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话“思想、信仰与教育”

2012-11-24 14:00 作者:陈宣章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闲话“思想、信仰与教育”

陈宣章

人是有思想的。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思想属于理性认识,一般也称“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一种思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本来应该有客观的、科学的标准,也就是真理(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总和)。但是在阶级社会中,由于阶级利益不同,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就往往被颠倒、混淆。所以,思想界的多元化非常多见,也就是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于思想界的多元化,唯一的办法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为思想是无法强迫的,而真理越辩越明,所以说:“彻底的无产阶级是无所畏惧的。”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信仰属于思想的范畴,同样有科学的信仰与不科学的信仰之分。

思想与信仰都属于意识,别人无法强迫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或信仰。正确的思想与科学的信仰只有转化为人的行为(言论也是一种行为),才能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同样,错误的思想与不科学的信仰只有转化为人的行为(言论也是一种行为),才能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什么叫科学?科学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而哲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结晶。自然科学中的真理与谬误相对容易辨析,因为自然科学是纯客观的世界,客观自然界不管你是什么阶级,违反自然规律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社会科学就不同,由于阶级性,同一领域中就产生不同的“科学”。例如:政治经济学有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有无产阶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又例如:宗教信仰本身是不科学的,但是宗教是社会的历史产物,社会又提倡宗教自由,所以,研究宗教发生发展规律就产生《宗教学》。

每个人都有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往往通过教育。《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一次国际教育会议上,留美博士黄全愈请教一位英国的教育家,却没有下文。可见,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教育家、思想家和有识人士众说纷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人人享有……自由”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有一种说法:资产阶级有获得剩余价值的自由,无产阶级有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不谈阶级,任何人都要遵守社会法规,例如:交通法等等。只有在社会法规之内,人们才有自由。也就是说:“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有人说:“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其实,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自从“胎教”一词出现,“教育”延伸到人的出生前。但是,“胎教”并没有影响胎儿的意识,只是有利于胎儿大脑生长发育。所以,“胎教”不属于“教育”范畴。胎儿出生后,随着大脑生长发育,逐渐产生思想。大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思想。通过感觉得来而储存在大脑的东西称为“记块”;记块被生物钟的提示功能提取并暂时存在思维中枢的结果叫“忆块”;忆块被定向组合得来的东西叫“思块”;思块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思维”、“思想”、“思考”。在大脑里进行而没有表达出来的思块叫“脑语”(又叫“思想”等);通过语言和行为等方式将自己的思块表达出来分别叫“嘴语”(又叫“口语”)和“行为”(或叫“行动”)。嘴语和行为合称为“能块”。能块就是一个人能力的表达。思块没有社会价值,但是它决定了人大脑内知识储存的状况,所以它同时决定了人的能块发挥。一个人聪明与否,就是由能块决定的。各人能块优势不同,所以才智表现也不同。

教育是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及变革为目的,是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令个体可能产生痛苦的过程。由于任何两个个体所面临的对象均有不同,从不同对象中得来的意识之间就具有差异性或冲突性,文化教育活动的受体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减弱受体的排斥心理,一是让教育活动主要在长幼之间进行。年长者(或者先得知识者)一般居于教育者地位,年幼者知识匮乏,象个白板,因而是被教育者。二是通过功利等方式加以诱导。奖励制度(例如:奖学金等等)不能全盘否定,也不是万能的。

对于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方针,还必须有一套正确的教育制度。对于一个学生家长,其教育目的往往是希望子女成才,或者更现实地希望子女再社会上获得比较好的地位、收入,从而生活得更好一些。所以,家庭教育往往偏重于个人,而教育方针着眼于全社会。家庭教育与家长素质密切相关。

为什么同样的学校教育,结果学生的素质相差悬殊?其中有家庭教育因素影响,而更加重要的是社会教育因素影响。一些好学生,为什么走上社会后也会变成犯罪分子?社会风气、社会环境起了很大作用。所以,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然,外因还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世界观正确的人,有科学的信仰,有坚定的意志,才能抗压力、拒腐蚀,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学校教育究竟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这不在于嘴上怎么讲,而是实际怎么做。教育改革讲了半个世纪,究竟怎么样?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培养目标之中,形成了新中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这里有两个大问题:1。有社会主义觉悟: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或者家庭利益。2。劳动者:而不是封建社会提倡的“人上人”。有人做社会调查:小学生中,男孩的志愿当大老板,女孩的志愿当明星。我不是杞人忧天,这样的一代将来会怎么样?2012。11。24。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21225/

闲话“思想、信仰与教育”的评论 (共 2 条)

  • 风语
  • 梦天之蓝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