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豪情与豪放

2017-08-18 00:55 作者:流水争先  | 2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豪情与豪放

¬——唐边塞诗与宋豪放词之对比

听说原本诗为大而词为小,但对我而言并没有这方面的感觉。倒是上高中的时候,两本书摆在我的面前,一本是《唐诗精选》,另一本是《宋词精选》,而我选择了后者。从此以后词的节奏感与韵律美便深深地吸引了我。

前日和文友聊天,谈到如何借鉴“豪情壮志”,没把住门突然就冒出一句“要看唐朝的边塞诗,千万别看宋的豪放词。”当然我马上就后悔了,一是有点强加于人,二是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说,最起码以前是肯定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盛唐时期出了很多有名的边塞诗人,更出了很多有名的边塞诗。例如王昌龄和他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翰和他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还有王维和他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等等。这些诗都有一个共同而显著的特点,都把为国效力、建功立业当做无比光荣、神圣且必须做的一件事情。而极少顾及自己其余的情感,极少表露出点滴的哀怨与不满。即便是王之涣极力描写士兵思乡情的《凉州词》里,依旧是苍凉悲壮,不带半点的颓丧与消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风不度玉门关。)

所谓时势造英雄,又所谓为时代所驱使。一批胸怀天下、一往无前的壮士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而包容的国度。李唐的血统与渊源造就了它博大的胸怀与包容力,(而这一点却是满清所严重缺失的。)而从高仙芝到封常青再到李嗣业无不为当世塑造了一个个大丈夫建功异域的典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可以说,是大唐的文治武功催生了所谓的“边塞诗”,是大唐的积极进取铸就了诗人们的万丈豪情。

再看所谓的豪放派宋词,它们往往都在一番壮怀激烈之后,无不感慨万千,暗淡、忧郁之词溢于言表。苏东坡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最后无不感慨地写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一樽还酹江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依旧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虽然后面又补了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但这依旧掩盖不了他内心的失落与彷徨。

而与苏东坡同为豪放词人的辛弃疾也难逃这样的情思。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一句“可怜白发生”,为全文的豪放加上了浓重的悲情色彩。而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的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虽然还夹带着很多的豪情壮志,但不被重用,无力回天的感慨无不溢出。

苏东坡既是文豪又是少有的贤官,能挥笔书锦绣,又能俯身为民生,可以说是千古难遇的栋梁。然而不幸的是,新党要排挤、打压他,而旧党却又把他归入到新党里,横加放逐。

辛弃疾虽然比苏东坡的境遇要好一些,而且还亲身沐浴过战争的洗礼。然而,南宋政权的无能与偏安,官场的黑暗与倾轧,无不让他在壮志豪情之余吐露出浓重的忧郁与悲情。

“苏辛”的豪放是压抑的、孤独的,它是无法唱响的内心独白,它是无人来和的生命之歌。

当然有所得就会有所失,有所失亦会有所得。大唐的强盛让诗人们多了豪情,却少了更深入、更冷静地思考,也许还多了一些盲从;而大宋的奇葩以及羸弱,让词人们感慨万千之余,却有了更多冷静地思考以及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8016/

豪情与豪放的评论 (共 2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