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笔架山记逰

2014-08-25 14:32 作者:千古同心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 / 陈松山

我有两个材质的笔架,一个红檀木,一个青花瓷,其形如山,直立案头。而自己懒,毛笔用之不勤,笔架也就跟着蒙尘。有时,会看见一只虫蚁往笔架上爬。看它的‘山行’,往往使我遐想。

最近我也做了一回‘虫蚁’,去爬了一回‘笔架’。

其实要算偶然。在假日里,原拟在福宝先看古镇,然后去爬邻近的玉兰山,古镇的管理员告诉说已经封了山,正在俢建亭台山路,游伴见我失望,眼睛一亮,说:“我们去爬笔架山吧”!

笔架山?多好的名字!挺拔,秀气,儒雅,教人想起神丰貌俊的秀才!

可是我们不知道路,打电话问友人,说远,便租车代步。出合江城,西折,路越来越曲,坡越来越陡,车越来越小心。行车十多分钟,从车窗外望,顶上一山高耸,朗朗在目。问司机,知道我们已到了笔架山的脚下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路止于半山,车止于路尽。下车眺远,但见晴川历历,云水悠悠。回头望笔架山,苍翠笔直,石磴上悬。我们收拾好眺远的心情,沿着石磴上山。石磴窄而陡,幸好在曲折处可以稍息。道旁有松木做的小屋,松木连皮带节,几十根这样的松木搭成一间屋,小巧而原始。如果在里面过,肯定不俗,问一边农家乐的主人,说只能用于午休,是不留宿过夜的。

树木愈是浓密了,树荫越是浓厚了。凉!忽然觉得比下车时的气温截然不同,盛之时,人行其间,该怎一个‘爽’字了得?! “还有幽,有点象青城山!”我对游伴说:“青城也是这样,古木参天,藤萝缀地,连空气都是绿油油的”,我恍惚置身在记忆中的青城山了。

歇了几回脚,喘了几回气,到顶了。大门开着,无人看守,迟疑着等声音吆喝‘买票’。良久寂寂,窃喜而入。若峨眉青城也这般,多好!

看一块大碑,碑文是笔架山的介绍书。介绍书有文学味,用四六句式的韵文,多云自我感受。如“清风徐来,听泉水常叮泠;仙人飞逝,觉世事易沧桑”,“仰与云吻,置身蓝天之下;俯瞰三江,放眼川南风光”。看了碑文,才略知此山的来历。原来笔架山三峰两凹,毕肖笔架,清代因以名之。其实在清朝以前还有两个名字,在隋朝时山上道教盛行,名之为‘安乐山’,到了唐朝,觉得它的秀气堪比峨眉,又改名为‘少岷山’(少岷,是对应于大岷的,大岷,就是今之峨眉)。同一座山,好几个名字,在中国各地都有类似情形,名字虽多,但山还是这座山,就好像朝代更替,一会儿隋,一会儿唐,一会儿明 ,一会儿清,但国家只有一个,她的名字就是——‘中国’。

山上的树木又大又密,下午的阳光从枝繁叶茂的树梢努力的透下来,落在厚厚的黄褐色的落叶上。不知有多少在啼,倾耳听,似乎在这棵树上,再听,又不是,仿佛在那边,正要过去,这边又啼得更欢了!站在厚厚的软软的落叶里听一回鸟啼,又回到有人走过的土径,随着稀稀疏疏的游人迤逦前行。

好大一棵树!我差点叫出来。一颗巨树直插青霄,枝干横斜,浓荫如云。它的干,至少要十人才能合围,靠着它,觉得不是树,是一堵厚大的墙!“墙”上的挂牌写着:树名 ,香樟 ;树龄,600年。屈指一算,正是明燕王朱棣在南京赶走侄儿皇帝的时候。皇明已矣,斯木犹存,真该为它的顽强喝彩!

