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解读浦城的地名文化

2014-02-02 09:19 作者:刚果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解读浦城地名的文化特征

福建省浦城县文体局:甘跃华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借教育大讲堂这个平台,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浦城的地名文化。

我们生活于滚滚红尘中,奔波于碌碌世界里,每个人天天都接触着地名,天天都使用着地名,可以说,地名,宛若一个顽皮的小精灵,穿梭于大千世界之间,与我们的生活共存,和我们的工作同在。

那么,到底什么是地名呢?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理解,简单地说,地名,就是人类用来识别不同地区的语言符号,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开展社会交往的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就像我们人一样,每个人都有姓名,如,张三、李四、王五等,每个地方也都有它的名字,如北京、天津、上海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们说,每一个地名,都珍藏着独特的社会信息,每一个地名,都记载着深层的历史风云,每一个地名,都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地名,代表着信息、代表着历史,代表着文化。

浦城地名文化作为中华地名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浦城的诸多地名,绝对不是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一个个生动活泼并且内蕴丰富的文化载体。可以说,每一处地名的诞生都折射出浦城历史的光芒,每一处地名的延革都演绎出浦城文化的绚丽。

概而言之,浦城的地名文化大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特征之一:地名的由来——历史脉络清晰

历史像一条河,腾腾达达,从远古流来,向前方奔去。在这么一个漫长而悠久的发展进程之中,无疑要在地名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中留下或深或浅的脉络印记。

浦城县从县名的定名、乡镇(街道)的命名到其他相关地名的取名都标示着清晰的历史文化脉络,这些地名,或与历史沿革相连、或与当地特征相关、或源之民间传说、或取之方位走向……它们的来龙去脉都有史记载、有案可查。

首先,县名的取舍关联朝代的更替。

浦城正式建县是在东汉建安初年,大约在公元196年至205年之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是福建省建县最早的五个县之一。据《福建史稿》记载:“闽中因而有五县,即候官、建安(也是今天的建瓯)、南平、汉兴(也就是今天的浦城),其一史阙书。”也就是说,还有一个县名史书上没记载。但是,也有一种说法是,还有一个县为建平(也就是今天的建阳)。

在唐代,是以户口的多少来定州县的等级的,一共分为望、紧、上、中、中下五个等级,据《福建史稿》记载,当时,福建的闽县(也就是今天的福州)为望县,紧县也只有侯官、南安和浦城3个,所以,当时,浦城为福建四大县之一。

不过,浦城建县时的县名不叫浦城,而叫汉兴,为什么叫汉兴呢?因为是汉代成立的,以国为号,所以叫汉兴,至于兴字就好理解了,不外乎是兴旺、兴盛之意。纵观浦城建县时叫汉兴一直到定名称浦城为止,都与朝代的更替有关。进入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当时,浦城隶属于吴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将汉兴改名为吴兴。到了唐朝,在武德四年(621年),吴兴又更名为唐兴。武则天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即天授二年(691年),又将唐兴改为为武宁。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李显登基当了皇帝,当年就将武宁改回来称为唐兴。唐天宝元年(74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时,将唐兴改名为浦城,并且一直延用至今。那么,为什么改名浦城呢?这又要追溯到西汉时期。

西汉期间,浦城这个地方属归闽越国管辖。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馀善的人,被封为东越王。馀善对汉中央王朝貌合神离,罗织力量,追求霸业,在闽北割踞。馀善以浦城泉山天险为屏障,在浦城筑三座军事城堡,与汉王朝抗衡。其中有一座城堡建在临近南浦溪的岸边,叫临浦城,浦,就是水边的意思,所以,因为东越王临水筑城,所以改名为浦城,意思为水边之城。

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馀善历史人物。

楚汉相争之时,闽越族首领无诸因帮助汉灭楚有功,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被汉高祖刘邦封为闽越王。惠帝三年(前192年),又分封闽越族另一首领为东海王。

建元六年(前135),闽越王郢发兵攻击南越,南越王向汉王朝求救。汉武帝派王恢、韩安国率兵从豫章(也就是江西)、会稽(也就是浙江)两面进攻闽越国。郢的弟弟馀善知道汉兵强大,闽越国肯定不是对手,于是,便以突然袭击的手段把郢给杀了,并将他的首级送到王恢军营中去请罪。汉朝廷为了控制闽越之地,便封闽越族首领无诸的孙子繇君丑为王。对于这一任命,馀善十分不满,于是,便自立为王。见此情形,汉武帝为了权宜之计,于是便又封馀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共处。元鼎五年(前112),南越反叛汉朝,馀善一面向汉王朝表示愿意派兵帮助攻击南越,一面又暗中和南越保持联系;汉兵破灭南越之后,有人向汉武帝建议乘胜攻击闽越国。馀善得到消息以后,立即造反,并排兵布阵与汉军对抗。元封元年(前110),汉兵派出多路大军向闽越国进攻。当汉朝大军风烟滚滚攻进闽越国地境后,最后,馀善也得到了和郢一样的下场,他的部下属将把馀善杀死后向汉兵投降。

