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域行”体味系列散文11篇

2015-09-27 22:02 作者:放鹤云天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阳错阴差的感觉

——“西域行”体味之一

照成语词典上的通用说法应该是“阴错阳差”,可我却给拙文命题为“阳错阴差”,是何道理?各位看官看了我下面的傻乎乎却有点较真的文字,你就明白了。

高考鏖战后,我们一行14人作放飞西域、放松心灵之行。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但有时也很无奈,比如这倒时差的感觉。

晚10:15,我们乘坐的南航班机,临近乌鲁木齐机场上空,太阳刚西坠。从舷窗向天际望去,天山山脉的皑皑白与晚霞彤云交相晖映,分外妖娆。次日乘海航班机抵达伊宁市已是晚11:00,此时天才黑下来,天际一抹黑红色云霞还未完全褪去。内地此时该是星河灿烂,万籁俱寂;而西域的市才刚刚开始,万家灯火,游人如织。当我们坐车到市内入住旅馆、吃饭、洗漱、整理、就寝已是次日凌晨。我却糊里糊涂感觉是天黑不久,觉得当向家人报告平安;惊醒了熟睡的家人,招来的是电话那头一声“神经病,都什么时候了!”的嗔怪,落下的是难言的尴尬。

西域的日照时间出奇的长,日落相当迟,日出时间也并不比内地晚多少。这里和内地时差两到三个小时,白昼多,黑夜少;因此公务人员、教师学生、街市商贸的作息时间也就比内地往后顺延了两小时。下午两点多钟吃午饭、晚上八九点钟吃晚饭,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们每天早起晚眠没午睡,两到三小时的时差,已经完全搅乱甚至颠覆了我们在内地的生理规律和生活习惯。每日里十五六个小时的旅途颠簸所带来的极度疲惫,加上休息睡眠严重不足所照成的极度困顿,让人成天头昏脑胀腰酸背痛,甚至有人腹泻和感冒。短暂的肌能调整只能放在车上了。正如导游所调侃的那样:“上车就睏觉,下车就撒尿,到了景点就拍照,完了全忘掉。”应该说这是对多数旅游者生理心理状况的虽然滑稽却不失为真实的生动写照。

该灯火阑珊却是艳阳高照,该高枕酣眠却是舟车劳顿。阳光多了,月色少了;白多了,黑少了;阳多了,阴少了;太阳错占了太阴的时间,太阴比太阳时差了两小时。阴差是阳错造成的,阴阳一失调,乾坤就错乱,何况我等的肌体功能呢?

原来,我们的生物钟,我们的生命轨迹和生活习惯是不可以这样阳错阴差的。

感受炙烤

——“西域行”体味之二

享誉世界的“火焰山”,过去只在小说里读过,在电影电视中看过,在头脑中想像过;真的与“火焰山”作零距离接触,那只能用“炙烤”来形容人们的感觉了。

火焰山长约100公里,宽约60公里左右,绵延横贯在戈壁荒滩之上,不高大但很雄浑粗犷。棕红色的山体匍匐在那里,就像烤熟了的一块巨型面包。据说这里的地表温度的历史最高纪录是89.2摄氏度,人们在早上将生鸡蛋和生面饼放置在这里,晚上便可取食熟鸡蛋和焦黄香脆的烙饼了。

早晨(其实已是上午9:30了,人们刚吃早饭)从旅馆出发就被告知今日吐鲁番的平均气温47摄氏度。一到这里就分明感到骄阳当头炙烤,热浪迎面扑来,脚下是滚烫灼人的坚硬红土和沙砾。没有一丝绿色,没有一滴活水;却分明能看得见山体顶端和四周蒸腾散发出的或云烟态或涟漪状的气浪与氤氲。我们无暇欣赏山体洞壁中许多关于“西游记”、“火焰山”的神话传说的浮雕艺术作品,也无心听取令人遐想不已的神秘历史;而是急不可待地直奔高高矗立的巨型温度计而去。为的是抢占最佳的拍摄位置,珍藏瞬间的奇特回忆。状如孙悟空金箍棒的巨型温度计足有十米高,两人合抱那么粗,红色汞柱标志的地表温度是70摄氏度。这时是午后两点多钟。

在烈日骄阳下,在灼热的火红土地上,在热浪气旋的包围袭击中,我们已经饱尝了超越“桑拿”的感觉。帅哥也好,靓妹也罢,尽管打着伞,顶着帽,裹着纱巾,带着太阳镜,抹足了防晒霜,也难以抵挡忍受这炙烤之煎熬;一个个活像烤鸭烙饼一样黑红黑红的,直冒热气,直流热油;迎面走来或是差肩而过,都让人感到热烘烘、气冲冲的。

唉,这大活人被炙烤的滋味岂能说得完,叹个够!

