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生活处处有“谐音

2013-06-23 10:53 作者:刚果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生活处处有“谐音”

——浅谈谐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福建省浦城县文体局:甘跃华

简单地说,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

谐音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现象,它犹如一个灵动活泼的小精灵,穿梭于我们的生活间,留连于我们的口语中。

有时,它像一位不速之客,猛然间闯入我们的视线;有时,它像一束无形光芒,无意间组成我们语言交流的小构件;有时,它又像一个跳跃的音符,从我们的笔尖流出,令华章增色、妙笔生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很难给谐音一个准确的定位,因为,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一种修辞手法,早已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处缝隙,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亲密的小伙伴

生活现象千姿百态,而谐音作为其中一种独特的形式,为丰富我们的生活内涵,为诠注我们的生活态度,为增添我们的生活情趣,不能不说是作出了无以替代的贡献。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谐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运用。

吟诗谐音展示文化底蕴

许多千古传诵的古代诗词,至今仍旧是我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吟唱,无论是口头上的随意表露,还是行文时的字斟句酌,这些传世名句早已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灿烂一页,而今,无疑时时还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情趣,为我们的文章增添色彩。尤其是那些谐音字的天衣无缝的巧夺天工,实在令人赞叹无声。

最为我们所熟悉的是刘禹锡的那首《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道是无晴却有晴。

末句“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朗的“晴”字与感情的“情”字相谐音,自然生动,而所表达的感情,含蓄深沉,韵味无穷,怎能不让人的内心怦然而跳?所以,现在我们在表达感情尤其是男女间进行感情表述的时候,经常会引用到这首词。

另外,李商隐那首《无题》也早已成为经典之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殷勤为探看。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蚕丝的“丝”字与相思的“思”字相谐音,它以实物为载体,用形象的比喻表述真挚的思念之情,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还有温庭筠的那首《杨柳枝》也挺有特色: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同样写的是相思,词中蜡烛的“烛”与嘱咐的“嘱”谐音,“围棋”与“违期”谐音,那种相思心切、相见急迫的心情跃然纸上。

其他的还有,比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曲中的莲子的“莲”与怜惜的“怜”相谐音,也十分巧妙。

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秋歌》: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梧子解千年。

其中悟桐的“梧”与“吾”(我)相谐音,、解放的“解”与团结的“结”相谐音,同样精确巧妙。

取名谐音体现良苦用心

运用谐音取名,这自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选项,这种选项既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又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深切期望。

众所周知,姓和名是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对名字的谐音,一定要和姓氏连在一起考虑。并且,按人之常情,给自己的子女取名,都会取褒义,或至少是中性谐音的。起名时如果谐音运用得巧妙,会使人感到含蓄,不落俗套,同时还富有新意和深意。比如:武岳,谐音“五岳”,取三山五岳之意;姚远,谐音“遥远”,取人生遥远之意;潘峰,谐音“攀峰”,取攀登高峰之意;吴丝,谐音“无私”,取大公无私之意;如:高健,谐音“高见”,取高明见解之意;程刚,谐音“成钢”,取锻炼成钢之意……这些同音不同形的字,使人们一听到这些名字,就自然而然地与语言中有意义的词的相同语音联系起来,使名字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富有寓义。

用谐音取名还一种情况,那就是“雅化”。有人小时候没有大名,只有小名。长大后觉得小名不雅,又不愿改动太大,就用谐音的办法,找一个或两个比较文雅的同音字来代替原来的名字。如:小名叫“影子”,长大后叫“英姿”,取义“英姿飒爽”;如:小名叫“大牙”,长大后改为“达雅”,取义“豁达优雅”等。

不过,取谐音名必须相当注意,不然也会闹出笑话的。比如,姓范的人,如果取“剑”、“统”之类的就不好了,你看,“范剑”与“犯贱”谐音、“范统”与“饭桶”谐音,能听吗?姓的人如果取个剑仁,也不好,“夏剑仁”与“下贱人”谐音,也难听吧?姓朱的人,如果取个逸群,“朱逸群”与“猪一群”谐音,更无法听了。其他的再如,秦寿生(禽兽生)、庞光(膀胱)、罗匡(罗筐)、杜琦燕(肚脐眼)、魏生津(卫生巾)、沈京兵(神经病)、杜子腾(肚子疼)、史珍香(屎真香)、杨委(阳萎)等等都不合适。