据《浦城县志》记载,馀善是兵败后在浦城的临江被杀的,所以临江锦城村(原称旧城)汉代古城遗址内,后人曾经建有东越王庙,用以祭祀馀善。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诗人真山民游此,曾赋诗一首:“碑因苔蚀无完字,城为田侵失旧基。当日东瓯知几战,如今赢得一荒祠。”这首诗不难理解,意思就是说,由于岁月的侵蚀石碑已经留不下完整的文字了,而旧城的遗址也早已淹没在了茫茫的田野之间。遥想当年战火纷纷,如今余下的仅是一座荒草凄凄的废祠。这首诗里,作者实际上是在对着历史、对着馀善这个历史人物同时也是对着某种社会现象发出沉重的感慨。

有趣的是,浦城不仅县名很多,别名异名也很多,主要有南浦,柘浦、汉阳、渔梁等,这些别名异名也都同样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南朝元徽二年(474年)到吴兴(即今浦城)任县令,在他的名篇《别赋》中有“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佳句,所以后来人们就将浦城的干流称为南浦溪,又因此溪发源于浦城县忠信镇的苏州岭,岭上多柘树,因而,南浦溪又称柘溪。由于溪名的原因,浦城又别称为“南浦”、“柘浦”。现今浦城县境内的汉阳城,是福建见于正史的第一城。《史记·东越传》记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用兵东越,“越衍侯吴阳以其邑七百人反,攻越兵于汉阳”。因此,汉阳成为浦城古代又一别名。还有,当年,浦城是福建出入中原的要道,宋代时候便在渔梁设立了驿站,由于蔡襄、陆游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在此过往并题诗留字,另外,《洞天记》中称:“天下十大名山,渔梁其一也。”所以,一时间,渔梁名满天下,故而,渔梁又成为浦城别名之一。

这里,我们讲一讲陆游宿渔梁驿的故事

据《八闽掌故大全》记载,陆游曾三度宦游福建,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任福建宁德主簿。次年,调任福州次曹。宋淳熙五年(1178年)他从蜀东归来,受命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这年,陆游已54岁,赴任途中夜宿渔梁驿。这时,正值天寒地冻,冷风飕飕,细飘飘,留宿在这“无衣无裳莫过杉坊渔梁”的驿馆,他旅途劳累,筋疲力尽,长夜难眠,只好围着篝炉取暧,并挥毫写下一首《宿渔梁驿五鼓起行有感》:

渔梁驿在浦城县北20公里的渔梁山下,是个仅有百余户人家的小集镇,驿站靠近小溪,门面朝向街道,屋后有放马坪和饮马潭。仙霞岭路开通后,经浦城出入福建的仕宦商贾多在此投宿。

忆从南郑客成都,身健官闲一事无。

分骑霜天伐狐兔,张灯夜掷枭卢。

百忧忽堕新衰境,一笑难寻旧酒徒。

投宿渔梁溪绕屋,五更听雨拥篝炉。

这首诗,前几句是回忆作者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后几句则是以写实的手法,书写了作者目前的处境与心境。此外,这次陆游入闽是赴任一个闲职,这个闲职和诗人所向往的戎马生涯大相径庭,所以,忧愁不禁弥漫上心头。这是陆游带着一颗失眠的心写出的一段无奈的人生感慨。

其次,浦城县各乡镇(街道)的名称也各有历史来源。

现今浦城县所辖的十九个乡镇(街道)之名称,也都有着历史的源头。为了理解的方便和记忆的深刻,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给予简单介绍。

其一,取义有韵,预示如意吉祥。

富岭镇的驻地在富岭街。原来,在富岭街的东面有一个珍珠潭,这里出产石灰岩,这种石灰岩洁白如玉,大家知道,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白玉,象征着富贵;此外,富岭街的中段有一段石块铺就而成的台阶,名为湾岭下。因而,人们便取白玉的“富”、取地名的“岭”, 寓义为“富贵之处所。”故名为“富岭”。

石陂镇的驻地在石陂街。由于古代的居民曾在这里用整条整条的石块砌成陂塘,以此用来蓄水。由于陂塘是用坚硬的石块砌成的,人们便取其坚固长久之寓义,所以此地取名为“石陂”。

万安乡驻地在万安。原名叫桥头,为什么叫桥头呢?因为此地有一座浮桥称为万安浮桥,这座浮桥一头连着村子,一头连接县城,取位于浮桥的那一头之意,故名为桥头。1981年9月,借用万安浮桥之名,改称万安。寓义可以理解为“万代平安”或“万世安康”。