别样的风情

——“西域行”体味之三

无论是置身于天山天池之畔,还是策马驰骋在那拉提高山草原;无论是驱车行驶在茫茫戈壁荒滩,还是骑着骆驼迤逦在蜿蜒陡峭的鸣沙山峰峦之巅;无论是徒步穿越热浪灼人的火焰山,还是小憩于绿茵拂地、缀满串串晶莹剔透葡萄的葡萄沟里;总是让人感到西域的蓝天蓝得清爽,白云白得炫目,绿地绿得养眼,碧水碧得澄澈;而马儿、羊群、骆驼、老榆树、胡杨木、哈密瓜、葡萄串、毡房、奶茶、库尔班大叔的花白胡子、维吾尔族少女的辫子、哈萨克族小伙子卷曲的头发和深蓝的眼睛……不知承载了多少关于西域边陲少数民族的生存生活的真实和情趣,给我们留下了多少神奇故事、美丽传说和许多新奇别致难以言表的感觉与无尽的遐想。

真是令人羡慕!“造化钟神秀”,大自然总是钟情地把美丽和丰饶、神奇和智慧赐予这片疆域。天山融化的雪水飞珠吐玉,或成瀑布,或成急流,汇成了巩乃斯河,欢快地奔腾着滋润着北疆的沃土和生灵;绵延了5000公里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的沁人心脾的明渠之水静静地默默地流淌着培育着戈壁荒滩上的生命和绿色。

于是水清、草美、羊肥、马壮、瓜香、果甜、人欢;于是我明白了西域少数民族的歌舞为什么总是伴随着青和美丽生长,为什么总是伴随着晨风、夕阳、星星、月亮到处飞扬。

晨风里,“咱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的悠扬高远的歌声把我们引进了天山牧场,引进了天池湖畔。一群群身着华美艳丽服饰的维吾尔族、达斡尔族、哈萨克族少女,在高亢激越辽远空灵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那顾盼多情的笑靥,那婀娜柔美的身段,那旋转飘逸的舞姿,那奔放炽烈的热情;怎一个“美”字能说得够!

夕阳下,一曲我们熟知喜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把我们引进了吐鲁番的葡萄沟。葡萄架绿荫蔽日,快要成熟的串串葡萄缀满枝头,或青白或紫红,晶莹剔透,犹如串串珍珠。信步小憩这里,一扫在火焰山炙烤留下的一身暑气和疲惫,品尝香甜可口的哈密瓜和成年的葡萄干,该是怎样一个“爽”字了得!美丽可人的维吾尔族少女和英姿飒爽的维吾尔族小伙子和着新疆乐鼓与不拉的欢快节奏载歌载舞,既甜美妩媚又洒脱奔放,一个“乐”字又怎能说得够!

还是夕阳下,在由东向西倒流的伊黎河水之畔,此时已是晚10:30,夕阳的余晖把伊黎河畔的沙滩染成了一片金灿灿。岸边沙滩、桥上、路旁,聚集了来这里纳凉消暑、休闲娱乐的市民,更引来了无数慕名前来观光的游人。原来千百年来伊黎人有着在落日里夕阳下举行婚礼的习俗。一对对新人身着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服饰(当然也有着婚纱和西服的),在双方亲友、八方宾朋的祝福声中,在落日余晖的沐浴下,在伊黎河欢快的流水声里,相拥相抱;见证了这一神圣幸福人生盛典。当最后一抹夕照消失在天际之时,人们围着熊熊燃起的篝火,弹起冬不拉,敲起新疆鼓,轻歌曼舞起来,把河畔沙滩变成了一片沸腾着欢乐的海洋。这岂 是一个“福”字能了得!

星光里,月色中,在那拉提大草原的山庄集市上,在巴音克鲁木大草原硕大的毡房外;人们围着篝火,饮奶茶,喝啤酒,烤羊肉,唱情歌,跳热舞。这又岂是一个“情”字了得!

写到这里,西域别样的风情告诉我:是戈壁荒滩的石块沙砾雕塑了他们生命的坚硬和粗犷;是高山草原的高远和辽阔塑造了他们性格的豪爽和胸怀的扩大;是胡杨木、老榆树倔强的虬枝和不败的绿叶炼就了他们的顽强和健硕;是火焰山的高温和鸣沙山刀刃般的峰峦锻造了他们的热情和坚韧;是天池绿波和“坎儿井”的明渠碧水给他们的生活注入了永不枯竭的生命元素。因此,西域人民的生活和理想才如他们的歌舞那样风情万种,永远让人羡慕不已,遐想不止!

