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话音韵和诗词

2018-02-25 15:59 作者:陈宣章  | 1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闲话音韵和诗词

陈宣章

据有关方面统计,地球上50多亿人口每天说的语言种类达6000种之多。世界上讲汉语的人口最多,如按使用语言人口的多少排位,前十位是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俄语、葡萄牙语、日语及德语。

各种语言使用的语音并不相同;各种语言在语词中成系统地利用声音的某些特征区别意义,也不尽相同。每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必须共同遵守的语音系统,即“音韵系统”。研究“音韵系统”的科学叫音韵学。

但是,必须明确:1.语言先于文字。文盲只是不识字;幼儿园孩子不识几个字,但是说话呱呱的。2.语法和音韵学是后来产生的。3.语言、文字也在发展,所以音韵也在发展。

传统音韵学家说:“读书要先识字。”识字包括怎么念(音韵学)、怎么写(文字学)、怎么讲(训诂学)。所以,音韵学就是研究文字的读音系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汉字的音韵

汉语中,大体上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汉语的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大要素构成。(注意:汉语中,普通话与各种方言的发音不同;现代汉语与各时期古汉语的发音不同。)《中国音韵大典》收录上古音(先秦、两汉)、中古音(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近代音(元朝、明朝、清朝)、现代音(官话、晋语、吴语、粤语、徽语、赣语、湘语、闽语、客语、平话、其他土话)等历代音韵信息,涉字3万余个,共100余万条记录。《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并加了注释和补订。该书影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古汉语没有“音标”,用一个汉字代表一个声母,称为“字母”。文献记载:宋代有36个字母。什么字归什么母的原始材料叫“韵图”。把可以互相押韵的字编在一起,就叫做“韵部”。韵部与韵母是不同的概念。一个韵部可以包括几个韵母。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先秦时代没有分韵的记载。但是,后人根据《诗经》《楚辞》等上古诗歌的韵脚归纳为28、29、30、31韵部。南北朝,梁代沈约发现声调,定名“平、上、去、入”四声。此后出现按四声分韵,以反切注音的韵书。隋代《切韵》(公元601年编)、唐代《唐韵》(公元751年编)有206韵。唐初,许敬宗等奏议: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应把邻近的韵合并使用。宋代陈彭年、邱雍等《广韵》也有206韵。宋•淳祐年间,平水人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206部为107韵。清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为106韵。实际上,唐人用韵已经是“平水韵”。其间,还有元代《中原音韵》是综合关汉卿、郑光祖、白仁甫、马致远等元曲家的戏曲用韵编成的戏曲韵书,收有五千多字,分19韵部。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唐代以后,诗分为两大类:(一)古体诗;(二)今体诗。古体诗是继承汉魏六朝的诗体;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今体诗(律诗,绝句)用韵,都依照平水韵,而且限用平水韵。”“古体诗用韵较宽,可以用平水韵,也可以用更宽的韵,即以邻韵合用。”

二、汉字的注音

历史上也有汉字注音法。东汉末年孙炎、应劭等人始创“反切注音法”,一直使用到民国初年:用两个汉字来注一个汉字的音。第一个字和被注音的字(“被切字”)声母一样(这个字叫“切上字”);第二个字和被切字韵母、声调一样(这个字叫“切下字”)。唐代以前称“反”,唐代以后称“切”,后合称“反切”。古代字典都用此法标音。因为没有固定的字作音标,《广韵》有452个切上字,1195个切下字。古代,中国的回族人民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的36个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500年前,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使用“小经”文字。这是一种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的方法又进了一步,共有36个字母,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

明末,西方传教士为了学汉字,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西儒耳目资》。这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中广为传播。1815-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主要用来传教。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卢戆章(1854-1928)是我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直到民国初年颁布的注音字母,即“汉字笔画式的:ㄅㄆㄇㄈㄉㄊㄋㄌ……”,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解放后,毛泽东指示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并在中央开会通过。据统计,从1950年-1955年8月31日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为止,寄来的方案有655个,从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为止,寄来的方案有1000多个。群众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文字方案总共有3300多个。这种创制造文字方案的积极性,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是空前的。这充分说明了语言规划的社会性。