永兴镇驻地在永兴。因地处县城的西面,原名称西乡。西乡原来所辖有永平里、新兴里等,中华民国33年(1944年),取永平里的“永”字和新兴里的“兴”字,组合成新的地名“永兴”,寓义为“永久兴旺”。

其二,自然天成,充满诗情画意。

莲塘镇的驻地在莲塘。古代时村里的人为了防火,挖了9口水井、13口池塘,由于池塘横贯串连,称为连塘,意思为连接成一片的池塘。后来人们在池塘中种植莲藕,取“连”字与“莲”字的相谐音,故名莲塘。试想,莲荷开花时节,遍地鲜艳、极目清爽,怎不令人心驰神往?

古楼乡的驻地在古楼。原来,因为村外的一座高山上有一座寺庙,叫松林寺,寺内放置有一面大鼓,一旦大鼓敲起,全村都可以清晰听到鼓声,故称鼓楼。后来,人们取“鼓”与“古”的谐音,将之称为古楼。那么,为什么要用古老的“古”字来谐音大鼓的“鼓”字呢?也许是鼓楼,只不过是一个置放大鼓的场所,内涵单一;而古字,可以理解为古朴典雅或年代久远等,所以用这个古字更能彰显出地名深层次的文化气氛。

枫溪乡的驻地在枫溪。村落周围种植有许多的枫树,一条清澈如带的小溪贯流村间,写意成一幅恬淡灵动的乡间风景画,故称枫溪。

濠村乡的驻地在濠村。宋代时因建在境内北部的黄源山,故称黄源街。明洪武九年(1376年),因失火被毁,此后房屋便沿着村中一条名为濠溪的溪流旁边而建设,所以,改称为濠溪村。明嘉靖七年(1528),又因水灾被毁,后来新盖的房屋便占据比较高的地势,沿着山边建筑,形成了依山傍水之态势,并沿用濠溪中的濠字,所以,取名濠村。

盘亭乡的驻地在盘亭。古名细泉村。原有古道自高头山通向泗洲岭,又名泗洲村。村子原来建在太平社之北的上毛处,后来随着溪河改道,便往下游迁移,在一处叫黄金蓬的溪滩(因为溪滩盛产黄金柴,故称黄金蓬)开辟建房。由于盘亭溪的溪水自东而西,曲折环绕,故取名为盘江;又因为随着溪流的水势作成拦水的堤坝,村子位于上游,亭立如盘,故又名盘亭。

官路乡的驻地在官路。这里,古代的时候为出入闽浙两省的孔道,什么是孔道?孔道指的就是通往某处必经的关口,也俗称官道,故名官路。

其三,因人而名,寄托万世敬仰。

忠信镇的驻地在忠信。忠信村在太姥山西南麓,原来是大河滩,荆棘丛生,后有有边村、齐村人到这里开辟居住,因为荆棘丛生,故名黄荆蓬。据《延陵吴氏谱》记载,宋代的时候,这里有一个叫吴广一的人在京城做官,这个人为官为人至忠至信,也就是既十分忠心又无比诚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吴广一,将此地改名为忠信。

管厝乡的驻地在管厝。唐天宝二年(743年),有一户姓翁的人家到此开荒辟地,傍山而居,名为翁坞际村;后来又有一户姓范的人家来到这里沿溪筑室而居,又称为范处。后因涨大水,村子被水冲毁,无奈而迁出。明洪武初(1368-1398)间,有一户姓管的人家从江西的丰城迁到此处定居,故改名为管厝。

九牧镇的驻地在九牧。因为原来有一个叫林披的人生了九个儿子,他的九个儿子赴京赶考以及科场高中后往返福建,都经过九牧这个地方,并且他的九个儿子都当过州牧,九子之一的林藻还在九牧的高步亭留下《折桂诗》,九牧因之而得名。听到这里,有人会问,州牧到底是一种什么官职?简单地说,州牧就是一个地方的军事行政长官,不一定很准确地理解,差不多是相当于现在省一级的军事行政长官。

其四,依山傍水,指明方位指向。

山下乡的驻地山下。村庄原来建在虞厝塔,后来遭到土匪洗劫,幸存者便迁到廊前,称为廊前街。但是因为地处风口,不好居住,又迁到对面的龟山下,故名山下。

水北街镇的驻地在水北。村舍原来建在南浦溪北岸,故名水北。

水南乡的驻地在水南。因为位于南浦溪之南而得名。

仙阳镇驻地在仙阳街。村南有一座桥梁叫揖仙桥,揖,是古代的一种拱手礼,拱手作揖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为什么叫揖仙桥呢?因为这座桥的正对面有一座山叫荣华山,宋代的时候,荣华山上有一个叫周霞的道人曾在此修炼,后来这个道人得道成仙,升天而去。所以,每当人们走到这座桥上时,都会朝着荣华山方向朝拜,称为“拜仙”。所以,叫揖仙桥。而此地又地处渔梁岭之南,我们知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故名仙阳。