“黄色之旅”

——“西域行”体味之四 

各位看官,你们看清楚了,这正标题可是加了引号的!这是我的“引用”,说不好听的,就是明目张胆的“剽窃”!原创不是我们好色之徒的一时雅兴之作,而是我们同行中一位靓女的脱口秀。恕我为她的名讳保密,因为她说过她是我的“粉丝”,我岂能出卖她!

看官,我们的西域之行到底黄不黄呢?请耐着性子看下去。

首先,这一路是满眼的黄色:戈壁荒滩上跋扈飞扬的黄沙,鸣沙山上绵延起伏的黄色沙丘,高昌故城中的黄色断垣残壁,嘉峪关黄色城堞敌楼和在风沙中猎猎作响的黄色军旗,穿越兰州城的滚滚黄河的黄色浊浪,黄色的葡萄干和哈密瓜……这“一黄”字又怎能说得尽?当然这是对外部世界的视觉上的“黄色”体味。

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我们的靓女也不会脱口发出“黄色之旅”的由衷感慨!那首先是因为我们队伍的成员就有点阴阳失衡。14人的队伍不是7对,而是8男6女。我们的头儿,倒也毫不谦让,每顿饭,他就屁颠屁颠地蹭到6个美女的饭桌旁,东拉西扯,哗里哗啦,源源不断的黄色小插曲,把美女们逗乐了,脸皮臊红了;他也就涎着脸皮,流着哈喇子,张着大嘴傻笑起来。他把我们7个男同胞丢下不管,用他自己经常调侃的话说,这是“见色忘义”!

要说黄色小插曲,这还不算荤的;能够黄出档次,荤出水平的还是我们的全程导游和四位景点导游。这五位导游小姐看上去已是“过来人”了,多年职业磨砺已使她们的神情和目光淡褪了年轻女子应有的矜持和羞色,她们脱口而出的的黄段子是从上车说到我们睏觉,一直说到我们下车撒尿。比方说,她们就把撒尿叫“唱山歌”;你说,这有声有色有节奏的比喻是不是很形象?这又是听觉上的“黄色”体味!

说到撒尿,就更让人回想起忍俊不禁的事儿了。新疆巴音布鲁克高山草原“九曲十八弯”景点的山峦上,爷们中有人内急了。当他提着裤子,拉开拉链门,到处寻找隐蔽之处的时候;居然有位特搞笑的老弟端起相机公然地执拗地跟踪“偷拍”这位内急老弟的“现场直播”,逗得大家捧腹不止。而落在后面的女同胞居然也大步流星地赶上来要亲眼目睹这别样的风景!

在哈萨克族牧民毡房外,在高山草原的草甸上,可能是在黄段子的对口秀中,我们的一位被戏称为“大爷”的老弟被女对手占了便宜,于是就毛手毛脚地把这位美女放倒了。好事者抓拍了这充满戏谑快乐的生活场景,也把几位免费看热闹的爷们的傻样定格在瞬间。这不仅在视觉上,在触觉上也有点“黄色”体味啊!那么,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为一体的全方位的“黄色”体味却是发生在旅馆里精彩的一幕:

颠簸折腾了一天的几个猛男靓女却一点也不知疲惫,兴犹未尽地聚在一个房间里闹腾起来了——打牌罚酒钻桌子。这帮兄弟姐妹们饮着黄色的啤酒,撕咬着烤得焦黄的羊肉串和烙饼。一边摸牌发牌摔牌,一边戏谑调侃打情骂俏直到动手动脚,简直就是演绎了一场满汉全席的滑稽剧。赢牌的逼着输牌的从桌子底下钻进钻出。可怜见,那位身材臃肿的老弟给桌子底下狭窄的空间卡住了,进退两难,撅起的大屁股又被好事者抓拍了个特写。好多天,这张经典的特写“黄片”在各位手机上热播,让人百看不厌,传为笑谈哩!

黄不黄,各位聪明的看官?

彩虹原本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俱全,生活从来就是酸甜苦辣辛涩咸缺一不可;更何况是疲惫不堪的西部之旅呢!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给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生活里偶尔添一点“黄色”的调料,岂不是活得有一点快活!

各位看官,我们这位美女“黄色之旅”的脱口秀,是不是很准确很形象,得由你们说了算!