三、汉字的声调

声调是汉语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声母、韵母相同时,声调不同辨义不同。

古汉语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实,还有“轻声”)。现代汉语中,许多方言(吴语、粤语、闽语、湘语、客家话等)保存着古汉语四声;但是,北方许多方言(包括北京话)和西南方言里,入声已经消失。在普通话中,入声字转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西南话中,入声字一律转入阳平。

唐宋以后诗词是讲究声调的。在用韵时,平声不和上、去、入声押韵,、上去声也不和入声押韵。律诗、绝句还要研究平仄。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但是,平仄也有变格。另外,律诗、绝句还有“对”和“黏”。

古人把律诗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称为“拗句”。对于“拗句”,有补救法,即“拗救”(“本句自救”或“对句相救”)。唐人善用拗救的格律,拗救的情况相当常见。宋代以后,除了苏轼、陆游几个大家,拗救很罕见。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叫做“拗体”。杜甫、苏轼等都写过拗体律诗。

平水韵106韵中,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今体诗都一韵到底;古体诗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乃至换几次韵。今体诗首句本来可以不用韵;如果用韵不一定用本韵,而可以用邻韵。盛唐时期,首句用邻韵很少见;晚唐和宋代,首句用邻韵非常多见。今体诗如果不在首句,而在其他地方用邻韵,叫做“出韵”。唐宋诗中,出韵非常罕见。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古体诗用韵,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上去声韵(上去声可以通押),也可以用入声韵。”以前人们认为古体诗不讲究平仄。清•赵执信《声调谱》证明:古体诗也讲究平仄。但是,它的平仄格式与今体诗大不相同。另外,拗句是古体诗的特点。古体诗不讲究“对”和“黏”者较多。凡诗,如果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同时又运用仄韵,即使句数、字数与律诗相同(五言40字,七言56字)也应该认为是古体诗。

古体的绝句称为“古绝”。古绝多用拗句,有些古绝还用仄韵。因此,后人把今体诗的绝句叫“律绝”。但是,古绝与律绝界限并不很清楚。还有一种古体诗用的是今体诗的平仄,叫“入律的古风”,其特点:1.全诗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通常是七言)。2.换韵,而且往往是平仄韵交替。3.往往是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好像是许多首七绝的组合。

七言古诗有句句用韵的,叫“柏梁体”。柏梁体起始于汉武帝。

《中原音韵》标明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除一些字归类与北京音不同,四个声调与今天北京音系一样。《中原音韵》标明“入派三声”,即入声派到阳平、上声、去声中,可以与它们通用。不过,某字派到哪一个调类,与今天的北京音并不一致。另外,这些“入派三声”字并没有混在三声(即“入并三声”)中,而是另立一类。说明:在语音上,入声还是存在,而在押韵时,作“入派三声”处理。

明末清初,声、韵、调三方面向现代汉语音系转化。今天的北京音系就是那时形成的。

四、诗的对仗

对仗指出句和对句的词义成为对偶。律诗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还有几种情况:1.首联、颔联、颈联对仗;2.仅颈联对仗,罕见;3.首联、颈联对仗。4.四联均对仗,少见。

绝句可不用对仗。如果用,就在首联。少数首联、尾联均用对仗。

长律(常见的是五言长律)除首联、尾联不用对仗,其余各联均用对仗。所以,长律又称“排律”。

律诗有三种特殊的对仗:1.数目对;2.颜色对;3.方位对。名词有工对(同类相对)和宽对(不同类相对)。另外,还有借对(诗中用甲义,实际借用乙义)、借音对(借用谐音字)、流水对(上下联不能独立成句,合成一句)。

古体诗可以完全不用对仗;如用,在什么地方都可以。

古体诗的对仗与今体诗不同:1.今体诗对仗,出句与对句不能同字。古体诗则可以同字,而且常常同字。2.今体诗对仗,必须平对仄,仄对平,否则就是失对。古体诗可以平对平,仄对仄。总之,古体诗对仗很自由。

五、词的格律

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一种配合音乐的乐府诗。《旧唐书•音乐志》:“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这种新乐曲流行于宫廷到民间,产生了词。因此,词又叫“曲子词”。

词有严格的格律:词有固定形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除分平仄,有些还要分四声)。词必须受声律严格约束,因此,作词称为“倚声填词”或“倚谱填词”。到了南宋,词脱离音乐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但是,“倚谱填词”依然存在。