南浦街道作为县城的所在地,取南浦之名,理所当然。

临江镇的驻地在临江街。据相传,永兴溪和山下溪汇合后曾经流过麒麟山,到了水尾丘、旮旯隈汇入南浦溪,因名麟江。后来河流改道,从村中经过,流到观前与南浦溪汇合,村民架桥横跨东西两岸,房屋沿两岸建造,而名临江。

再者,主要村落的得名各具特色。

浦城县许多主要村落的得名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渔梁村属仙阳镇,原来因为乡民大多堰水养鱼而得名。清代的时候,有一位官员从台湾带来一条2米多长的鱼脊骨,镶嵌在此处的妈祖庙的正梁上,以表示渔梁之意。

观前村属水北街镇,有一座名为金斗山(又称小武当山)的山峰耸立于村子前面,金斗山上有一座道观叫金斗观,故名观前。

毛洋村属忠信镇,因为村子的周围有5座山峰,这五座山峰的形态酷像五只毛茸茸的山羊,所以,谐音称毛洋。

庙湾村属盘亭乡,古时称梨岭,因为村子在梨岭下而得名。又因为村中有妈祖庙、奶娘庙、观音堂,而要前往这些地方,需要经过弯曲的小径、过了石桥才能到达,故称庙湾。

旧馆村属石陂镇,在江瓯公路未通之前,为浦城至南平、福州水运的必经之地,当时,这里设有码头,相当繁华热闹,并且这里曾经饭馆、酒馆、烟馆、妓馆罗列于街市,因名旧馆。

浮流村属富岭镇,因为浮流溪环绕着村子,人们站在村旁边的高竹山上瞰,村居宛若船只浮在水面上一般,故名浮流。

游村村属忠信镇,村内有一独立的山墩,名叫香花墩,它的形状很像一只螃蟹,香花墩濒临柘溪,有如螃蟹游于溪水之中,故名游村。

特征之二:地名的变更——时代烙印深刻

纵观历史,地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地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也会随之而数易其名。而这种种改变,绝不是空穴来风、无源之水,它无不接受着时代文化的巨大影响与制约,留下明显而深刻的时代文化烙印。

浦城许多地名的变更就体现了这一文化特色。

首先,城关主要街道名称变更政治色彩浓厚。

目前,浦城县城关的若干辖区(街道、村、社区)的名称,主要有解放、光明、民、胜利、民主、新华、和平、幸福、跃进、建设等。这些地名一看就平白如话——解放,象征着全国解放、共和国建立;新华,象征着新中华欣欣向荣;幸福,象征着人民群众生活美满幸福……并且,这些地名也经历了几番历史沧桑、几度风雨变化。

据《浦城县志》记载,浦城在清代及其以前,境内地名大部分以所在方位、地形地貌、居民姓氏、一方典故命名。民国初年,基本上是沿袭旧地名。据《浦城县志》记载,原来,浦城城关的街名有直街、市心街、后街、前街、横街、棋盘街等,这些街名不难理解,直街,顾名思义,笔直而不弯曲;市心街,市中心地点之街;前街、后街则是以县城中心位置为座标而进行界定。

民国32年(1943),县政府将城关12条主要街道分别更名为中山、中正、复兴、建国、林森、恢先、西山、体仁、民族、民生、民权、中华路。显而易见,这些地名的命名,较为强烈地展示了时代的文化特征,体现了较为浓厚的时代政治色彩。我们知道,中山,就是国父孙中山;中正,就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蒋中正(蒋介石);而林森这个人,也许很多人就不太了解了。其实,林森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于1932年起接替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你看,一个是国父、一个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一个是国府主席,如此命名,无疑体现了当时最大的政治需要。而民族、民生、民权大家就不陌生了,它不过是“三民主义”在地名的上的直接演绎。此外,西山,指的是浦城人、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理学家真德秀;体仁,则指的是浦城人、朱熹弟子、理学家詹体仁。以本土历史名人来命名地名,充分体现了浦城人对历史名人的崇敬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1951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更改地名的指示,浦城县城关9条主要街道分别更名为解放、劳英、爱民、胜利、幸福、民主、和平、新华、建设街。这些更改后的地名,平白上口,含义简洁,直接标示着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崭新的政治面貌与明确的文化走向。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开展所谓的“破四旧”、“立四新”活动,随意地张贴政治标签,毫无章法地更改本土地名。当时,浦城城关的10条主要街道分别被更名为灭资、兴无、红卫、东方红、东风、红旗、大庆、战斗、红浦等。同时,还将原来的后街头改名为防修路、将原来的上坑沿改名为反帝弄等等。这些地名的更改,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的含量,只不过是将一些带着明显政治色彩与时代燥动的政治口号,强行塞进地名的行囊中。但是,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历史产物,我们后人没有权力将之从历史长河中加以割除,无奈的我们,也只能将之理解为一种畸形的文化现象、可笑的文化情态。