一泓月牙泉,万仞鸣沙山

——“西域行”体味之五

鸣沙山位于甘肃敦煌市城南五公里,沙泉共处,妙造天成,天下闻名。

主峰海拔1715米的鸣沙山,峰峦危峭,状如刀刃剑锋。人乘沙流,生鼓角之声,其声轻若江南丝竹,其音重如旱天雷鸣;此即为“鸣沙山”的得名由来,也是“沙吟晴鸣”一景。

远远望去,一支支在沙丘峰脊上的驼队,恰似草蛇灰线,蜿蜒蠕动。此时不由人想起古丝绸之路上艰难跋涉的使臣和商贾,一种历史沧桑悲壮感油然而生。鸣沙山上不时狂风大作,沙子借着风力,直击脸面,直扑眼帘,直灌衣服,直入口鼻。尽管如此,第一次骑骆驼走沙漠的兴奋与激动、快意和闲适却是难以言表。

沙漠上绵延不断的驼队,沙丘上飚车滑沙的青年人的英姿和西天的彩霞构成了一幅北国沙漠高远粗犷的美景,给人以壮阔崇高的审美愉悦;风叫声、沙鸣声、驼铃声、人们的嬉笑声、喧闹声,更为大漠增添了生命的欢畅。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丘环抱之中,其形状因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一池泉水,碧波荡漾,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月牙泉绵历古今,沙不进泉,水不浊涸;此景既为物理之奇象,更是生命之奇观。月下,铁鱼鼓浪,星草含花,水静如月,荟萃一方;故称“月泉晓澈”,与“沙吟晴鸣”同为“敦煌八景”之一。我们骑着骆驼,渐行渐远,消失在夕阳西下的沙漠边缘。

下了骆驼出得景区,回首景区大门,“一泓月牙泉,万仞鸣沙山”的行书楹联,透着凝重和苍茫,更增添了我们好一阵子的遐想和感慨。

雄关漫道真如铁

——“西域行”体味之六

还未抖落尽从鸣沙山带来的满身沙土,也还未从对莫高窟千万种彩塑、经书、画卷的神往中回过神来;我们又驱车行驶在东西走向的312国道上,穿行在祁连山和黑山之间的狭长的河西走廊中。大约5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从敦煌市来到甘肃第二大城市嘉峪关市。

嘉峪关在市区西南6公里,这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东端起点是山海关)。城关西翼的城墙绵延横亘在戈壁沙漠,自古就有“河西第一隘”之称,可见其地理形势之险要。嘉峪关是长城沿线迄今保存最为完好、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已有160多年历史。

从嘉峪关后城入城,城楼匾额上刻有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书写的“天下第一雄关”6个金色大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远望、近观、平视、侧视、俯视,城楼之宏伟、雄健、威武、壮阔的英姿,都令人顿生“高山仰止”的历史厚重感。

嘉峪关城有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形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构建起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内城以黄土夯筑而成,两侧以青砖包围。城内墙上还建有游击将军府、文昌阁、井亭,城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

整个建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双雄并峙,遥相呼应。

登关楼远眺,长城似游龙腾挪蜿蜒于浩瀚大漠之中,若断若续,忽显忽隐。天晴之日,或海市蜃楼,或塞上风光,奇异景色,尽收眼底。

整个建筑设计之科学、工程之浩繁、防御功能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据说,朝廷主管工程修建的官员,要求主持设计的某易姓官员的工程预算用材必须准确无误。在那个只有纸笔,算盘,工尺,没有计算器、计算机的时代,这位主持设计的易姓工匠计算用料精确到工程全部竣工之时,只剩下一块城砖;而这块承载着多少历史文化科技元素,浸透着多少汗水、智慧和灵性的城砖就一直放置在敌楼缘檐上成为永垂不朽的“镇关城砖”。我们在惊叹先人的巨大勇气、过人胆识和绝顶智慧的同时;更慨叹我们先贤的廉洁奉公之高风亮节,正如这块“镇关城砖”那样,虽历经几百年风侵蚀,仍然棱角分明、坚硬如初。

有幸有趣的是,我们正好赶上了每天下午四时举行的传统出关仪式表演。由当地百姓和游人扮演的守关文武官员与武士、以及身着典型西域风情服饰的女人们,或骑马,或骑骆驼,在“游击将军”惊堂木拍出“出关!”的口令下,在西风残阳里,在猎猎作响的黄色战旗导引下,在呜咽苍凉的唢呐声中;浩浩荡荡出得关来,到达一望无际的关外戈壁荒滩,出征疆场。一个个匹马戎装,挥手此去,真有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和“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夕阳余晖里,当我们穿越巍峨的“天下第一雄关”,漫步在隔壁荒滩的古道之时;我想借用伟人毛泽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句来表达我们此时此地的心境和感觉,那真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荒漠好汉一胡杨

——“西域行”体味之七

 

或是驱车行驶在戈壁荒滩的高速公路上,或是漫步在巩乃斯河畔,或是纵马驰骋于那拉提大草原上,抑或是骑着骆驼踽踽前行在鸣沙山沙丘之巅;放眼望去,一株株、一排排、一片片,倔强傲岸、潇洒风流地屹立于黑石与白云之间、绿水和苍穹之间,黄沙跟蓝天之间的胡杨树、胡杨林,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是何等的强烈与恒久!

