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角落

2012-08-24 08:37 作者:公民话语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角落

说是角落,其实也不能称之为角落,因为我指的是每天都要路过的标志着高速发展的城市现代化的立交桥附近。但要和整个偌大的城市相比,称之为角落也不算很错的。

城市的立交桥,在行人们的头顶交叉纵横,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缓解交通的拥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我的眼中,除了这些功用性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种用途就是——无家可归的人们的栖息地。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大部分则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民工,简称民工。民工们抱着来城市淘金的想,为了省下住宿的费用,不讲究环境,不讲究方便与否,宁愿把这里作为栖息地。他们的生存方式,点缀着社会的多元化,展示着贫穷者的无奈。

寒冷的天,这些民工三三两两的凑在桥下背风的地方,铺在地上一张破席片或者捡几张旧报纸,然后再把从家里带的褥子铺上,盖上被子一躺,就成了自己的安身之处。如果一条被子不够遮挡风寒,大都是再把自己的棉大衣加盖在上面。至于卫生情况,也没什么可以讲究的,里方便不用说肯定就是在临近的地面了,这样的条件能维持下去就已经很知足了。

冬天的早晨来得有些迟,人们赶公交车的时候,他们还不一定起来呢。起来之后,也许就在临近,聚成一堆儿,抄着手站立着或来回走动着,还一面闲聊着,又干又皴的脸上,两只眼睛里透出期盼的目光,期盼着各种各样的雇主的到来。能被临时的或时间长些的雇主雇佣,他们就可以取得所希望的收获了。有时没有雇主的雇佣,一天的光景也就白白的浪费了。到了晚上,当然还是要回到这里——他们的栖息之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到了天,天气炎热,他们则会散开在大桥附近的马路旁边的花园里,躺在地面上,或者为游人准备的椅子上,用件破衣服当枕头,随便一躺,就可以进入梦乡,有的还是鼾声如雷;他们本身是贫困者,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怕招贼来偷,倒是真的很放心,显得无比的逍遥自在;他们因为长期没好好的清洗过身上的污垢,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使晚间散布的人们路过时一定会躲开老远;碰上天,他们则又会蜷缩到大桥下面了,虽然高温难耐,但也只有勉力忍受了;每年的雨季都要下几场暴雨的,雨水会漫过桥下的地面,有的地方还会蓄存很多积水。暴雨之夜他们究竟怎样度过的,我虽然没看见过,但可以想象他们会怎样的不安和难眠,因为那是连个蜷缩的地方都不会有的啊!

对于栖息在这里的民工们来说,秋季节和无雨的天气,才是他们所希望保持的。

立交桥下生存的民工们,他们五冬六夏,常年累月的居住在这里。即使白天,也会看到存放在大桥下的一堆儿一堆儿的破烂的行李。因为已成了一种常态,人们倒是熟视无睹了。

就是这样的一个立交桥下,我几乎是每天都要路过的。每天都会看到不同姿态的民工们。这里常年应该最少不少于三百名民工在此栖息。因为众多民工栖息在此,在附近路口自然就形成了一个以大桥为中心分布在东西两个路口的劳务市场。

来这里雇工的人大都开着小汽车,很多雇主在这里雇工是连车都不愿意下的。只放下车窗招呼一声,就立刻会围上一大群。经过谈价还价,让民工们到哪里去就行了;有的是让民工打的跟在车后面,下车由雇主付费。有时雇主用人少,民工还为争抢机会发生纠纷,甚至会大打出手,结果当然是强者胜出。碰到发生这样的纠纷,有的雇主会下车劝解一下,有的雇主则会嗤之以鼻,谁也不用。有一次我正好碰上几个民工为抢生意打架,雇主开车扬长而去,是我向前反复劝解才告平息。

这个现象好像自发形成,已经多年,没人负责管理。前年春天,有一位退休老人看到此现象,就自作主张把大桥下面的空余地方用简易房板围住,自费建了一个农民工之家,无偿让民工居住。可好景不长,因为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许可,又不符合开旅馆的条件,只存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被取缔了。于是,在这里栖息的民工还是照样的以这个方式生存着。也很庆幸,还没人把民工从大桥下驱赶出去。

这样的角落,我相信在这个城市里还有很多。在这样的角落里生存的人们,都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也是享受社会待遇最低的人群。他们与现代化的物质生活无缘,却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如果有关部门能对这个群体稍微瞥一眼,多少关注一下,我想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将会有巨大的改观。

2012年8月23日晚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78247/

角落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