所以,运用谐音取名一定要慎重、要细思量,不然,轻者闹出笑话,重者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节庆谐音包含吉祥如意

祈盼吉祥、祝愿吉祥,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中国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

我们知道,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许多人家将门上的“福”倒过来贴,用“倒”字来谐“到”,用此祈求“福到”。吃年夜饭时,家家户户餐桌上必有一条鱼,谐音“年年有余”。过年吃年糕、丸子,寓意“年年高”“团团圆圆”。

有的地方的年轻人在谈情说时常送手帕作为定情之物,因为它横也是丝(思),竖也是丝(思),寓意“情思绵绵”。一旦结婚,女方定以红布裹上芹菜、韭菜作陪嫁,以“芹”谐“勤”,“韭”谐“久”,祝愿两口子勤劳致富,恩爱永久;作为迎娶的一方,则在被褥中、枕头下放上通红的筷子、饱满的红枣,以表“快快得子、早生贵子”之意。在新婚夫妇床上撒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在东北农村,新媳妇上车时怀里抱把斧子,“斧”“福”谐音,寓意“有福”。

民间的年画、剪纸等工艺品大多借物咏人,谐音呈祥。一条鲤鱼簇拥着盛开的莲花,叫“连(莲)年有余(鱼)”;五只蝙蝠从天上飞下,叫“福从天降”;蝙蝠前画一眼铜钱,叫“福(蝠)在眼前”;柿子和如意组成“事事(柿)如意”;画喜鹊立于眉梢为“喜上眉梢”;家中安放“葫芦瓶”,以图“福禄(葫芦)平(瓶)安”;雄鸡立于石上的饰物,谐取“室(石)上大吉”;儿童骑象手持如意为“吉祥(骑象)如意”。

庆祝生日时,把“寿”字写成圆形的篆书,五只蝙蝠围绕四周,称“五福(蝠)捧寿”。在室内张挂猫、蝴蝶与富贵花的图画,祝愿寿星“耄(猫)耋(蝶)富贵”。

运用谐音手法来表达人们某种美好的心愿与祈盼,从古至今、连绵不断。

数字谐音代表传统观念

应当说,数字的谐音对于我们来说,是特别敏感的一个话题,更是一个值得相当注意的一个“雷区”。运用得好,至少在我们心理上制造出一种大福大贵、大吉大利的感受,否则,普普通通一个数字,弄不好就会成了碰巧而遇到不顺利的罪魁祸首。

数字中比较为人喜欢的是“1”,谐一心一意;还有“3”,谐生生不息;还有“5”,谐五魁首;还有“6”,谐六六大顺;还有“9”,谐长长久久;还有“10”,谐十全十美。最为人们所喜爱的则是“8”,因为谐音为“发”,从政者盼“发达”,从商者盼“发财”、创业者盼“发展”……你说,谁不喜欢?而比较冤枉的数字则是“2”,谐二百五,什么人愿意做二百五呢?这其中,最不受人们欢迎的理所当然是那个“4”字,“4”谐音为“死”呀,谁不惧?哪个不怕?所以,遇到这个数字很多人都会尽量避开。我到过很多娱乐场所,令人不感到奇怪的是,包厢一律不设4号。另外,房地产开放也很意思,举凡逢“4”字的房号都不太好卖,并且价钱好像也会比其他的要便宜一些。如“104”号房、“124”等等,有什么人敢买“要等死”、“要尔(你)死”呀?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人们无论举办哪类的酒宴,在选取日子的时候,也必定会尽量避开这个4字,比如4月14日、24日等等似乎用的人也不多。不过,少数的时候,由于和其他的数字进行组合,沾了光,这个“4”字偶尔也会走走小运,成为人们中意的符号。比如,418谐“死要发”、468谐“死都发”等等,这种情形之下,“4”字则比较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其实,数字嘛,只不过是一个代表符号,而谐音呢,更只不过是一种巧合,可是,由于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某种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左右与影响,那几个运气不好谐音数字无形中便成了冤死鬼了。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这种情况好像有了一定的好转,还是说这个4字吧,虽然它与死谐音,但是,聪明的人们又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赋予了它崭新的生命力,中国字可以谐音,那么音乐简谱也可以来个谐音吧。于是,4一谐音,又成为了发了。不过,虽然如此,但是做这种解释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人仍旧难以接受。由此可见,传统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俗语谐音蕴含民俗风情