以上这些地名,溢满着那个特定时代的特有气息,时至今日,如果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读懂其中的含义的。比如,灭资,是消灭资本主义的简称;兴无,是大兴无产阶级的简称;红卫,是红卫兵的简称,也可以理解为红色保卫毛泽东等意思;大庆,指的是当时我国工业建设红旗大庆油田;防修,是防止修正主义复辟的简称;反帝,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简称……如此抽象的标语口号,被强硬地披上了地名的外衣,在历史舞台上演了一出可笑、可叹又可悲的历史闹剧。这样的闹剧,注定是短命的。所以,1979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80年,成立了浦城县地名领导小组。1981年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街道名称,如是,文革中更名的那些地名便和文化大革命一道走进了尘封的历史。

其次,标志性地名变更随形势而变化。

原先,在浦城有一个人所皆知的处所,叫添灯下,它位于今天爱民路与皇华山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据《南浦赋》“添灯下十字街忆旧”一文中记述,清光绪年间,西乡黄柏村有一个姓崔的人独自在十字路口修建了一座添灯楼,添灯楼为两层木结构,底层为十字街通道,二层,为仿古式楼阁建筑,在中部上空,升高几米的圆型建筑物上,悬灯一盏灯,灯架为木质圆型结构,灯分上、下部两层,四边有翘角雕刻,灯身涂上彩色,外面用绫罗装饰,里面装琉璃碗一个,添灯油时,以木质活轮系绳索升降。所以,人们将此处称为“添灯下”。我翻阅了许多史料,所记载的名称都是“添灯下”,其实,按照我的一家之言,除了称其为“添灯下”之外,似乎还可以称其为“天灯下”或“添丁下”。为什么这样说?一盏明晃晃的明灯,高挂于几丈高的灯架上,不像是天上的灯光普照人间大地吗?再者,在浦城话中,“灯”和“丁”是完全同音的,而添财添丁、人丁兴旺,无疑是人们百姓美好的期盼。因而,称其为“添丁下”应该也未尝不可。后来,这里建设成了一个圆弧,里面有绿化景观等,所以,人们又把它叫为“大圆弧”了。习惯成自然,而今,知道添灯下的人也不多,而提到大圆弧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从前,浦城还有一个叫天长社的地方,也是无人不知的。天长社和添灯下在一条直线上,相距数百米。原来这里是一个名为“天长社”的所在地,所谓的社,大致类似于现在的社区吧,而天长自然是取天长地久之义了。也是由于后来在这里建设了一个圆弧,为了区别大圆弧,人们便将这里称为“小圆弧”。现在,提到天长社好像没有几个知道了,代之而挂在人们嘴边上的则小圆弧。

浦城还有一个很名的地方,叫做千里马。可以说,这是“大跃进”的产物,我们知道,“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次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为了响应这次运动,1958年,浦城在现今千里马这个地方筑起一个高台,高台上竖起一匹高大雄壮的千里马,以预祝社会主义事业像千里马一样,飞跃发展、一日千里。由于有了这匹千里马,所以这里也就称为千里马了。那匹千里马早已不复存在,但地名仍在,不过,现在称那里为千里马的人好像也不多的,更多的人则称之为二九四路口,因为从那里进去,曾经是核工业部二九四大队的所在地。

浦城还有一个地名不得不提,那就一个叫“老车站”的地方,因为那里曾经是浦城客车站多年的旧址,人们南来北往都必须由此上车下车。老车站早已搬走,这个地方现在称它为老车站的人也已不多了,因为那里建了一个叫安华的小区,所以人们习惯上都称之为安华了。

再者,新地名的命名凸显浦城本土文化特色。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汹涌澎湃。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一些新的地名也会像雨后春笋一样挺然涌现。近年来,浦城县也命名了一些新的地名,比较令人关注的有,四贤大道、德秀路、方志敏广场、真德秀广场、丹桂河等等。

四贤大道中的四贤,指的是史书中所记载的浙南四君子刘伯温、章溢、宋濂、叶琛。这四个人都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其中章溢的祖籍在浦城,他曾在浦城的匡山隐居,其间,他的好朋友刘伯温、宋濂等都到匡山探望,刘伯温曾写下著名的《苦斋记》,宋濂曾写下《匡山看松庵记》。2012年浦城县在东南门户建设了匡山四贤大型雕塑,雕塑前那条通往城关的路便被命名为四贤大道。