那是怎样一幅醉人心魄的画面啊!

春发芽、婆娑,秋泛金、冬挺拔。胡杨树最高可达20多米,或翠绿或金黄的簇簇层层叶片,圆似卵、窄如柳,极尽妩媚婀娜之美态;铁干虬枝,千姿百态,有像鲲鹏展翅,有如骏马扬蹄,有似龙盘虎踞,尽展挺拔伟岸之雄姿。有诗云:“矮如龙蛇数变形,蹲若熊虎踞高岗,嬉似神狐曳九尾,狞像夜叉爪牙张。”一种鬼斧神工的形态,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无不使人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呐喊:胡杨树——戈壁荒滩、大漠孤烟中的伟丈夫啊 !无怪乎新疆人民亲切而又自豪地将这胡杨树称之为“托克拉克”( “最美丽的树”)呢。

不到沙漠等于未到西域边疆,不见胡杨等于没见到沙漠,不懂胡杨等于不知生命之顽强和辉煌。

胡杨树又称为胡桐树,为杨柳科属植物—— 一亿三千多万年前,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最古老的树种。它只生长在戈壁荒漠之中,她珍贵可与银杏一比,被称之为活化石。胡杨树能亿万年生长繁衍在“春夏秋冬一天来”的新疆地区,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极强的适应温差骤变的能力,还富有伸展到浅水层附近的发达根系;同时,抗旱耐盐、防风固沙的能力也极强。正因为如此,它为生活在戈壁荒滩、茫茫沙漠的人们撑起了一片片绿荫,创造了适宜于生生不息的绿洲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保护农田,绿化环境,为人们燃起了生命的火焰,注入了生命的琼浆。

更令人称奇的是,树干切口流出的汁液是食用碱和肥皂的原料,当地人称之为“胡杨泪”。 这种动情的诗意解说,不能不使人联想起李清照那首凄美婉约的“声声慢”一词中的“梧桐更兼细雨”的意境,又使人联想起白朴创作的元杂剧《梧桐雨》中关于李隆基杨玉环凄婉缠绵的爱情传说。 不仅如此,胡杨树由于其优良的材质而成为当地重要的用材之一;同时,其叶其花还可入药。 如此说来,胡杨树对人类的奉献可谓大矣。 人们说胡杨树“活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 这种永驻青春、永蓄希望、永垂不朽的生命之树的顽强和智慧,就在于它对饥渴的忍耐、对寂寞的坚守、对生命的珍视、对责任的承担!

狂风吹不倒、严霜打不焉,雷电劈不断,冰雪压不垮,烈日晒不枯,干涸渴不死。 它给予人类的贡献,又岂止是物质的、外在的?它奉献给人类的更是精神的、内在的启迪和震撼!

在大漠孤烟的落日余晖里,在戈壁荒滩的血色黄中,我们作别那绽放着生命精彩的胡杨树、胡杨林;此时,一面猎猎作响的大旗,倏的一下在我的心头眼前立起展开,上书:“荒漠中的胡杨树——顶天立地的英雄汉!”

故城废墟的绝响

——“西域行”体味之八

《西域行体味》系列散文在2007年8月间几乎是一气呵成七篇,两年之后的今天才重启这一系列散文的写作,这不是时间、精力、能力等原因;而是本能地感到一接触到西域久远绵长厚重沧桑的历史文化之时,就感到太丰厚太沉积的话题便纷至沓来,一时竟不知从何处命笔,所以延宕时日至今。

还是从奠基于汉、兴盛于唐、衰败于宋、消亡于元的“高昌故城”写起。“高昌故城”,维吾尔语称之为“亦都护城”,即“王城”之意。因为此城在盛唐时曾是高昌回鹘王国的都城,故而得名。今人不把历史上高昌国的城池叫古城,却称它为故城,个中必有很多缘由吧。这“故”也许是“故去”、“消逝”之意,也可能是有“故事”之意,当然更有可能蕴含“苍老衰败”之意,或许还会有“故乡”之意。见仁见智,任凭我们这些后人根据历史,凭借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联想和想像吧!

