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2018-09-11 13:45 作者:陈宣章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陈宣章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传16帝(不含南明、郑明),共276年。通常来说,新生封建王朝的吏治相对清明,这是因前朝腐败的警示。刚灭亡的元朝堪称中国历史上空前腐败的王朝。那么明朝为何覆灭呢?

一.朝代覆灭大多因本身腐败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彻头彻尾出身底层的皇帝。他的祖辈都拖欠税款,到处躲债,是赤贫佃户。他是兄弟姐妹中大难不死的最小孩子,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出嫁。他给地主放过牛,后来家乡安徽凤阳遭大灾(先旱灾、蝗灾,后瘟疫),父母、大哥先后死去,无处掩埋。他与二哥去求田主,受到昂昂呼斥。“葬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非常凄惨。“值天无,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无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兄云此去,各度凶荒。我为兄哭,兄为我伤。皇天白日,泣断肝肠”。二哥走后,百般无奈,朱元璋入皇觉寺当和尚四、五年。后投奔郭子兴起义军。(大明《御制皇陵碑》)

社会发展不外乎两点:1.在旧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必须革命。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2.在生产关系适应社会时,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生产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社会文化制度体制环境,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是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明朝初期顺应社会发展方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朱元璋励精图治,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统一中国;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轻徭薄赋,实行全国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经洪武朝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称帝以后,在所有的恶行中最憎恶贪污。他颁布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肃贪法令:“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所以,古代反腐肃贪力度最大的是明朝洪武年间。其起因:元朝腐败根深蒂固,连朱元璋派去的知县,都曾有过被当地小吏捆绑吊打的龌龊事。气得朱元璋深感丢脸,一顿恼火大骂!朱元璋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带头执行法律,还相当严厉,这在中国古代封建皇帝中少有。他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妻子是马皇后亲生女儿安庆公主)不顾朝廷禁令贩运私茶。河桥巡检司一位小吏向朱元璋告发此事。朱元璋下令赐死欧阳伦,还发通敕令,表扬那位小吏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

然而,浩浩荡荡的“洪武反贪”最终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1371年,朱元璋规定:一品大员工资800石粮食/年,以此递减,最低只有5石/年。洪武25年,朱元璋规定:“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从一品至正三品,递减十三石至三十五石,从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六石,从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从六品八石,正七品至从九品递减五斗,至五石而止,此后为永制。”(以后绝对不会涨)经计算,明朝普通五口农户家庭全年消费折合粮食约50石。《明史》评价:“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所以,官员想:贪污是死,不贪污也是死,还不如选择后者。因此,不管朱元璋怎么杀,贪官还是永无止境,甚至后来愈演愈烈,明朝中后期,朝政腐败,国库空虚,统治阶级加大剥削压迫农民阶级,大量掠夺农民土地,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农民起义比比皆是,最终导致大明朝的覆灭。

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未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未根除,晚年只能发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的哀叹。

朱元璋至死不明白:为何“不管怎么杀,贪官永无止境,甚至愈演愈烈”?朝代的覆灭大多由于本身的腐败,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不铲除腐败的土壤,反腐败只能是“割韭菜”。

二.明朝废除相权,贻害无穷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为郢国公。次年,朱元璋于鸡鸣山立功臣庙,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共21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等七人配享太庙。

朱元璋一生共有四位宰相,下场无一不是以被杀告终。因为朱元璋对宰相这一职位心怀忌惮、寝食难安。明朝初年很多建国元勋,如果稍有不慎,自己江山就会不稳固,因此朱元璋必须要铲除建国元勋,以此来捍卫自己的皇权至上。

洪武四大案中,“空印案”属整顿吏治,但实为冤案,其影响之广、范围之大,实属罕见,其真正目的是杀人立威,杀鸡儆猴,想让官员尽心为明朝卖命。“郭桓案”属经济案件,但是那些被逼无奈补空缺的大户粮商富户却被定罪为协同者,遭杀头抄家命运。“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正是此案的真实写照。此案主审官吴庸在案后也被朱元璋处死以平民愤。此案更像是有预谋的一场国家剪天下羊毛的行动。胡惟庸案与蓝玉案则是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的政治案件。其目的:活着是一人天下,死后是一家天下。

1380年,朱元璋制造胡惟庸谋反案,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牵连甚广。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从此中国再无丞相一职。胡惟庸被杀,此案并未了结,其罪名不断升级并不断牵连、扩大化,同谋犯越查越多,牵涉面越来越广,株连蔓引,持续数年未能了结。十年后,朱元璋再兴大狱,有《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乘机又杀了几十家权臣勋贵,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朱元璋借胡惟庸案铲除相权,而皇帝就可一言孤行。