德秀路中的德秀,指的是浦城人真德秀,真德秀为著名的理学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代表作为《大学衍义》。真德秀为官以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勇于直言、勤于吏治而蜚声当世。真德秀不仅是一代贤臣,更是一代大儒。真德秀对于理学的最大贡献,是确立了理学的正宗地位,以至影响尔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五六百年之久。

方志敏广场座落于仙楼山下,原来叫仙楼山文化公园。方志敏是我军历史上的著名将领,1932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在随军党代表方志敏、军长周建平、政治委员聂鸿钧的率领下入闽作战,闽北红军独立团团长黄立贵、政治委员薛子正带部参战。盘踞在浦城的守敌,分别驻扎在城关、临江、忠信各一团。19日,红十军由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转战浦城。这时,临江的援敌在九秋村被击溃,忠信的援敌闻风惊逃。城内守敌聂进龙团及民团,烧毁了城外民房,凭借着高厚的城墙进行顽抗,红军强攻一整夜未克。次日凌晨,红军发起总攻,与敌激战,6点多钟全面告捷。红十军驻扎浦城3天,发动农工,建立工会、农会、赤卫队,成立浦城县苏维埃政府。为了纪念方志敏率红十军解放浦城,2012年在广场中树立了一个方志敏率红十军解放浦城的纪念碑,所以更名为方志敏广场。

真德秀广场是浦城县新建设的一个休闲广场,中间立有真德秀雕像,所以命名为真德秀广场。

浦城将新修建的环城河命名为“丹桂河”。是因为浦城丹桂已经成为了浦城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丹桂,1989年经县人大会议确定为浦城县花。2007年1月,中国经济林协会正式命名浦城县为“中国丹桂之乡”。2009年省政府将“浦城丹桂茶制作技艺”命名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今时代,以上这些地名的命名,表达了浦城人民打造底蕴深厚的文化高地的美好期盼与坚定决心。

特征之三:地名的种类——自然与人文特征凸显

地名的命名是有着多方面要求的,是一项文化工程,也是一项科学工程,决不能随意的信口开河或主观臆断。就像生孩子取名字一样,虽然有的小孩子生下来,为了方便随口取了个“阿狗”、“阿猫”之类的小名,但是,小孩子长大后,无不自行取个或文雅或响亮的大名。因为,不管怎么说,小名总是上不了大台面的。

地名也是一样,取名时总需要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简单概括起来说,浦城的地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其一,数字地名组合有序。

和许多地方一样,浦城的地名命名有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地名是由数字开头的,这些数字地名简单明了、通俗易记,如一字开头的有“一渡关”等;二字开头的有“二九四”、“二度关”等;三字开头的有“三里亭”、 “三角坪”等;四字开头的有“四祖铺”、“四担”等;五字开头的有“五里塘”、“五一三路”等;六字开头的有“六处凸”、“六丘”等;七字开头的有“七里头”、“七墩”等;八字开头的有“八角亭”、“八佛殿”等;九字开头的有“九牧”、“九秋”等;十字开头的有“十里排”、“十字岗”等;百字开头的有“百丈”、“百步岭”等;千字开头的有“千里马”、“千家山”等;万字开头的有“万安”、“万寿桥”等。这些地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无所不包。

纵观这些数字地名,各有来历,各具特色,或有掌故,或有传说,或有趣闻。综合起来看,这些地名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地标物而得地名:如八角亭,由于此处有一个呈八角形状的小亭,地名由亭而得。

2、由地形、地貌的特点而得地名:如百步岭,由于此处有一条长达百余步的山岭,故此得名;如十字岗,由于此处地形如十字山岗,故此得名。

3、由某一景观的面积大小或长短而得地名:如十二担、十八担、六丘等,指的农田的面积,由此得名。

4、由古建筑而得地名:如万寿桥,因古桥而得名。

5、由甲乙两地距离而得地名:如十里排,因城关到达此地十里路程而得名。

6、由纪念某一历史事件而得地名:如五一三路,浦城是1949年5月13日解放的,因而得名。因为,五一三路是浦城县城的主街,所以,这里我们不妨作个简要的介绍。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7军51师在政委崔子明、师长闵学腾的率领下越过仙霞关,进入福建。5月12日上午抵达浦城的九牧,当晚到达浦城的西郊,师部设在大名鼎鼎的笔山等觉寺内。因为国民党弃城逃跑,13日凌晨,人民解放军鸣枪放炮,震慑敌人,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兵不血刃解放了浦城。1959年,浦城开辟主街时,为了纪念这一胜利的日子,便把浦城的主街命名为五一三路。