“高昌故城”的历史价值和曾经的辉煌,今人是无法想象的。它1951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曾被誉为“长安远在西域的翻版”。汉唐以来,它就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世界古代宗教文化荟萃最活跃最灿烂的宝地。公元629年,佛教高僧玄奘法师别长安、出玉门、经高昌、沿丝路、至印度,取得真经。在高昌故城,设坛布法,诵经讲佛,与高昌王鞠文泰结为兄弟的史实已传为千古佳话,更被吴承恩艺术地借代为与唐太宗义结金兰的美丽故事而载入《西游记》并不断演绎。

我们在号称世界第二大风力发电基地的达坂城风力发电场那颀直硕大的风车群旁小憩留影之时,情不自禁地想起塞万提斯笔下唐.吉訶德的勇猛滑稽的故事,真想此时此地有现代版的唐.吉訶德形象倏的一下出现在我们眼前;聆听着导游关于王洛宾歌唱达坂城的有趣传说,便真想去看看那甩着俏丽辫稍的待嫁闺中的达坂城姑娘。在一阵胡思乱想之后,旅游巴士就已经把我们带到了高昌故城。

花了10元钱,雇了一辆驴车逡巡盘桓在这一片废墟之上,面对眼前的景象才理解,19世纪末,俄国人雷格尔为什么发现高昌故城时不由得惊呼“这是一个如同罗马城市一样的废墟!”这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故城除了被拉游客的驴车扬起的滚滚红尘外,扑入眼帘的尽是一段段一截截殘颓的城垣,仔细琢磨倒像是风雕雨刻的雅丹地貌。时值正午,骄阳炙烤着头顶,滚滚热浪扑面袭来,脚下是坚硬灼人的黄土。除了游客和驾车的“巴郎子”(维语“小男孩”之意),就没有任何生命的痕迹,更没有舒展的绿色。这就是废墟!一处和圆明园等残存的历史遗迹完全不同的废墟!圆明园除了喧嚣沸腾的人气之外,尚有萋萋芳草、蓊翁绿树、盈盈湖水、嘤嘤鸣。站在高处眺望俯视,外城、内城、宫城以及佛塔、瓮城、角楼、寺院的轮廓依稀可辨、庄严而孤独。废墟千百年来守望在这里,是它在等待我们来瞻仰、寻觅、发思古之忧思,还是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朝历史的群峰顶礼膜拜、挥手致意?

走出故城,是和故城毗邻的一处供游人消暑纳凉、消费购物的所在。听着音像店铺里播放的琵琶演奏的高昌古乐,看着摊位上摆放的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盛放葡萄美酒的夜光杯;心头忽的升起“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一古诗的悲壮和苍凉之感。故城废墟的断垣残壁,滚滚红尘承载过的烽火狼烟、刀光剑影、血雨腥风,高昌国王鞠文泰的文治武功,高僧玄奘讲经布道的辉煌与万千信徒的虔诚,商贾云集的阜盛,丝路花雨的美艳;都成了废墟无言的诉说。

带着废墟的苍凉和历史的沉重,我们步出了故城,身后又飘来一阵阵歌声。歌词是:“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这真有点一语成谶,难道这是高昌故城告别我们的一首绝响?

拂不去的历史风尘,唱不尽的文明挽歌!

坎儿井,戈壁荒漠的生命泉源

——“西域行”体味之九

逃脱远离了火焰山现实的炙烤,挥手作别了苏公塔亘古的沧桑,已是黄昏夕照之时。我们慕名来到中国古代四大建筑(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坎儿井)之一的新疆“坎儿井”,寻觅生命的奇迹,膜拜先民的伟大。

如果说胡杨树千年干不枯、万年渴不死,是因为它有极为发达的根系、极耐旱的习性和倔强不屈的生命力;如果说葱茏肥美的绿茸茸的大草原和天山山峦一席从山之巅铺至山之麓的绿得逼人眼的植被与负势竟上的修长矗立的云杉是雪山融化的雪水灌溉滋润所致;那么,在这块漫无际涯、毫无遮拦的茫茫戈壁荒漠之上,万物怎么会生生不息?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由于常年骄阳炙烤、狂风肆虐,地表水的年蒸发量却高达1600毫米;如此严重少雨缺水的地方,怎么会有挺拔颀直的白杨树、摇曳婆娑的榆钱树呢?更难想象这里的人们竟生活得如此滋润闲适而又激情诗意?生命的源泉在哪里?坎儿井给了我们圆满的答案。

生活在这片古老而神奇大地上的先人们为了生存繁衍发展,用自己的大智大勇,凿通了横亘绵延在戈壁荒滩之下5000多公里的地下水利工程。巧夺天工的工程设计、庞大浩繁的水系网络、简陋艰难的施工条件、久远漫长的工程进度,都是后人、今人乃至所有的地球人所无法想象的;而一条坎儿井的开凿常常要耗尽几辈人上百年的心血,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在心头激起的巨大震撼更是使人久久不能平静。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华民族的先祖就已经开始在戈壁荒滩之下开凿坎儿井,比波斯国在公元前8世纪才开凿坎儿井要早1000多年。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暗渠)、地面渠道(明渠)、“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构成,共1700多条,能灌溉50多万亩土地。至于坎儿井的引水、蓄水、灌溉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囿于笔者资料的匮乏、能力的低下、篇幅的限制,在这尺幅空间里留下的这些遗珠之憾,只好有待方家驴友的充实和丰富了。

