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再识庐山

2013-05-14 17:05 作者:刚果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再识庐山

福建省浦城县文体局:甘跃华

无论到没到过,庐山,对于许多人来说都不是陌生的。

我也不例外。

最早认识庐山,自然是那些千古佳句。

“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既写实,又夸张得让人领略到浪漫的极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的诗无论放在哪一座山或哪一个人生场合,都具有朴素又巅扑不破的哲理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阳看世界,热风吹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毛泽东的诗大气磅礴,在浓浓的诗意中又蕴含着深层的政治内涵。

稍长一些后,从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认识了庐山。彭德怀元帅从这里走向政治的滑铁卢。历史功过自有千秋评说,胜负双方也早已重上九天。然而,由此,庐山从文化名山更加完美完善地成就了历史名山的不憾地位。

其实,我到庐山绝对是走马观花,因为半天时间连看到的轮廓都是模糊的。所以,我所说的再识庐山也只不过是脚踏上了庐山的土地,眼接触了庐山的实景。

2011年10月17日,几位朋友相邀结伴上庐山。

早上,从九江出发,直奔庐山而去。盘旋公路果然盘旋,直盘旋得让人有点天旋地转。还好,我们几位自小在山区长大,应付这样的公路还算不至于翻江倒海。到了山上,我问导游,山脚到山上是否有四百个弯,因为毛泽东写过“跃上葱茏四百旋”的诗句。导游笑了,说,其实是三百九十九旋,毛泽东的诗多写了一个弯。我也笑了,毛泽东写诗喜欢用“万”字,如“十万工农下吉安”、“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寥廓江天万里霜”等。还好这首诗里没有用个“万”字,不然也许就没有多少人敢登庐山了。

事先我们就跟导游说好,我们时间有限,只能看几个重点景观,所以时间安排得很紧。

仙人洞实在算不上是宏伟壮观,但涉足游客却络绎不绝,留影存念之人更是蜂涌。这自然归功于毛泽东那首《题庐山仙人洞》——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我想大多数人应当是冲着这首诗来的,因为,到庐山不到仙人洞,不在仙人洞留个影,当然是一个人生遗憾。这个洞,倘若没有这首诗,任何人留个影回去,肯定没有炫耀的价值。正因为有了它,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到过毛泽东题诗的仙人洞了。一个普通山洞若有灵性定会感谢为它出大名的人。

美庐也是必去之处,一则蒋介石为其题字,更重要的理由的是宋美龄曾数度居于此。据介词,美庐别墅于1903年英国人西伊勋爵所建,1922年转让给英国医生巴莉女士,1934年巴莉女士赠送给宋美龄。宋美龄住过的地方自然有极大的吸引力,那个华清池不是因为传说杨贵妃沐浴过而声名鹊起吗?可是,一问,进美庐参观要门票,并且价格不低。一商量,一致同意作罢。只在外面拍了几张照片。

庐山会址不能不看,这个地方神圣得叫人仰望,也惊悸得让心寒。轰动于世的中共庐山会议共举行三次,著名的彭德怀“万言书”是在第一次会议期间披露的。如今具有重大革命历史意义的庐山会议会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幅对联包含了历史苍桑——邪正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

在庐山还有一个奇迹,那就“庐山恋”电影院。这个电影院每天从早到晚只放映一部电影《庐山恋》,自从1980年7月12日《庐山恋》在此首映,至今创造了“放映场数最多”、“放坏拷贝最多”、“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等多个世界纪录。

虽然只有匆匆的半天时间,但庐山从文字、从图画、从影像真真切切的走进了我的肉眼世界和精神世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诗是中国田园诗祖、西晋文学家陶渊明写的,他的故里就在庐山南麓黄龙山下栗里,他在此创作的“世外桃园”一直为人们所向往。陶渊明的这首诗中的人生境界虽然不是任何人都可达到的,但喜欢之人却不在少数。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境谁不向往?滚滚红尘难以看破,但看淡一点应当还是可以做到了。可是那也是需要淡定的情怀的,正所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呀……

2012年2月18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229319/

再识庐山的评论 (共 5 条)

  • 黄瑞槐
  • 婉约
  • 纤纤柳絮
  • 着墨
  • 叶紫宸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