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话“无字碑新说”

2012-06-13 15:30 作者:陈宣章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闲话“无字碑新说”

陈宣章

国人嗜好“树碑立传”。史书中,皇帝为本纪,重臣为传。不入史书者也要在墓碑上留一点什么。凡是名胜古迹,必有古碑。古碑是史学家们研究的一大根据。但是,与史书一样,古碑的碑文也是猫腻多多。

许多碑文迷雾重重,例如:《集古录目唐郑国夫人武氏碑》,唐司列少常伯李安期撰,前戎卫兵曹参军殷仲容八分书。李安期是唐高宗时期人,约卒于唐高宗咸亨初年(670年)。郑国夫人是武则天姐姐武顺,生前封为韩国夫人,668年立碑,追封为郑国夫人。《新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韩国出入禁中,一女国姝,帝皆宠之。韩国卒,女封魏国夫人,欲以备嫔职,难於后,未决。”魏国夫人贺兰氏666年去世,故郑国夫人武顺不可能668去世。

李安期“为司列少常伯,参知军国。上有事太山,诏安期为朝觐坛碑文”,不是一般人。殷仲容(633~703),活动于唐高宗到武则天时代,初唐书法家、画家,官至秘书丞、工部郎中、申州刺史,也不是一般人。《集古录目唐郑国夫人武氏碑》由李安期撰,殷仲容书,肯定是奉旨。可是,碑文仅41字却留有四个疑点:1。“字(缺一字)则”。武顺是女孩,小时候大概没有“字”。碑文的“字”第一字缺,不知是“空白”还是“残缺”?第二字为“则”,是谁起的?668年立碑时,武则天还没有“则天”两个字,故不讳忌。2。武则天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文水县),不是“太原寿阳人”。3。武顺是武则天姐姐,不是“武后之妹”。4。史书中,武顺丈夫贺兰越石,不是“贺兰安石”。但是贺兰敏之与武顺墓志记都是贺兰安石。贺兰越石早卒,可能因为讳忌而改名。人有多名不奇怪,而“武后之妹”与“武后之姐”怎么能搞错呢?难道有故意曲笔?

我原来奇怪:武则天母亲杨氏封郑国夫人,怎么她的大姨子武顺也封郑国夫人?杨氏是唐高宗岳母;武顺之女贺兰氏“封魏国夫人,欲以备嫔职,难於后,未决”,唐高宗无奈,也封武顺为郑国夫人,意思也是“岳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有些古碑碑文有“违禁”,成碑后立即深埋,有望后人为之申冤之意。对于史学家可作参考,但仅是一家之言,参考而已。正史可以造假,野史可以造假,碑文也可造假。光绪皇帝遗体作现代化研究,证明是砒霜中毒,可是文字如何作现代化研究?《清史》不是清清楚楚“证明”光绪是“病死”的吗?史实有几件事能像“光绪遗体研究”那样真相大白呢?所以,后人常常有“越研究越糊涂”的感慨。

本朝文人对皇帝有文过饰非的义务;后朝文人对前朝末代皇帝有抹黑夸张的责任(清朝对明·崇祯皇帝例外。因为满清入关打着灭李自成、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即使大臣、文士,碑文请谁写也是“学问”。

姚崇是唐玄宗早期著名贤相,曾与张说(尤长于碑文墓志)同朝为相,但政见多有不合,隔阂很深。姚崇病危时,对儿子说:“张说丞相与我政见不和,但他才华出众,文章妙绝天下。我死后希望能让他来给我写墓志。我们关系不好,但张丞相向来喜欢炫耀,好排场,尤其喜欢华美服饰,珍贵宝物。我死后,他一定会来吊唁。你们把我的服饰玩物中,宝贵值钱的东西放在床帐前。张说假如不看,你们就无希望了;假如他注意这些东西,就把他喜欢的玩物给他送去,乘机请他为我写篇墓志。拿到文章就镌刻,并把它送给皇帝过目。张丞相考虑问题常比我慢,几天后一定要反悔。假如他收回碑文,就告诉他皇帝已经同意,并领他看刻好的石碑。”姚崇死后,张说果然来姚家,看到陈列的服饰、玩物,眼露欲光,看了三四遍。姚家人给他送去,张说果然收下赠物,并写祭文,叙述姚崇生平,褒扬姚崇政绩,详尽生动。姚家人连忙呈皇帝过目并刻石。几天后张说果然借口“文辞不够周密”派人索要稿本,姚崇儿子们领来人看刻好的石碑,并告知皇上已过目同意。张说非常悔恨,抚胸说:“死姚崇算计活张说,我今天才知道自己才能不如他呀!”

古人如写自传,总是化妆过的。俗话说:“花膏总是擦脸用的。”古人中也有自知之明者,例如:陶渊明。

陶渊明自传《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寥寥几行,不自吹,不掩丑,自得其乐。

以前就是不解“好读书,不求甚解”。根据陶渊明的“提示”,我想,大概就是别去“甚解”,因为越解越糊涂。

关于武则天有自知之明,立“无字碑”,则历来众说纷纭,都是凭各人自己想象。

中国帝后陵寝向无立碑之例,唐高宗死后,乾陵朱雀门外司马道西侧树有高大的《述圣记》碑。武则天制碑文,嗣皇帝李显所书。武则天死后,司马道东侧耸立巨大的“无字碑”。

首先,“立碑无字”是谁的“主意”?有人说,武则天临终说:“我最后的要求,就是希望你们在先帝陵前给我也立一块石碑,碑上无字!”证据何在?如果真是武则天的意思,深意如何?1。有人说:“武则天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2。又有人说:“武则天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3。更有人说:“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人的言行可以记述,内心想法怎么猜测?谁是武则天肚子里的蛔虫?