在如云的浓荫下,左下,山凹处,有红墙青瓦的庙宇。说是庙宇,看它最高处的建筑,倒更似道观,看它的飞檐.斗拱和窗棂,我总觉得道观的建筑更灵动.更挺拔.更俊朗,尤其是它大而椭圆的窗,总教人想起太极图。到得近前,看匾额才知道是‘云台寺’,寺在云台,言之高也。寺的古建筑为‘大雄宝殿’,(即如道观的部分),所祭祀的无非佛祖,三大士等,与其他庙宇殊无二致。殿门上联:“雄踞长江赤水之间,任波浪翻腾,旷世依然存古貌”;下联:“矗立蓝天白云之际,把沧桑阅尽,风流竟是数今朝”。联语不算雅致,下联套用毛泽东词句,一看就是现代人所撰,而书法亦不佳,结字松散,笔力柔弱,不知系何人手笔。可喜的是厢房内满堂偶像,多是新塑,未施金珠,素面朝天,形备神丰,胜过不少寺庙的雕塑,估计是专业雕塑家的作品。厢房内的偶像既有菩萨,又有真君,还有圣人,将儒.道.释三家会于一堂,一起享受人间香火。暗想从三教纷争到三教合流,几乎可以慨括一部中国文化史。而文化的磨合,使大家都圆滑了,回头要看各自的本来面目,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是而非的难以确认!

毕竟还是佛教占了上风。原有的道观住进了新的主人,换了门牌,扩修了厢房。由于占了地盘,所以还是要请来原来的主人,在厢房坐着一起吃水果受膜拜,一则一团和气,二则各召信众,大家相安无事,共享太平,岂不大美!?

正要离开‘云台寺’,在天王殿的外壁上见着一块石碑,嵌在墙里,上面文字依稀可辨,可惜忘了照下来,识文断句,大意是说北宋建中靖国某一年,合江县令陪同黄庭坚登临此山,作为名人雅事,应该属文刻石以记之。建中靖国是宋徽宗的年号,此时黄庭坚已年近花甲,又在贬谪途中,满脸憔悴地登临此山,估计当时也无随从簇拥,那县令作陪,或许仅出于私谊也未可知。黄下山后,旋去广西,数年后在广西病故。此石碑刻于清光绪二十几年(具体忘了),完工后二十余年,大清的气数也就绝了。

在一个农家乐处坐了良久,这是山的最高点,‘笔架’的中峰。从密林的缝隙中俯瞰大地,百里山川尽收眼底,三江如练,人丁如蚁,合江县城慵懒舒适地躺在阳光下。周围佳木繁荫,人坐石磴,清风可人。游伴看着远山近水,密林佳木,似有所悟地说:“终于领会这笔架山的‘秀’了!”

看日影西移,游人渐散,我们也着手下山了。我们上山是从西峰,下山就走东峰。下山的路全是人走出来的,没有石板,极不规则。

路到‘飞仙亭’,路即是山脊,山脊即是路,两边悬崖,深不见底。探头下窥,唯觉腿软。山脊宽不盈丈,野风呼啸,仿佛颤颤欲动。路面坑洼不平,间有树根绊脚,真是不可大意!我曾上过峨眉的金顶,但浓密的雾把危险遮住了,便不觉其高.其险,如今四览无遗,骄阳照眼,野风吹面,就会止不住的担心安危,愈是想,愈觉得其险。从‘飞仙亭’下,路更加陡窄,三面俱空,心中无底!有退缩之意。与游伴互相鼓励,目不斜视,小心翼翼,逼仄处猫伏蛇行,手足并用,爬岩石,揪藤萝,终于下到半山的公路上了。

“上山容易下山难!”,我嘘了一口气, 回头望一眼夕阳下的笔架山,回头对同伴说:“除了他的幽和秀,我还领略了它的险!”,一样有些恐高的游伴点点头,又笑笑,不知是同意,还是想起了我胆颤心惊时可笑的样子。

我们这些柔软的‘虫蚁’,真是‘好高骛远’!爬了一回笔架山,不知道回家后该怎样捉笔来书写这次地攀登?! 而且,人在旅途,前面还有千山万水,要怎样的学力来操使如篆大笔?才能淋漓地书写出河山的壮美!

若有了这样一支大笔,笔架山,你乐意作它稍息的笔架么?!

2014年5月23日记于漏月斋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80373/

笔架山记逰的评论 (共 7 条)

  • 纤纤柳絮
  • 老党
  • 心静如水
  • 晓晓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山上的树木又大又密,下午的阳光从枝繁叶茂的树梢努力的透下来,落在厚厚的黄褐色的落叶上......
  • 千古同心

    千古同心欢迎各位老师读评指教!

    赞(1)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