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话“创意”

2012-01-27 12:30 作者:陈宣章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节中,孙女得了一些压岁钱,就去某游戏场所消费。大概是同一个原因,春节前后各种商店都搞促销。这个游戏场搞抽奖活动,当然前提是消费***元。孙女抽到一个奖,奖品是一个“抽水马桶”。一回家,她高兴地对我们一个一个宣扬。

我惊奇了,儿童游戏竟然与“抽水马桶”有联系。我就问:“奖品呢?上面品牌?这么重,怎么扛回来的?”她从背后一下子举到我面前,原来是一个粉红色塑料玩具:长16厘米,宽9。5厘米,高12厘米。她哈哈大笑。

其实,这并不是塑料玩具,而是饮料杯:水箱是放原料用的,马桶是冲饮料用的,还有一个塑料调羹。我笑不起来了。

刚刚解放时,有人不知道“抽水马桶”的用处,在“抽水马桶”里淘米。我不知道:这是文学家的杜撰,还是故意取笑解放军战士的“老土”?

后来竟然有“抽水马桶”商人做广告:一位美女从“抽水马桶”中取水喝。我想:如果是“抽水马桶”老板亲自从“抽水马桶”中取水喝,才有广告效果。强迫别人吃大粪,只能表现“强权”,自己吃大粪才是疯子。“抽水马桶”中的水再“干净”,也不是“饮料”。再说,“抽水马桶”的用途是什么?它与“饮料”有什么关联?即使是一个新“抽水马桶”,饮用它的水也令人恶心。这是人的心理反应。

我记得在医科大学读书时,老师说过:人的手最脏,脚底比手“干净得多”。这是医学问题。我们见到过小孩子用手抓东西吃,也许有的小孩还会舔自己手上粘的糖。可是,把一颗糖果在脚底接触一下,再给人吃,大概都因为“脏”而拒绝。(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个人有痰,咳到喉咙口会咽下去,或者咳出去。同一口痰,如果咳出来后再叫他咽下去,这是绝对“恶心”的事情。

现在竟然看到:在玩具“抽水马桶”中冲饮料、喝饮料。这是哪个疯子的创意?

现在是商业大战的时代,用形形色色的创意来争夺市场,这是司空见惯之事。尤其是广告业,玩的就是创意。

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意: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何为“创造”?则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抽水马桶”饮具是“新”的东西,史无前例。但是这种创意与常人的心理相悖,令人恶心。如果这也是创新,那么生日蛋糕上用巧克力做几堆“大便”、蛋糕做成牛粪状而且取名“牛粪蛋糕”、饮料直接取名“马尿酸”……都是创新。

标新立异不一定是好事。反过来,做好事也要考虑“名目”和文字说明。

例如:自90年代初以来,形形色色的“益生菌”类保健品风靡了整个世界。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投入后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人和动物)健康水平和健康佳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迄今为止,科学家已发现的益生菌大体上可分成三大类,其中包括:①乳杆菌类(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詹氏乳杆菌、拉曼乳杆菌等);②双歧杆菌类(如长双歧杆菌、金双歧(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短双歧杆菌、卵形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等);③革兰氏阳性球菌(如粪链球菌、乳球菌、中介链球菌等)。此外,还有一些酵母菌与酶亦可归入益生菌的范畴。根据《结肠健康手册》一书所说:健康的结肠应含至少85%的乳酸杆菌及15%的大肠杆菌。

我们知道: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E。coli)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一个人的正常粪便中,主要就是食物残渣和大肠杆菌。

1917年,德国AlfredNissle教授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士兵的粪便中分离出一株大肠杆菌。这名士兵在一次严重的志贺氏菌大爆发中没有发生小肠炎。在抗生素还没有被发现的那个时代,Nissle利用这株菌在治疗肠道感染疾病(由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取得可观成果。这株大肠杆菌现仍然在使用,它是为数不多的非乳酸菌益生菌。

1930年,医学博士代田稔博士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现在的京都大学)医学部的微生物学研究室首次成功地分离出来自人体肠道的乳酸杆菌,并经过强化培养,使它能活着到达肠内。这种菌后来就用代田博士的名字,取名为Lactobacilluscaseistrainshirota。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养乐多菌的益生菌。

这些源自人体肠道的“治疗菌”、“益生菌”,如果采用“粪**菌”为名,结果会怎么样呢?一个妈妈领着孩子到超市,见到一种益生菌饮料叫“粪乳酸杆菌”(假如就是养乐多),还会购买吗?

有的“创新”,当时为了标新立异,或者就是为了吸引眼球,结果往往是贻害无穷,尤其是文艺界和媒体(包括网络)。有的胡闹竟然还受到官方媒体的起哄,例如所谓的“火星文”。许多中国人的汉语水平不高,却在搞全民英语教育。例如:一个发行量70万的报纸,错别字、语句错误频频,甚至标题也有问题。有一个杂志《咬文嚼字》,专门咬名人(而且许多是专业文人)的文,专门嚼名人(而且许多是专业作家)的字,更不用说普通人的汉语水平了。可是,有些官方媒体也热衷于文字“创新”,却不重视汉字规范化。

当然,报刊多如牛毛,竞争激烈。吸引眼球就是钱。错别字、语句错误等等,这是“无关紧要”的,还万不得已时,可以用“处理”具体人员来搪塞,甚至于可以说:“那个编辑、记者是临时工”。中国人“文过饰非”的本领是世界第一的。贪官说什么“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设计师说:“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曾经一度辉煌的提法,到现在也不知道该冠以褒义还是贬义。反正感觉许多人们都理所当然地把它等同于蛮干、瞎撞了。毛泽东曾经强调:“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百万雄师过大江时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强渡大渡河时也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但是也有人说:这是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也许这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史学界从来就有“正史”、“野史”、“秘档”和“外国史相关记载”。它们都有不真实的部分。即使是《清实录》,也有不同版本,而且所有版本都可能有“文过饰非”的地方。至于历史小说,一般只是半真半假。所以,判定某个事物是否真理,确实很难。尤其是对当代的一些“创新”,决不能认为:“新的就是真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34878/

闲话“创意”的评论 (共 5 条)

  • 浅笔抒写
  • 纤纤柳絮
  • 滴墨成伤
  • 风过无痕
  • 羽痕丢丢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