《皇明祖训》:“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有敢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使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朱元璋想从根本制度上铲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利用各衙门彼此互相制衡,保证皇权至高无上。皇权与相权是天生一对矛盾,皇权代表决策,相权代表执行。决策付诸实施的过程,必然要使决策与实践状况有所折中调和,从权力结构上讲,两者很难保持完全一致。矛盾产生的原因,既有决策不完善或失误,执行时不得不修正,也有执行中人为干扰使决策走样。内阁制度是变相的相权复位,高度集权下,决策与行政之间的摩擦是很难避免的,关键是能否换位思考,互相体谅。朱元璋废除相权,大权一人独揽,这是办不到的。结果就对官员采取特务统治。

1393年,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再次株连杀戮功臣宿将,彻底铲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将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此案被诛杀者多达1.5万人,军中骁勇将领差不多被杀戮殆尽。朱元璋则设立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很多大臣惨死杖下。

民间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也”。后来,刘伯温受明太祖猜疑、受胡惟庸嫉恨(他曾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话),被解雇革去岁禄。1375年,刘伯温生病,胡惟庸派医生前去看望,但刘基服药后不久便一命归西。不知是谁在朱元璋耳旁说,刘伯温墓地是风水宝地“九龙抢珠”。朱元璋带人亲自去挖刘伯温墓地,结果先掉出一本大明律,第一页上写着“开棺见尸者斩”。刘伯温早已算出自己死后,朱元璋会对自己墓地动手。于是,朱元璋让人恢复墓地,厚待刘伯温家属。

明朝废除相权,才会出现万历帝近30年不上朝的怪事。也有人说“明朝之亡实亡于万历”。万历帝不上朝,处理政事通过谕旨向下递。在“万历三大征”后,他对大臣奏章更不感兴趣,不批示,不下发;经筵讲义也不参加。最高决策者皇帝不处置重大政务,又不授权大臣处理事务,导致朝庭运作严重不畅。以万历30年(1602)为例,北京和南京的尚书、侍郎缺员达25%和42%,地方行政也出现一个知县兼任邻县知县的现象。“长期不理朝政,皇权与官僚、社会关系之间的恶性互动,也为大明走向灭亡埋下祸根。”

万历帝对大臣“心生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立储”。他偏郑贵妃及其孩子朱常洵,而群臣拥立皇长子朱常洛(其母王恭妃)。为此“国本”之争进行近20年。大臣、太后及皇后(无子)都对皇帝施压,万历帝只能沉默对抗。他想等王皇后去世,册封郑妃为皇后。但未如意,1601年,万历帝勉强同意册封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日册封朱常洵为福王。

1611年王恭妃去世。1620年王皇后去世;同年七月,万历帝也去世,遗命封郑贵妃为皇后。朱常洛登基,想遵遗命,遭大臣们一致反对。月余,朱常洛暴病身亡,其长子朱由校登基,追封王恭妃为万历帝的皇后,并移葬定陵。1630年郑贵妃去世,灭了当皇太后的美。崇祯17年,郑贵妃亲孙朱由崧登基为明安宗,追尊她为太皇太后。

三.政治制度致命缺陷

明代宗室政策奠定于洪武初年,包括宗室政治权力、经济待遇和宗禁几方面。洪武3年(1370)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此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但靖难之役后,朱棣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但是,明朝继承者的政策反复无常,导致经济衰落。

明朝经济急转直下,并非市场力量使然,而是政治力量强行切断当时中国经济的命脉,即实行海禁。朱棣一上台,马上废除朱元璋的严苛进贡和贸易政策,最重要的是郑和下西洋。海上贸易创造了经济繁荣,但士大夫们被仁政思想蒙蔽双眼,看不到商业是财富的源泉。

朱棣派遣郑和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1.政治上构建大中华文化圈。2.经济上发展海外贸易。3.外交上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4.招揽海外诸国称藩纳贡。但是,朱棣只允许国家船队贸易,民间还是坚持海禁。

朱高炽(朱棣长子)继位,第一道诏令:宝船队必须停止所有航行。10个月后,其长子朱瞻基继位,撤销朱高炽第一道诏令,赞成对外开放贸易。10年后朱瞻基去世,长子九岁朱祁镇继位,远洋探险和对外贸易终结,其原因是士大夫与宦官的权力之争。

1449年土木堡之变,1457年夺门之变。明朝由盛转衰。

“当一种体制,能让少数人的政治诉求超越公众的整体利益,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可以合法地侵吞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在公共领域,便只有关于政客的‘政治理性’,而失去了一个国家出台一项政策、实施一项法令的‘经济理性’,所谓的公平、正义也都将消失无踪。”(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格伦•哈伯德和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蒂姆•凯恩联合著述的《平衡:从古罗马到今日美国的大国兴衰》)