词有词牌,并不是题目,只表示某词的平仄、字数、句数、韵脚等等。词谱就是词牌的平仄、字数、句数、韵脚等。

每个词牌都有产生来历和演变情况,有定格和变格。

词韵是诗韵的合并,但是用韵较宽,往往把邻近的韵合并成一个韵部。清•戈载《词林正韵》分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共十九个韵部。宋词中,上去通押更加常见。词谱还规定了换韵,因此,词依韵脚分类有:平韵、仄韵、平仄韵转换、平仄韵通叶、平仄韵错叶等五类。

词虽然是长短句,但基本上是律句。五字句、七字句绝大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也绝大多数是律句。三字句可认为是七言律句的末三字;四字句可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六字句可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六字。还有八字句(上三下五)、九字句(上三下六或上五下四)、十字句(上三下七)、十一字句(上六下五,少数上四下七)等等。

词句虽然大多数是律句,但某些词谱又规定一些拗句,就是必须用拗,不能用律。

词的律句比诗的律句更加严格,不允许有变格。

词的对仗,没有硬性规定。只要前后两句字数相等,可用对仗,也可不可用对仗。只有少数词习惯上要用对仗。

六、诗词的批判性继承

诗词是光辉灿烂中华文学遗产之一。至于如何批判性继承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光大传统文化,不仅需要甄别精华和糟粕,需要融合中与西、古与今、文化与时代,更需要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成为一种鲜活的存在。

(一)语音问题。现代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什么必须遵守古代的语音系统?

(二)唐诗虽然叫做“今体诗”,平水韵与现代语音有很大差异。现代人作“今体诗”,算不算唐诗?现代人作词算不算宋词?

(三)其实,除了还有许多律诗、绝句、词,还有许多杂体诗:1.同头诗。2.绕头诗。3.数谜诗。4.拆字诗。5.字谜诗。6.联边诗。7.连环诗。8.宝塔诗。9.藏头诗。10.一字诗。11.嵌字诗。12.叠字诗。13.复字诗。14.数名诗。15.十字图诗。16.联珠诗。17.离合诗。18.独韵诗。19.翻韵诗。20.八音诗。21.盘中诗。22.回文诗。23.回文词。24.回文曲。25.药名诗。26.歇后诗。27.独桥诗。28.间韵诗。29.促句诗。30.幽默诗。31.谜语诗。32.缀名诗。33.集句诗。34.偷声诗。35.柏梁诗。36.同调诗。37.哲理诗。38.尖塔诗。39.神智体。40.韵字诗。41.掉脚诗。42.吃语诗。43.叠韵诗。44.同声诗。45.双声诗。46.穴名诗。47.星名诗。48.姓名诗。49.地名诗。50.五行诗。51.转韵诗。52.排比诗。53.卦名诗。54.节气诗。55.四季诗。56.六忆诗。57.八音诗。58.十二时诗。59.建除诗。60.粘对诗等等。

(四) 国学热、传统文化复兴热也带来很多值得正视的问题,如:复古主义的全盘照搬、封建文化糟粕的死灰复燃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建基于小农经济的文明之上,传统文化与“皇权、族权、夫权”的宗法社会文化息息相关。这决定了传统文化中存有一些陈腐、保守、褊狭的观念和人伦道德信条的消极面。因此,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辩证、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2018.2.25.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0898/

闲话音韵和诗词的评论 (共 19 条)

  • 淡水泉
  • 雪
  • 听雨轩儿
  • 江南风
  • 淡了红颜
  • 鲁振中
  • 紫色的云
  • 老党
  • 绝响
  • 水莲花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襄阳游子
  • 心静如水
  • 浪子狐
  • 雪儿
    雪儿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
  • 胡侃瞎周

    胡侃瞎周推荐阅读

    赞(0)回复
  • 观鹅会意

    观鹅会意作者有许多文字都是在网络上发表的语言,不相信你们复制“ 国学热、传统文化复兴热也带来很多值得正视的问题,如:复古主义的全盘照搬”“这决定了传统文化中存有一些陈腐、保守、褊狭的观念和人伦道德信条的消极面。”“因此,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辩证、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出现在“如何光大传统文化- 豆丁网”,或者出现在其他网站上,这就是剽窃

    赞(0)回复
  • 丫丫

    丫丫欣赏佳作!!赞

    赞(0)回复
  • Mr Lee

    Mr Lee有质量的散文,喜欢并学习了!新年好!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