民间俗语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形式,它发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并极大范围地运用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这种谐音现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比如,矮梯子上高房——搭不上言(檐),用语言的“言”谐音屋檐的“檐”,表示人家说话你插不嘴; 打柴的下山——担心(薪),用心灵的“心”谐音柴薪的“薪”的,表示发生了令人发愁的事了; 大粪池里游泳——不怕死(屎),用死亡的“死”谐音屎尿的“屎”,比喻某人胆子大;大海里的水——到哪里哪里嫌(咸),用咸淡的“咸”谐音讨人嫌的“嫌”,暗指某人不讨人喜欢。

另外,此类现象还有许多,如:空中布袋——装疯(装风);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半两棉花——免谈(免弹);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酱缸裏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等等。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收大员满天飞,他们不仅没有给饱受灾难的人民带来幸福,反而是大发国难财。所以,当时有几句民谣广为流传:

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这里,老百姓用“遭殃”来谐音“中央”,生动反映出了对国民党政府的失望。

这些广泛流传并运用民间的俗语,由于谐音字用得准确而贴切,显得生动活泼,形象通俗,爆发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在民间经久不息、代代相传。

笑活谐音反映生活情趣

笑话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有些谐音笑话,更以其幽默有趣、生动活泼而为人传诵。

唐朝有一个宰相叫杨国忠,他老是嫉恨李白之才学,因而总想设法奚落他一番。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就约李白对三步句。李白刚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一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正。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

再如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到这么一段话:有一个人专心致意为社会服务,政治上懂得少一些,但是两年把导弹搞出来了,对国家很有贡献;另外一个人,天天谈政治,搞了五年也没有把导弹搞出来。你投票赞成哪一个人?我投票赞成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教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

这里,以“导弹”谐音“捣蛋”真是辛辣而又妙趣横生。

还有一个小笑话,谐音也用得很不错。元旦晚上,小弟带两位侨生到家晚餐,一个性情开朗,一个较为拘谨。席间,那位开朗的同学笑指拘谨的同学给我们介绍说:“他是缅甸来的,所以比较腼腆。”

随后他举起酒杯向大家敬酒,仰首一饮而尽,接着说:“我是仰光来的。”

这里,用用“缅甸”谐音“腼腆”,用“仰首喝光”来喻地名“仰光”,也别有风味。

地名谐音祈求五谷丰登

不少地方的地名也很好地运用了谐音手法,并取得了挺不错的效果。

有一个地方,有一条新华路,它的中段有个叫“华卫里”,这个“华卫”,其实是法国人华维的谐音汉译。1922年至1924年,法国人华维出资在此建房成巷,供法国领事馆人员居住。用了这个谐音,我们倒过来理解,不就成了“卫华”(保卫中华)了?

还有一个地方叫“集翔里”,用“集翔”谐音“吉祥”,取“吉祥如意”之意。还有一个地方叫翔安,以“翔”谐“祥”,喻义为“吉祥安康”。

有一个地方,在1966文化大革命期间,将原来的地名改为“反修里”,意为反对修正主义。由于政治色彩太浓厚了,所以,1982年以谐音改为“繁秀里”,意为“繁荣秀丽”。