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解释:“这些想改革的人受到重重阻挠,不仅面临巨大的人身安全的威胁,还要处处提防朝廷里的政治阴谋。在那里,判断一项创新是否可行,看的是它会对权势等级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每提出一项创新建议,都会遭到激烈的反对;每出现一种新事物都会使既得利益者感到恐慌。而且,在所有层级的官员中,害怕受到训斥(或者更严重的惩罚)的心理压倒了对获得奖赏的期望。”根据政治经济学理论,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制度停滞。官员等级制度下所有的利益集团界限分明,导致朝庭制度落后僵化。我们可将其称作国家层面的损失,或者一个朝代的集体行动问题,最终导致朝代的衰亡。

四.明朝的特殊黑暗面

1.特务林立。明朝皇帝嫌“三法司”不能自由控制,遂大兴诏狱。洪武设立锦衣卫,永乐设立东厂,成化设立西厂,不经三法司直接受理词状,逮捕吏民。这是造成滥杀无辜、牵连民众的罪魁祸首之一。

2.宦官乱政。明朝宦官虽然没有东汉末和晚唐时气焰凶、势力大(操纵皇帝的立、废、生、死),但因为废除相权,皇帝只能依靠宦官,所以宦官用事最久、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尤其是许多本应有气节的文官武将却争着给太监当“干儿子”,甚至立生祠,其影响人物之众、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历朝历代,甚至在世界历史上也绝无仅有。

3.大兴八股。明朝皇帝独尊“理学”,连科举“考试大纲”也规定,必须从朱熹所编定的“四书”中出题,其理解和运用必须严格遵循程朱注疏。其目的是控制社会思想观念。加上后来实行“文字狱”,对汉文化造成极大破坏与损害。

4.国家与民众负担深重:明朝皇帝耗巨资养了200万军户,耗费巨大财力、物力修建约6300公里长城

5.国家公权力异化,失去“平衡各利益群体之诉求,解决社会矛盾”作用,成为少数利益集团的工具,主要表现为无制度约束的税费征收。最典型者莫过万历矿税之祸。万历帝求利心切,矿监税使四出。近侍无不以为此乃不可失之发财机会,加上官民应和者及掮客推波助澜,终于成为矿税之祸。《明史》称:“至(万历)二十年,宁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而二十四年,乾清、坤宁两宫灾。二十五年,皇极、建极、中极三殿灾。营建乏资,计臣束手,矿税由此大兴矣。”(《明史•陈增传》)但其后事态之发展,则非仅为朝廷费用匮乏,逐渐发展成为部分利益集团对于民间社会财富之攫取。

万历朝此种设卡收税与矿监税使横行的结果是商贾不通,一方面是国家按制征收关税因矿税之征而锐减1/3,另一方面皇室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即所谓“内帑嬴羡”,同时众多矿税监及其附庸者从中获取大量财富。“大者属公室”,“小者属私家”,这“公室”与“私家”成为向百姓勒索财物的一个整体,因此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集团。

6.晚明党争。社会矛盾复杂化,导致党争(以东林诸党为主),造成上层政治混乱。张居正殁后,朝中不再有政治权威,官员们为伸张势力相结成党,从上到下,风气甚至传入儒学,生员皆“以猖狂为气节,以结党为豪举。事关一人,乃倡通学而聚蚊雷之声,事关本学,乃联各学而成鸱张之势,把持官府,武断乡曲,至于缙绅子弟,倚仗父兄,尤恣凶横。”

晚明党争,初以清流与当权之争,后渐成东林与诸党之争。但无论是东林,或齐、昆、浙、宣诸党人,所争者皆出于自身利益诉求而已,他们都不可能真正成为公众利益代表。其所争论之焦点,皆传统道德之争,非社会矛盾之所在,党同伐异之举重在争夺主政权力。而且党人为此多自相标榜,甚至哗众取宠,造成极为不良的政治风气。

纵欲成了晚明时代全社会风气:所有人都对利益集团对社会财富的攫取表示愤怒的同时,每个人也都在想尽方法瓜分到尽可能多的一份利益,表现为拜金与追求享乐。内阁大学士叶向高从国家层面提出危机原因:“今天下必乱必危之道,盖有数端,而灾伤寇盗物怪人妖不与焉。廊庙空虚,一也。上下否隔,二也。士大夫好胜喜争,三也。多藏厚积,必有悖出之衅,四也。风声气习日趋日下,莫可挽回,五也。非陛下奋然振作,简任老成,布列朝署,取积年废弛政事一举新之,恐宗社之忧,不在敌国外患,而即在庙堂之上也。”

利益集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对游商小贩的强征,以税收为名的勒索,对富商大贾财产的权力寻租,对农民田地的侵占,对地方秩序的破坏,随意动用警力的失误,事后对隐瞒真相……加上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从万历27年(1599)临清民变到四处爆发农民起义,明朝怎能不亡?2018.9.12.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keuskqf.html

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的评论 (共 7 条)

  • 似水流年
  • 归真
  • 听雨轩儿
  • 浪子狐
  • 心静如水
  • 淡了红颜
  • 三月雷
    三月雷 审核通过并说 好文!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