我们沿着人工开凿的石阶拾级而下,来到明渠旁。上下纵横开凿挖掘、艰难延伸着无数大小明渠,每道明渠中间又布满类似毛细血管的通气孔;每隔数十米就有一个这样的通气孔,直通远山,引来雪水供人们饮用和灌溉,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水分的强烈蒸发。难怪当地人把坎儿井称之为“新疆八大怪”的第一怪——“条条井水连起来”。(另外七怪:二是“神秘湖里出妖怪”,三是“春夏秋冬一天来”,四是“风吹石头砸脑袋”。五是“鬼哭狼嚎谁作怪”,六是“男人爱把花帽戴”,七是“鞭子底下谈恋爱”,八是“骆驼跑得比车快”。囿于本文主题,限于篇幅,对这“七怪”不再赘述。)

我们猫着腰、弓着背行进在明渠旁,手掬一捧欢快流淌的清凉甘冽爽口怡人的渠水,在消暑解渴的同时,不能不深深感叹中华民族先祖的伟大、生命力的伟大!

唯此莫高的石窟文化

——“西域行”体味之十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我们乘坐的列车一如秋风中的“铁马”,嘶鸣着汽笛,出关闯隘,奔驰在瓜洲一带的戈壁荒原之上。到了敦煌市,我们顾不上洗去满身的尘土,消停彻夜颠簸的疲惫;便驱车直奔让我膜拜一生的心仪圣地——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

面对这处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文化遗产,面对这座世界文化艺术圣殿和宝库;作为一个虔诚的礼拜游客,作为一个对融哲学精义、宗教文化、建筑、雕塑、彩绘艺术于一体的“敦煌显学”知之甚少的人,我这支秃笔,我这点笔墨岂敢自不量力又怎能挂一漏万地展现出其煌煌巨焰的一点火星、灼灼其华的一丝光彩?

既然来了,姑且写点感受,也算不虚此行吧。

莫高窟的历史(建造史、掠夺史、破坏史)和现状(研究、维护、发展),我们可以从关于敦煌的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探知,至少可以在张大千的画作中和余秋雨《文化苦旅》里的“道士塔”一文中略知一二。

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沙门乐尊者行至鸣沙山东麓,忽见鸣沙山金光万道,状如千佛灵光,遂萌生开凿佛窟之心。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朝历代的佛门弟子、达官贵族、商贾名流、善男信女的捐资兴建、改造;虽经1000多年的风雨剥蚀、人为破坏,现仍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1900年在藏经洞又发现西晋至宋代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5万余件。

这座融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艺术宫殿,就奇迹般地建造在鸣沙山东麓南北走向的断崖之上。上下排列共5层,洞窟之间高低参差、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恰似蜂房鸽舍,俗称“千佛洞”。洞内四周岩壁和窟顶穹庐的彩绘雕塑有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形象,他们体态各异、神情不同、大小不一、高矮悬殊。有高达33米的坐佛,也有几厘米的小菩萨。

给我们留下难忘印象的是到处可见的美丽“飞天”。据传,“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女神,能歌善舞。这些“飞天”美女,有的手捧莲蕾,直上云端;有的空中划过,疾如流星;有的穿越重楼层阁,宛似游龙;有的随风飘荡,悠然自得。那艳丽的色彩、灵动的线条、飘逸的裙衫、舒展的舞姿、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的是一个无比优美空灵的想象世界、审美高度和心灵空间。难怪敦煌市把一座“飞天”的艺术雕塑作为城市地标和城市灵魂的象征矗立在市中心。而“飞天”的形象千百年来又一直是老百姓心向往之的美丽神灵、艺术家创作的不竭源泉。

正当我在洞窟前,沉湎在于伟大艺术的凝思遐想境界时,突然,“大风起兮云飞扬”,鸣沙山的砂子漫天袭来。黄砂蔽日,天色一下子阴沉黑暗了下来。砂子直击脸面、直扑眼帘、直入衣领、直落鞋中,洞窟门口的石阶走道、景区的所有建筑、场地、绿树便盖上了蒙住了一层厚厚的黄砂。

这时又让我想起了昨日在鸣沙山走沙脊的场景,更使我重温在这座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上,当年驼铃阵阵、商贾逶迤的历史画面。

从洞窟拾级而下,不经意间来到莫高窟陈列馆前的一座淡黄色高塔,也许很多人对它并不在意。它就是“道士塔”,一座记录“敦煌千古事,苦乐谁心知”的佛塔。余秋雨笔下的王园箓道士当年在千佛洞、在藏经洞,留下的功过是非,自由世人评说;但是,我想,许多太多太重的历史责任是应当由那个时代、那种社会、那样的世俗去承担;如果由某一个人去担待,是不是有失偏激和苛求?