有一个地方,原叫“濠弦街“,因护城濠南沿街道形似弓弦,故得名“濠弦”。明末清初此街出了一个举人叫黎遂球。黎遂球于清兵入关后弃笔从戎,后于赣州战死。因其豪、贤之品格兼备,乡人把其出生地“濠弦街”改名为“豪贤街”以作纪念。这里,用豪气冲天的“豪”来谐音原来的“濠”,用贤达的“贤”来谐音原来的“弦”,的确巧妙。

地名文化是一个地方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一个侧面体现,历史的沿革与时代的不同造就出不同的地名文化,体现出不同的历史情状与时代风貌。

对联谐音显示独特胸怀

我们常见的对联,也经常用到谐音字,一方面,是用字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增添情趣与意境。

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气;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来。

这幅对联,以“暑”谐音“鼠”,以“风”谐音“蜂”,清新灵动,情趣盎然。

史笔流芳,虽无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这幅对联说的是明朝未年的两个历史人物,史可法与洪承畴,“成仇”谐音“承畴”,讽剌洪承畴,意味深长。

风坠雀巢,二三子连窠及地;月穿鸡屋,四五声金膀啼鸣。

这幅对联以“连窠及地”谐音“连科及第”,“金膀啼鸣”谐音“金榜题名”,真是耐人寻味。

月朗星稀,今夜断然不雨;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

这是相传为秦观与苏小妹的洞房对句。“不雨”谐音“不语”,“成霜”谐音“成双”,实为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这幅对联的作者相传为金圣叹,作者用“莲”与“怜”、“梨”与“离”的谐音关系,含蓄地表达与儿子隔离的凄苦、酸楚之情。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更虚心。

这是一幅描绘毛竹的对联,用气节的“节”直接指竹节的“节”,用虚心直接指毛竹的中空,有意境、有文采。

清风满地难容我 ,明月何时再照人 。

这幅对联上联中的“清”暗寓清朝统治, 而下联中的“明月”指的是怀念明代。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

这幅对联上联的“荷”谐音“何”,“藕”谐音“偶”。 而下联中的“杏”谐音“幸”,“梅”谐音“媒”。含蓄有致,富有寓义。

谐音对联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创作这种对联不仅要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同时,还需要高尚的人生情怀。如是,才能体现水平与意境。

广告谐音彰显商业机智

当今世界,可以说是广告满天飞的时代,无论是电台、电视台、报刊等,绝对少不了广告;而众多的商家企业更是不惜血本时不时的大打广告仗。

当然,信息社会做广告肯定是明智之举,这是无可厚非的,而有的广告宣传也确实做得巧妙,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我们这里谈的自然是谐音广告。

在外面望眼欲穿,到里面望眼欲“穿”。

这是1992年某个地方穿着商品评销会上做的广告 该广告两次利用了“望眼欲穿”这个成语,其中前面用的是它的本义,指的是盼望真切,把眼睛都望穿了;而后面把“穿”字加了引号,表示的是把衣服等穿在身上。像这样运用转换成语某个语素义来做广告的方式,其效果还是不错的。像这则广告,后面用“穿透”的“穿”代“穿着”的“穿”,颇有新意和吸引力。

此外,如“白手起家”,用白色的“白”指石灰,“白手起家”的“白手”原义是指“空手”,而这里借用“白”来为石灰厂做广告,很是巧妙。

某饺子馆的一则广告也很有意思,叫做“无所不包”。“无所不包”本来指没有什么东西不被包括在内,也就是包容了事物的全部的意思,其中的“包”义为“容纳在里头”。这则广告用来指包饺子的“包”,使得这个多义词的语义连接也很合理。

某中药铺的一则广告也别出心裁,叫做“自讨苦吃”。这个成语本义是指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而对于作为世界药学中独具特色的中药,历来就有“良药苦口利于病”的说法,所以有病就应该用好中药医治,好的中药是苦的,病人当然愿意“自讨苦吃”。

某当铺的一则广告也有新意,叫做“当之无愧”。“当之无愧”的“当”读音为dānɡ,意思是承受,整个成语表示担当得起某种荣誉或者称号;而此处的“当”变化为 dànɡ,意思是指用东西作抵押来向当铺借钱,是“当铺”的“当”。虽然读音不同,但词形完全一样,这样利用成语中某些字词读音上的差异来制作广告的方法也值得肯定。

