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木兰”姓氏与籍贯之我见

2017-10-02 10:05 作者:陈宣章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木兰”姓氏与籍贯之我见

陈宣章

从《木兰辞》流行至今,对木兰的姓氏与籍贯一直争论不休。史书也无确载。南朝•僧人智匠编的《古今乐录》最早收录《木兰辞》,却说:“木兰不知名。”这里有两种可能:1.从民歌流传到乐府收录,智匠确实不知木兰名。2.民歌流传很广,难免张冠李戴, 智匠无奈,只能说“木兰不知名”。自宋元以来,主要是木兰的姓氏为宋州魏姓与黄州朱姓之争。从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地为自身利益,争夺名人以扩大当地旅游资源,有关木兰故地的争论就五花八门。我认为:木兰的姓氏、籍贯与出生年代,三个问题紧密相连。

木兰姓氏与籍贯的争论情况如下:

一.木兰本姓“花”。1.南北朝•祖冲之《述异记》提到木兰姓花。2.唐•李亢《异志》也如是说。3.明•徐渭编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本文作者注:今河北大名)。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于是,也有了木兰父亲花弧、母亲花贾氏、姐姐花木莲、弟弟花雄、妹妹花木难。4.清•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5.清•褚人获《隋唐演义》: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小说中又有花木兰的妹妹花又兰。6.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将《雌木兰替父从军》改编为京剧《木兰从军》。抗美援朝时,常香玉又把京剧《木兰从军》移植为豫剧《花木兰》,赴朝慰问、全国公演,影响更大。之后又拍成电影《花木兰》,一时风靡全国。

文艺作品中,“花”姓可以杜撰。有人说:“木兰姓花,是戏剧、电影渲染造成的,而不是历史。”但祖冲之是科学家,又与智匠同年代,应该不会虚构。可是,其根据是什么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木兰姓“花”与籍贯“陕西延安说”有关。有人说:“木兰姓花,延安有万花山。”1985年2月5日延安建成木兰陵园时新华社报道:“相传木兰为延安府尚义村人氏。”1986年3月4日《中国旅游报》报道:“木兰是延安市东南十六公里处的万花山下花源头村人”,又说“延安文联的一名干部在万花山下的麦地里发现一块长满苍苔的碑石,上书‘花木兰之墓’”等,以此证明花木兰故乡就在此处。2011年《拾穗集》有篇文章《花木兰故里在延安》,说:“花木兰的故事传颂了一千五百多年,有人认为她只是文学虚构的人物而已,但在唐代就有诗人以热情的诗歌赞颂了花木兰,例如白居易的《戏题花木兰》,杜牧的《木兰庙》,还有宋代《太平寰宇记》,以及1980年发现的鲜卑室真君4年(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都印证花木兰确有其人。说花木兰是鲜卑族人,随父到河套的。元人侯有造《烈将军祠像辨征》里面也是说‘其所据之地域为河套,即延安郡’。”

问题是,那块“长满苍苔”的碑石是何朝代、何人所立?内容又未详。如果上书“花木兰之墓”,最早也早不过明嘉靖杂剧《雌木兰从军》之前。而两块元代碑对木兰的故里、姓氏、英迹都记载得一清二楚。为什么要相信晚二百年的那块莫名其妙的碑石?那些“印证花木兰确有其人”者,并没有说木兰是延安人;而虞城的《孝烈将军祠像辨征》记事碑,怎么会说“其所据之地域为河套,即延安郡”?再说,“所据之地域”就是籍贯吗?

二.木兰本姓“朱”。1.《黄陂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山北双龙镇千户长朱异得一女,十八岁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英勇征战十二载……封为将军,她不受朝禄,回归故里,终年九十,葬于木兰山北。”2.明•焦竑《焦氏笔乘》:“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3.明嘉靖《黄陂志》载:“木兰山,在县北七十里……传产木兰,隋曾以此山名为木兰县,故有木兰将军亦因此名,其墓即在此山以后……”4.清康熙《黄陂县志》:“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

木兰姓“朱”与籍贯“黄州黄陂说”有关。说木兰是黄州人,是因为“黄陂有木兰山,有庙在木兰山。”唐•杜牧《题木兰庙》是黄陂木兰事迹的最早记载,说明唐代时黄陂的木兰崇拜已经很盛。宋•程大昌《演繁露》感慨:“观杜牧此诗,既有庙貌,又曾作女郎,则诚有其人矣,异哉!”台湾学者张觉明,姓朱,在河南信阳从军,为驱逐匈奴远征河北燕山,其生辰不是四月初八。张觉明特别提到:“‘唧唧’绝不是简单的象声词,而是黄陂本地方言。”张觉明按照先有木兰庙,再有木兰山,最后才有木兰县的历史逻辑,黄陂作为木兰故里最有历史依据和说服力。黄陂区进行史迹征集、研究并由黄锂写成《花木兰将军三考》。他提出木兰是汉代人,家在黄陂。特别是史迹调查中,文中谈到黄陂双龙镇(今木兰山北之姚集镇大城潭村)有许多从周代到六朝的文化遗存,而清•不题撰人《木兰奇女传》云:“木兰,姓朱,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今黄陂)双龙镇人。”而在木兰山北坡立新店又有将军坟,并发现文字依稀可辨的“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凡此都证明黄陂为木兰故里。但是,黄陂人又说木兰为唐初人,即:朱木兰之前许多年,早就有了木兰山(因“传产木兰”),才取名为木兰县的。而“故有木兰将军亦因此名,其墓即在此山以后”,说明:木兰墓因同名而建。