7、由于某部门或单位的所处位置而得地名:如二九四,指的是此处原来是核工业部二九四大队的所在地。

其二,姓氏地名渊源久远。

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习惯于聚族而居。我县姓氏族群居住形态同样如此,一般都是同姓氏的人居住在同一个村落,尽管近些年来人口流动性较大,但这种形态仍然非常明显。这一特征从地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如苏处弄、李家坞、祖处、卢家湾、徐村、高家、陈家山、郑家源、王家庄等等。

这些地名,都蕴含了氏族文化信息,让人一看就清楚这里以哪个姓氏为主。同时,这些地名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某个姓氏的脉络渊源。如果翻开某个姓氏的族谱,我们更不难看出这个姓氏的历史走向。

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章家岭。

章家岭在浦城仙阳镇,是章氏的祖居地。讲到章氏,必然要讲到章仔钧。章仔钧,浦城人,祖父章及,曾任唐康州刺史,父亲章修,曾任唐福州军事判官。章仔钧的祖父章及从南安迁到浦城时就居住在章家岭。唐天祐(904-907)年间,章仔钧向闽王王审知献战,攻,守三策,颇受赏识,王审知乃向唐朝荐举,授予章仔钧高州刺史,检校大傅,西北行营招讨制使,选步骑五千,屯驻浦城西岩山。章仔钧坐镇西岩山二三十年,面对南唐、吴越两国的侵犯,为保境安民,立下大功。宋代时被追封为瑯琊王。

他的夫人叫练寯,浦城仙阳练村人,世称练夫人。章仔钧去世后,练夫人随儿子寓居建州(今建瓯),保大三年(945年),南唐派兵直逼建州城下,并将屠城。曾受过练夫人救命大恩的将领边镐、王建封得知恩人现居城中,城攻克之后,王建封拿着金帛礼品去见练夫人,拜谢当年救命之恩,并赠予旗帜作为标识,交待说,只要把这面旗帜树在家门口,可保全家安全。练夫人不受金帛与旗帜,慨然应道说:“要杀,从我杀起,城中居民数万,都是无辜百姓,将军若要屠城,我一家独活又有何意义?”边镐、王建封深受感动,于是下令禁止屠城,建州城十万生灵乃获得重生。练夫人去世后,为了表彰练夫人义救全城的壮举,后人誉之为“芝城之母”(建瓯别称芝城)。

如今,浦城已经成为了举世公认的章氏发祥地,“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已成为天下章氏宗亲的共识。每年回祖地浦城寻根谒祖的天下章氏宗亲数以万计。

其三,方位地名走向明晰。

用某些表示方向、位置的词,与其它词语组合而成的地名,称为方位地名,简言之就是指含有方位词的地名。地名中常见的方位词有东、南、西、北、中、上、下、左、右、前、后、内(里)、外等等。

在我们浦城,方位地名也不少,如衙前、西山下、后洋、村头、官岭下、水尾、坑头、上西山、青山下、水东、水西、中村等等。

这些地名,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以一个具体方位作为参照物,然后以不同的方位来命名。比如衙前这个地名,“衙前”曾经是浦城一个代表性的处所,因为,那里指的就是县衙门的前面。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叫了,上了点年纪的人提到衙前还会有点印象,而年纪轻的一代,基本上没人知道衙前在什么地方。那么,现在称这个地方为什么呢?政府前的那条路称为府前路,而政府前面的那块地方,地名上好像没有明确界定,最通俗的叫法就是称为“县政府门口”,因为如今的县政府仍在原县衙里面。

其四,动物地名生动有趣。

所谓动物地名,指的是以动物来命名的地名。这种地名各地可见,在我们浦城也不少。如以猪命名的地名,有猪背岭、猪肚丘等;以牛命名的地名,有牛角湾、牛尾山等;以鼠命名的地名,有老鼠山、老鼠岭等;以马命名的地名,有马山、马蹄角等。其他的还有,螺蛳地、鹧鸪垄、羊尾巴、龙根、虎头山、狮子林、鸡蛋岗、麒麟坂、金凤、象鼻头、狐狸峡、乌龟山、燕子岩、鹭鸶滩、老鹰岩、凤凰尖等。

纵观这些地名的命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由古代的动物养殖场而得名。如,牛场,应该就是指此地当年曾经是养殖牛的场所。二是由某种动物群聚众多而得名。如,乌猪窟、野猪窝、鹭鸶滩等自然是指此地这些动物的繁殖地和生长地。三是因地貌形似某种动物而得名。如,牛尾山、老鼠山、象鼻头、乌龟山等指的当然是这些地形地貌的象形特征。位于九牧镇渭潭村的老鹰山,就是因为山上有五座山峰,其火山岩形成的峭壁形似老鹰而得名。四是因古代建筑而得名。如,虎哨桥、白马亭等指的是地名因桥、因亭得名。