眼下,浩如烟海的广告充斥各种媒体,其中不乏点燃智慧、启迪思维的创意和家喻户晓的警句,但也有一些广告喜欢借助谐音字引起人们注意,而这些谐音字对正处于求知阶段的少年儿童,极容易产生误导作用和消极影响。

比如:某羽绒服广告语是“无羽(与)伦比”,某无线通讯广告语是“前程无线(限)”,某咨询公司广告语是“钱(前)途无量”、“指点钱(前)途”,某洗发水的广告语是“无屑(懈)可击”,某胃药广告语是“喂(胃),你好吗?”……这些带有谐音别字的广告语给人以错觉,实在不值得提倡。

广告语的谐音如果用得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创意者绝对要要遵循一定的规范的文字法则,不然,字不达意、词不表情,很容易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忌讳谐音昭示心理状态

忌讳语是一种语言回避现象。在汉语中,各方言使用的忌讳语有所不同,反映出各地文化和地域心理状态的差异。而为了避免某种忌讳,最简便的方法便是运用谐音字来代替。

比如,上海话忌“鹅”,因为“鹅”与“我”音近,弄不好“杀鹅”成了“杀我”,所以上海人把鹅叫做白乌龟。

黑龙江家克山的淘金人连名字都有忌讳。姓吴、姓白的人进山淘金前先是改姓,因为姓白的人进山是“白来了”,姓吴的又意味着“无”。

而船家的忌讳语也很多,如忌“翻”、“沉”、“滞”、“住”、“搁浅”,因此“帆”得叫“蓬”,“幡布”叫“抹布”或“云转布”,“盛饭”得叫“装饭”、“添饭”。“箸”因为在不同的方言中与“沉”、“滞”、“住”音近,就变成了“筷子”。

再比如,店家忌“关门”因为,关门不就等于关门大吉、破产了吗?于是吴语把晚上关门暂停营业叫做“打烊”,烊的意思是熔化金属。店家白天收的都是碎银子,晚上得把它们熔化成大元宝,当然要打烊了。所以“打烊”简直就是“招财进宝”。即使当真破了产,也不能叫“关门”,得叫“歇业”,先歇会儿,回头再来。

一般地,在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得或多或少地注意一下数字,不管你是一个多么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人们遇到不幸之事或不雅之语,往往巧借谐音讨吉利的“口彩”。如喜庆日不小心打碎物件,就连说“岁(碎)岁(碎)平安”;一旦失火,便说“火烧旺运”。中国的“茉莉”花茶因与“没利”谐音,生意人多对其敬而远之,后来商家另赐“莱莉”美名,方受青睐。

生活中,人们还用谐音来表示忌讳。船家吃饭时只说“添饭”“装饭”而不说“盛饭”;吃完鱼的一面,要吃另一面时,不说“翻过来”,而说“划过来”;船靠岸时只说“落篷”而不说“落帆”。因为“盛”与“沉”谐音,“帆”与“翻”谐音,船家最忌讳的就是“翻”和“沉”。家人朋友团聚吃梨时不分吃一个梨,因为“分梨”与“分离”谐音。朋友之间绝不会送伞,因“伞”与“散”谐音。

有一次,一伙朋友在一起聊天,大家无拘无束地开着玩笑。无意中,有一人一句玩笑开得有点过火了,作为被开玩笑对象的那位美女似乎有点生气,脸红红的回了一句:“你放气”。经果,大家笑得更欢了,不是为了原先的话题,而是为着这位美女的机智,因为她不好意思运用“屁”这个不雅之词,所以,选用了“气”字来谐音“屁”字。

谐音现象之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得以广泛的运用,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活泼的社会步履,同时,也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的久远。因此,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理由在新的时代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013-6-19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39397/

生活处处有“谐音的评论 (共 8 条)

  • 浅笔抒写
  • 婉约
  • 纤纤柳絮
  • 今生依梦
  • 赏善罚恶
  • 杨科
  • 雪儿
  • 疯狂侠客88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