有同行驴友问我,我也在自问,这里的石窟为什么叫“莫高窟”?中国古代“四大石窟”除此以外的三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都是依山命名,唯独这里却得了“莫高”这一如此大气、甚至有点霸气的名头;这真是一个十分有趣而有意义却又无法也回避不了的问题。对此,民间有三说:一是因山得名,鸣沙山又叫莫高山,洞窟建于莫高山之悬崖峭壁之上,故而得名。二是人们认为其他地区的石窟都“莫高于此窟”。三是,这里的得道高僧的佛学道行高深,无与伦比,其他地方的僧众“莫高于此僧”。因此,关于莫高窟的得名由来,人们尽可以从中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了。

我想,莫高窟得名的真正缘由已经并不重要,而“莫高窟”所闪烁的石窟文化、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敦煌显学”,在浩浩世界文明史、煌煌华夏文化史上,在我,在我们炎黄子孙心中的“唯此莫高”的地位才是最重要的!

浮光掠影话西域

——“西域行体味”系列散文结语

这些年或因公或因私,我的生活中丰富了不少旅程因子,生命也因此绚烂了许多。一种对新生时代的感恩、对大好河山的敬畏、对自然人文的思索也就油然而生。

“西域行体味”系列散文10篇,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就的。虽然真正动笔成文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但写作素材却历经了两年的积淀、回忆、爬梳、燃烧,个中的兴奋、激情与思索、玩味至今仍未休止、言不尽意。青春年少时,只有根据书本上的有限介绍,在脑海里去驰骋想像来描画西域。一提起西域,自然就想到张骞、班超奉皇命出使西域的庄严神圣、想到战败屈降的李陵的无奈和悲怆、想到北海牧羊的苏武在冰雪寒风中手持旌节啖毛吃雪的刚毅与坚贞、想到王昭君出塞和亲时的凄美与妩媚、想到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悲凉呜咽;眼前仿佛出现逶迤在戈壁荒漠上的驼队和风沙中那一杆杆猎猎作响的猩红色大旗以及高僧玄奘在高昌故城传经布道讲法论佛的盛大辉煌的场景。

一句话,“古老、神奇、沧桑、高远”,就是我想像和神往的圣地——西域。

2007年6月下旬,不到九天的西域行程,从北疆到南疆,从河套到甘肃,在我的感官上、血液里、心田中;西域的古老焕发了青春,神奇绽放出美丽,沧桑浸透着活泼,高远拥抱住亲近。这是怎样别具风情的西域啊!

天山之巅的皑皑白雪和颀直矗立于山麓的云杉逼我翘首,巴音克鲁木、那拉堤大草原上的毡房、奶油茶和安闲的牛羊、奔驰的骏马让我流连,戈壁大荒漠上渐行渐远的驼队催我前行,大漠孤烟中倔强屹立的千年不死、万年不倒、永垂不朽的胡杨树励我奋进,伊犁河边夕阳余晖里的浪漫婚礼叫我止步,坎儿井明渠流水的清凉、火焰山的炙烤、使我感受冰火两重天,月牙泉水永不干涸的神奇引我探幽,葡萄沟里串串晶莹剔透、灿如明珠、酸甜可口的葡萄诱我回味无穷,莫高窟的佛像壁画、嘉峪关的苍凉雄伟令我膜拜,穿越兰州的奔腾黄河上的中华第一桥——“中山桥”的雄姿和寓意黄河的“母亲”大理石塑像的和蔼安详留我驻足,霍尔果斯口岸边关贸易的红火、乌鲁木齐市大巴扎市场那张扬着中亚风情的各类商品招我喜欢,而边疆“库尔班大叔”的小花帽和花白胡子、帅气潇洒、热情好客的小伙子、明眸善睐、能歌善舞的美少女、达坂城唱不尽的爱情歌曲更逗我痴迷。

我,一个年逾六旬的糟老头,胸无点墨,秃笔一支;又怎能将她——我心中的西域写尽?只能以10篇随笔似的散文,浮光掠影地叙写我的肤浅却很真实的体味,抒发我的粗糙却很真挚的热爱。现在,我是欲罢不能,却因“江郎才尽”不得不罢。我想,在我有生之年,我还会带着更美的期盼再去西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域行体味”系列散文今天的“结语”只是暂时的休整报告,而不是整个旅程的结束篇章。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86248/

“西域行”体味系列散文11篇的评论 (共 9 条)

  • 沐子
  • 心静如水
  • 艾葭儿
  • 淡了红颜
  • 晓晓
  • 老党
  • 荷塘月色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生活在这片古老而神奇大地上的先人们为了生存繁衍发展......
  • 笔墨丹青

    笔墨丹青佳作,欣赏了。问好好友。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