木兰的生世,一说其412-502年,享年90岁;一说生于412年,从军12年后返乡,因不愿做魏主之妃,自杀;黄陂人说是唐初人;台湾学者张觉明研究表明,木兰属汉文帝时代人。这都说明:“代父从军”的黄陂朱木兰,绝不是《木兰辞》中的木兰。清康熙《黄陂志》说“假男子代父西征”的朱木兰将军,应该不是“戍守河北、征战燕山”的木兰将军,因为从黄陂“代父西征”,只能越陕西、过甘肃,到达青海或四川北部“征战”,而不是去燕山的;更用不着跨黄河、越黑山了。有人说:“西征”是“北征”的笔误。但是,《黄州府志》、《明一统志》说到此事,都记载“代父西征”,难道层层志书都“笔误”?

《辞海•词语分册》:“木兰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无确证。”中国的确有“木”姓,但这里可能为了两个姓氏统一而猜测姓“木”。

三.木兰本姓“魏”。1.虞城县营廓乡大周庄村木兰祠(祠中设木兰像)建于唐朝初年,金、元、清各代均有重修,并有木兰陵墓。金泰和年间,重修大殿、献殿各3间,并塑木兰像。元朝元统二年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修祠立碑。民国初年,木兰祠已占地万余平方米,另有祠地400多亩,原祠三节院落,有座北朝南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东西配房等200余间。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坐像,献殿塑有戎装像,后楼塑有木兰全家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府、名人撰文、题诗、书画及香火碑60多通。1943年该祠不幸毁于战火,幸存祠碑两通,详细记载木兰身世、英绩及历代修祠情况。两碑:一为《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元•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祖居归德汤德立石,候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辨,刻有各官府款式。此碑经专家鉴定,实属元代石刻真品,是目前全国发现最早的木兰碑,即有艺术价值,又有资料价值。碑文开头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碑文后附《木兰辞》全诗。另一为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立于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碑文上言:“营廓镇北二里许孝烈将军祠,乃隋末魏氏女,讳木兰,未字真人,闺阁奇英者也……”2.明•吕坤《闺范图说》:“木兰,商丘人,父病不能从军,为有司所苦,木兰代父戍边十二年,人不知其女也。”3.明•何出光《木兰祠赛神曲12首》序文:“木兰,亳人,魏氏女。”9.元•达世安、明•吴姚奎等均在著作中明白无误地称:“木兰姓魏,亳州人。”明•宰相朱国桢《涌幢小品》:“孝烈将军,安徽亳县人,姓魏,名木兰,化装成男儿,替父从军……乡人为她立庙,每年四月八日,在她生日时,向她致祭。”4.明《大明一统志》:“木兰姓魏,亳州人。尝代父戍完(县),唐封孝烈将军。”清《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木兰姓魏,亳州人。汉文帝时,匈奴寇北边,发内郡戍之。木兰代父为戍卒,以功为小校,所戍是完县,故完人祀之。孝烈将军,唐所封也。”5.康熙《河南通志》:“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戎,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朝廷知其为女子,欲纳入宫,木兰不敢从,遂自尽。唐封为孝烈将军,乡人为之立庙。”6.康熙《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入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今商丘营廓镇有庙存,盖其故家云。”7.雍正《归德府志》:“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木兰之父耄羸,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天子嘉其忠勇,除尚书郎,不受,释戎装,衣其旧裳……欲纳宫中,不从,遂自尽。追赠:将军,谥‘孝烈’。今商丘营廓镇,有庙存,盖其故冢。”8.雍正《完县志》:“将军亳州人也,姓魏,木兰其名。”9.光绪《亳州志》卷一舆地志:“元候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记,将军名木兰,亳之谯人。睢阳境东南距八十里,曰营郭,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接营郭今为营郭集,在商丘东南七十里。候有造以为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孝烈谯人。而故居在此,可见营郭之地今属商丘,昔皆属于谯境。”9.清•刘澎年《三十二三诗钞》云“木兰姓魏,亳地人。”这些都与虞城的元代碑记载相符。10.明清以来《凤阳府志》、《颍州府志》、《保定府志》异口同声,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11.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木兰姓魏,亳州人。”

木兰姓“魏”与籍贯“商丘虞城说”有关。《中华活页文选》1962年第97期徐鹏注《木兰诗》认为:“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有人说她是谯郡人,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她是商丘人。”据史料记载,无论是谯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营廓镇周庄村小魏庄这个地方。(请注意:徐鹏并没有说黄州也指小魏庄。)