其五,植物地名千姿百态。

在我们这么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度里,自然界的植物千姿百态,因而以植物命名的地名俯拾皆是。在我们浦城这种以植物命名的地名也很多。如,梅林、、枇杷坞、苦楮树垄、葡萄源、槐岭、香菇铺、桃林、菖蒲坑、葛山、苦竹塘、梨树园、油麻垄、香菇山、葫芦丘、芭蕉岩、棉花岭、枫树湾、木樨林等等。

这些植物地名多数是以某种植物的群聚生长为主要命名依据,如苦楮坑,自然是依据该地苦楮成片而得名;梨树园,自然是以该地梨树成林而成名。枇杷岭,自然是指该地枇杷种植繁多。此外,还有就是以植物形状命名,如香姑山,葫芦丘、芭蕉岩等。

富岭镇双同村有一个自然村叫杨梅山,这个地名颇有来历。说的是,南宋的时候,浦城人、朱熹弟子、理学家詹体仁的儿子叫詹端愿,他原来在京城做官。死了以后,埋葬在高泉里古竹寺前山,也就是现在的杨梅山一带。他的儿子叫詹承懋,在此为父守墓,这个人很顺,为了能够永久陪伴父亲,便在这里垦荒种地。后来,他又想到,祖父、祖母等人的墓地都在外地,不便于祭拜守望,为此,他将这些先辈的墓地从外地迁回。后来,他又到江苏、浙江等地,找回来许多上佳的杨梅树品种,在山上广为种植。所以,后人就把这里叫做杨梅山了。

其六,典故地名底蕴厚重。

几千年的文明史流传着许多历史典故,这些历史典故沉淀着历史的风云,也积淀着地名的文化。在我们浦城,这种典故地名也不少。如,梦笔山、五显岭、折桂岭、九十渡、仙楼山、大荆山、荣华山、清湖里、傻婆桥、旧馆、马迹村等等。

这些地名的主要特征是,每个地名都有着广为流传的历史典故或民间传说。如,浦城有一座桥叫傻婆桥。为什么叫这么一个名称呢?据传以前,当地有一个寡妇,她一生很勤俭,吃得节约、穿得朴素,天天做草鞋卖,长年累月积蓄了一些银两。为了使全村的老百姓来往方便,她把全部的钱拿出来,在本村中间的小河上,建了一座小石桥。她还在小桥上面建了亭屋,行人可以在上面休息。这么一件善举理所当然受到多数老百姓的称赞,但是也有人不理解,说她是一个大傻瓜,有钱自己不知道享受,反而拿来做桥。为此,人们就把这座桥称做“傻婆桥。”当然,这个“傻”字也可以理解为赞誉,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雷锋,不就是被人们称誉为“傻子”吗?

再如,浦城仙阳镇有一个叫做麒麟畈的地方。相传从前有一天,有一位中年农民赶着一头牛去耕田。中午吃饭时,他拴好牛就回家去了。午饭后,他来到田里,看到自己的母牛旁边有一头小牛,他有点奇怪,快步走到牛跟前,一看,他愣住了,这头小牛在吃铁,把他的锄头、犁头等全部都有吃光了。这时,他发现,这不是小牛,而是一头叫不出来名称的怪兽。这时,其他几个农民围了过来,三下五除二,用刀把怪兽的肚子破开,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原来怪兽的肚子里全是些白花花的银子。人群中有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说:“这是一只麒麟呀。它吃铁就能排银,吞铜就能泄金的。”后来,因为这里曾经出现过这么一头排银的麒麟,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麒麟畈”了。

其他的还有,梦笔山,就因着江淹的两个成语故事“梦笔生花”、“江郎才尽”而得名;五显岭,就因着五显大帝的传说而得名;九十渡,就因着李三保一夜撑了九十回渡船的传说而得名;仙楼山,就因着柳霖、黄子颠在清顺治年间构筑迎仙楼,欲求仙人来归而得名;米坑,因着公鸡吐米的传说而得名。马迹村,因有着张麒麟宝马的传说而得名。

……………………………………………………………………

地名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上千年来,浦城的诸多地名虽然几易其名,但是,却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文化含量高的地名尽管因某一特殊历史时期而改名,但国泰民安之后,很快便恢复其原名;而有些没有文化含量明显带着特殊时代特征的地名,都延续不了多长时间,成为了短命的时代产物。

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论任何事物,只要与文化结缘,只要与文化联姻,必将爆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亲和力、创造力,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3-8-21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17658/

解读浦城的地名文化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