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看起来西方人亲情淡薄?

2020-04-26 14:22 作者:公民话语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这个话题,大都是从西方人把孩子抚养到十八岁之后就不再管的问题上才这样理解的。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传统的亲情表现方式是,自己的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面前则永远都是孩子。既然永远把孩子当孩子对待,就好像理所应当地不分年龄,不分时间地对孩子予以无微不至的关怀。真实情况是,中国的父母不但要把孩子抚养到十八岁(也是法定成年人),还继续承担着诸如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责任,甚至对孙辈的协助抚养也是不遗余力。中国的辈分关系,还表现在权力关系上,父母永远可以指使孩子必须做什么,必须怎么做,而孩子则只有服从的义务。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惯,并不是法律成年后即可独立的规定就可以改变的。

与抚养责任相对应的是孩子对父母的赡养义务,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系统完整的形式。这种形式,不管是传统习惯,还是法律规定,历朝历代则都是一致的。从这个传统形式来看,有人总结出,中国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可称之为“反馈式”。就是父母抚养孩子长大,孩子反过来赡养年迈的父母。而西方人的代际关系则属于“接力式”,即每一代都抚育下一代,而下一代成年后不必赡养年老的上一代。

为什么西方不像中国的传统习惯不需要孩子的赡养反馈,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人认为子女出生即与父母平等。这个理念来自于天主教等宗教,西方宗教认为人类真正的父,不是父母,而是人类最初的那个设计者——可以称呼为上天、上帝或天父等等,父母只是按照流程一样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而已。父母虽然生了孩子,但却决定不了孩子的性格天赋,甚至性别长相也很难决定,所以西方人接受相信孩子并不被父母拥有,孩子只是借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

由这个理念或认识,有人还专门打了个非常形象的比方:苹果手机是富士康制造的,那么为什么“苹果之父”的大名要归于乔布斯呢?原因就是虽然苹果手机是富士康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做出来,但这款手机不管是用途还是外观,都是由乔老爷子设计的,富士康慷只是按照流程生产了出来。

关于父母和子女的平等关系,美国 《独立宣言》里有一句最重要的话——所有人被造而平等,这个所有人就包括父母和孩子。因为是同样的被设计和被创造,所以即使孩子是从母亲肚子里出来,但在人格上依然与父母是平等的。

有人评论美国人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更像是对待一个小实习生,往高端点说,是像对待一个实习期公民。因为在他们眼里,孩子无论多么幼小,首先都是一个在人格上与自己平等的人,所以享有基本的人权。然后是一个还不清楚社会规则,尚未具有独立判断力的实习期公民,所以需要在他们的监护之下慢慢训练掌握社会规则和履行社会义务。最终在父母指导下,在生活实习中,慢慢成长为一个独立思考的公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因为生而平等的这个理念支撑着西方父母和子女的代际关系,所以父母对子女的人格独立和权力平等始终是尊重的,不存在赡养的要求和随意的使唤。然而这个情况,并不等于西方没有亲情或亲情淡薄,亲情属于天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亲情方面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有“血溶于水”“兄弟连心,打断骨头连着筋”“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等等说法,这些说法,无不证实了亲情是多么的战无不胜。 还有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不仅仅讲的是巾帼不让须眉,更突出的是亲情的伟大 。

然而,中国人的亲情方式也存在其缺陷。比如有时对孩子过分的溺,不管做什么都想着极力呵护,造成了孩子不独立的性格等等。大家都能看到的小学生的令营活动,就有很多家长全程陪同,这在西方人眼里看来则是不可思议的。在当下造成啃老族或巨婴式成年人的现象,好像也是在所难免的。

现实中,中国的为人父母者总是远比子女更关爱对方。换个说法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远胜于子女对父母的爱,这个现象也表现在传统道的淡漠。人们常说的“父母可以养大几个孩子,而几个孩子却养不了父母”说法,则是充斥于人们的闲谈之间。这个现象,除了缺乏孝道的传统教育之外,还有一部分年轻人是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灌输。最重要的还有一点就是现实社会给年轻人造成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他(她)们还自顾不暇,哪有时间或精力尽孝?这也是老年人或即将步入老年的人们需要多多理解和体谅的。

总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亲情的表现方式不同,可以说各有优势。这个情况,也体现在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制度和实际的环境之中,不可片面地一概而论。

2020年4月26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zawen/vycybkqf.html

为什么看起来西方人亲情淡薄?的评论 (共 2 条)

  • 倪(蔡美军)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