武则天复立李显为太子后,立即安排身后政治格局:李显女儿永泰郡主嫁给武则天侄孙武延基(魏王武承嗣儿媳);另一女儿安乐郡主嫁给武则天另一侄孙武崇训(梁王武三思儿媳);之前,强迫侄子武攸暨杀死妻子,娶女儿太平公主为妻。武则天营造武李两家联姻,是为了自己死后,李显继承武家天下,能武、李荣辱与共,武周王朝变相地是千秋万代。

武则天的计划被“五王政变”打乱后,她知道结果会如何,所以临死《遗制》:“袝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瑷、柳奭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原制已失,此据《旧唐书·卷六·则天纪》)《遗制》肯定有,绝不会是别人伪造。这从《唐会要•陵议》讨论如何下葬武则天中可以看出:中宗李显要“合葬乾陵”;给事中严善思说“怕惊动高宗,不如‘于乾陵之旁,更择吉地,取生墓之法,另起一陵,既得从葬之仪,又成固本之业’。”但中宗仍令:“准遗诏从葬之。”

武则天逊位,中宗给予她相当礼遇,仍保持皇帝尊号,将上皇移居上阳宫后,每隔十天率朝臣参拜一次。所以中宗仍称“遗诏”;合葬乾陵,又是承认她为唐高宗皇后。后世之所以改称“遗制”,为否定“大周皇帝”,只承认她为唐高宗皇后。

《原制》为什么“已失”,可能有些内容无法被李显和朝臣接受。“袝庙、归陵、去帝号”,其实是武则天无奈之举,只能“主动提出”;“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瑷、柳奭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这是武则天早期仇家,极可能是她真实的意思。据说《原制》还有:“恢复武三思、袁恕己以前被削减的实封”,“赐魏元中实封百户。”魏元中是被武则天最后冤枉的大臣。武三思是武则天侄子,儿子武崇训娶李显女儿安乐郡主为妻,也是武则天临死安排的一枚“妙棋”;袁恕己是“五王政变”者之一,“五王”中只有袁恕己被武则天处罚过。武则天心中究竟什么想法,谁能知道?

另三种说法:4。中宗恨母亲,把武则天写好的碑文藏在墓室中,所以成为“无字碑”。5。武则天死后政局动荡,各派政治势力始终不能作出适当评价而不了了之。6。武则天既是皇帝又是皇后,既是被推翻的皇帝又是被李显取代的皇帝,连她的身份都“莫能名”,既不易述也不易论,不知如何写碑文。

天下“无字碑”仅此一个;天下改朝称帝的女皇仅此一个。所以,武则天清楚:后代肯定褒贬不一。所以,毛泽东说:“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墓前的碑上刻字。有人说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还是由后人去评论。”

不过,我另有想法,属于第七种“说法”:武则天660年参与处理朝政,664年垂帘听政,683年专权(唐高宗去世),690年称帝,705年正月二十二日下台,前后主政45年。武则天耗尽一生心血,面对软弱无能的中宗,而眼看自己的江山顷刻失去,此后风烛残年、孤独凄凉的10个月(死于十一月初二)中,武则天可能“无话可说”吧!

或者还有第八种“说法”:武则天会不会暗中嘲笑,武三思有办法,“五王”必死,李家王朝必乱!她能识人:早在684年唐中宗初次继位时,她就看出韦后有野心,李显软弱无能;还有一个性格类似自己的太平公主呢!武则天会把这些告诉别人吗?

“无字碑”这个谜,谁都不能说自己的“说法”正确。但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有一个标准:重社会政绩,轻个人品行。用后者抹杀前者,是本末倒置。

武则天成功的因素:1。本人因素:妩媚、聪明、才干、性格。2。唐高宗的好色单纯、忠厚软弱。正因为李治如此,才会被长孙无忌推上皇位。李治属于“怕妻懦夫斯基”类人物。给武则天创造了机会,而长孙无忌低估了武则天的能量。武则天的本人因素在唐太宗时丝毫不起作用,反而遭冷遇,因为唐太宗不是李治。3。李显、李旦的软弱,属于“怕母懦夫斯基”类人物。李显兼“怕妻懦夫斯基”。4。武则天小时候曾经沉迹于民间饱受鄙视。所以,执政后的政策向底层民众倾斜。674年武则天提出“建言十二事”,为普通百姓和中下级官员着想,为他们争得利益,赢得了绝大多数百姓和官员的拥护。这是“政通人和”的原因。

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尽管有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也无济于事,仅20天就平息。688年,唐宗室反武。也不过20天收场。老百姓安居乐业,怎么会反?武则天一心夺权,但是,权为何用?没有绝大多数百姓和官员的拥护,得到的权还会失去。

696年契丹起兵反,武则天两次调集45万大军穷于应付。“顼初至州募人,略无应者。俄而诏以皇太子为元帅,应募者不可胜数。”契丹当月就退兵。武则天才知道,酷吏政治丧失了民心。这也是复立李显为太子的原因之一。

所以,武则天明白,树碑立传是次要的。“无字碑”矗立已经1300多年,留给人们的财富,远远超过任何碑文。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49163/

闲话“无字碑新说”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