营廓镇地处商丘县东南40公里,虞城县南35公里,亳州北23公里,因朝代不同,虞城营廓归属不同。宋代以前,属亳州或谯郡、亳地等(现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所以《归德府志》记载:“木兰,亳之谯人也。”;宋代后划归宋州睢阳郡(现是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睢阳北依梁园区,东邻虞城县,西连宁陵县,南望柘城县、鹿邑县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所以,谯郡、亳州(亳地)、商丘、宋州都指向虞城营廓。

《木兰辞》中有三处提到木兰故里是虞城营廓乡: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隋、唐时,黄河从封丘向东北流入海。从虞城到黄河边100公里左右。假如木兰是黄州人,早晨从长江边辞别爷娘,按当时的交通条件,怎么能“暮宿黄河边”呢?2.“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说明木兰出征路线:家乡—黄河—黑山—燕山。3.木兰胜利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廓,本义:通“郭”。这里,“郭”字是特定词,指的是营廓。爷娘闻女荣归,相扶着走出营廓,迎接归来的女儿。

大量史料证明,木兰故里在虞城早已众所认同。虞城木兰祠及碑已收入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1990年出版的《中国测绘地图册》,在虞城西南部标着:木兰祠。1993年5月《木兰文化研讨会》上,60多位专家、教授、学者一致认为:木兰故里在虞城的证据最多!1998年8月28日《人民日报》以“木兰故里新姿展”为题大量报道虞城新面貌。

虞城有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木兰巨型雕像等。商丘市还有花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的生日,人们前来祭祀,人山人海,庙会盛大。2005年11月11日,虞城县申报“木兰传说”被文化部正式确认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结束了“木兰故里”长期以来的争论。2007年3月,《木兰传说》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22日,虞城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商丘市虞城县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与会专家分析《木兰诗》和现存碑刻后认为,木兰应姓“魏”,故乡在河南虞城。但是也有人认为:“仅凭一些地方县志或碑刻记载,便一口咬定木兰姓甚名谁、家乡何处,看似是为木兰找到了‘身份证’,却不免陷入附会和争抢名人的怪圈当中。”2008年6月7日,商丘市虞城县《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归属造成木兰籍贯不同,安徽亳州也有异议:其城郊有木兰陵,并有多块石碑。那么多资料说木兰籍贯是亳州,为什么现在营廓归属河南,就没有我们的事了?

另外,河北完县(现名顺平县)也不满意:明•徐昌祚《燕山丛录》一书对木兰的记载较为详细,云:“完县东门外有孝烈庙,榜曰孝烈将军。”木兰祠元代碑刻《汉孝烈将军记》言:“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问题是:这个木兰祠、元代碑与虞城县营廓乡的是不是一回事?另外,《完县志》记载清楚,完县是木兰之父驻戍之处,并明确指出木兰魏氏,亳州人(即今虞城人),并没有说木兰是完县人。至于河北人的“魏都说”可能起源于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但是,魏都在邯郸南、黄河大北边,如果是木兰故里,就不需要过黄河,而是向中原征伐去了。

还有一个问题,木兰的出生时代也是众说纷纭:南宋•程大昌《演繁露》说她是唐初人;清•姚莹《康輶纪行》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清•宋翔凤《过庭禄》说她是隋恭帝时人;清石碑文“隋末魏氏女”;康熙《河南通志》:“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戎,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

恭帝多指谥号为恭的中国皇帝,例如东晋恭帝、西魏恭帝、隋恭帝、五代后周恭帝、南宋恭帝等。查:南朝陈后主二年(公元568年),僧人智匠已编成《古今乐录》。那么,绝不应该是隋恭帝(公元605 -619年),至少是西魏恭帝(公元537-557 年)。

而根据《木兰辞》的描述,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1.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多次参加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表现突出,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被婉言拒绝。2.《隋唐演义》所说的隋恭帝义宁年间“发兵御戎,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

公元429-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的战争符合人民愿望,是进步的战争,所以得到人们的拥护,也是《木兰辞》广为流传的基础。这与木兰出生于公元412年相符合。

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木兰姓“魏”是不是与国号北“魏”相关?北魏(公元386-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其实,国号为“魏”,而史称“北魏”。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延续曹魏曹,对抗东晋政权之意。某些史书因前有曹魏,称北魏为“后魏”,但因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此外,还有“韩”姓木兰、四川阆中人的说法。这可能源于清•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应该是明朝的“韩贞女事”。

至于复姓“木兰”、鲜卑族人的说法,可能与北魏是鲜卑族政权相关。

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还有江苏人说她是泰州人,内蒙古人说她是盛乐人(今呼市和林格尔)和包头人等等。我认为:不同姓氏的木兰,与不同籍贯、不同出生有关,这一点很重要。中国历史上,“替父从军”的女将军可能不止一个。例如:《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2017.10.1.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3989/

“木兰”姓氏与籍贯之我见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