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品战国策》第三回张司争论与惠王之[犀言直指]

2013-02-02 22:39 作者:小白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品战国策》第三回

张司争论与惠王之[犀言直指]

第二回:犀言直指

话说张仪主张攻取韩魏之地,并主张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行为和后来的曹操极为相似。但是由于时势的不同导致两个策略的实施难点,差异较大。张仪先以自己的策略作了一番陈述后,开始对司马错的策略开始了攻击。这是辩论中最主要的技巧。先陈述自己观点的利害关系,优势。然后再对对方的策略进行攻击性的否决。那么,张仪是怎么攻击司马错的主张呢?

大家知道司马错的主张是进攻巴蜀之地。所以,再对策略攻击的基础前提是以地盘为说辞。张仪说: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伦也。他说蜀国不过是西方的偏僻之国,都是些少数民族自居的地方。没啥前途。也不是兵家要塞,也不是什么政治要地。进攻他,对咱们没啥好处。张仪说的是事实吗?确定的说:是的。这里的戎狄是对少数民族的贬低称谓。说明张仪说话时的内心是轻视西蜀的两个资源,一是地址位置过于偏僻,二是哪里的人文文化。他的轻视是有原因的。张仪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外交家,阴谋家,更是一个文化人。在上文的描述中流露出他的文化特色:就是据九鼎,按图籍。这句话是一个并列句。是文化人常用的修辞方式。那么,身为一个文化人,难免会称呼巴蜀之地的人是戎狄。张仪先否定正两点然后又说: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上两句话张仪讲的都是实话,这两句有讨究。第一:兴兵劳众去打不会震慑其他的诸侯。这个可以确定。因为这好比一个强者去攻打一群弱势群体。即便是打赢了,是没有什么名誉可得的。搞不好还会被别人笑话。第二个说辞,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这个说法正确吗?是错误的,巴蜀之地,历来都是一个地产丰富的地域,其四面环山是比较好防守的地势。而因为是所谓的戎狄之地,所以物产是非常的丰富。因为只有在相当的政治统治下,才可以大力的发挥地址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这是成为正比的。所以张仪的这个判断是错误的。他又接着说:臣闻:争名者与朝,争利者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张仪在这里做了一些比方。说争名的人,应该在朝廷,或是官场。而争利的人应该去集市。其实这两句话道出了他对待战争的原则立场:一是名,二是利。而现在的三川(河,洛,伊三水,今河南省黄河以南)周室乃是天下的市场,和名誉的聚集地。大王不去争取,反而去争夺西方的少数民族。这样做,离我们的霸王之业越来越远了。

以上的辩词是张仪对司马错主张的辩词。他是先强调自己策略的立场,优势,然后从名利的角度来分析司马错主张的劣势。并且最后和霸王之业联系到一起。此时说完话的张仪,一定是静静的倾听秦惠王的意见。那么秦惠王说了什么呢?下文的秦惠王没有回答,而是司马错直接站出来,与张仪开始了争辩。从这个情景我们可以确定秦惠王没有一一的询问意见,而是三个人在一起讨论。这同时也说明了张仪和司马错都是秦惠王的红人,而不是外人。这个场景用易中天老师的话讲这应该是最早版的秦国的《隆中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上面的分析,我们确定在张仪的言辞中有一个很严重的判断错误。就是他认为蜀国的地产不丰富,认为争夺的话,没有什么利益可言。弊兵劳众,这四个字中看得出张仪是一个懂得兵法的人。不是很多,但是确实是懂一些。弊兵劳众的意思是劳师远征的意思。兵家忌讳劳师远征,连年远征会导致国库空虚,防御空虚,对本身就是一个不利。就别说这个时候其他诸侯乘虚而入了。

张仪的这个漏洞会被司马错发现吗?司马错又是怎么看待张仪的策略呢?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这段话说明了司马错的战争原则。强调三个资源的具有和资源优化。并且说明了三个因果关系。这三个资源分别是:富国,强兵,为王。对应的三个原因是:地盘,富民,博德。司马错的战争原则为:国家要强大,需要有一定的大地盘,而且国度的人民要有钞票,而君王要兴师有名,不可违背人民的意愿,要积累自己的德行。

我们比较一下张仪和司马错的战争原则,张仪是名和利,司马错是地盘,富民,名正言顺。这个的高度有一定的差别。张仪的名,实际上指的是政治优势。而利是地盘,兵家要塞。

从他的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张仪的战争原则是比较实在的,属于战术层面的决策。属于短线的利益策略,应该是一个营销部经理应该干的活。

而司马错呢?是富国,就是钞票。地盘是为了更多的资源,名正言顺是说明少树仇,而是天下归心。这个策略应该是徘徊在战略层面的。利益的出发点比较长远。也很实在。单纯从策略的层面上看,司马错比张仪有高度多了。司马错倒是向一个总经理应该策划的。

这个总经理倒是也很不客气,在上面的开篇就是很果断的回答:不然。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这句话的表面上看是司马错认为如果像张仪一样主张进攻韩魏之地,是比较困难的策略,并非容易的策略。好像司马错没有观看出张仪的策略出现大的问题,只是比较困难。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是司马错碍于张仪也在场的面子上,没有说出真正的策略缺失。还是司马错真的没有看出呢?我们再看下文: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又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看来司马错还是承认西蜀是一个戎狄为首的国家,成不了什么气候。而且地址比较偏僻。这个观点两个人是相同的。而有桀纣之乱是说明西蜀的内部集团纠纷比较严重。张仪没有说出来是说明他没有司马错了解西蜀。如果我们秦国现在攻取西蜀,好比豺狼猎杀小羊羔一样简单。

这些陈述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利害关系,和势头产生。下面的话,才是司马错真正想说的。

取其地,足以广国。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重,而彼以服已。这句话在三个方面得到了上文的照应。分别从地盘,钞票,民怨情况作以仔细的分析。他认为攻打西蜀可以明确的获得地盘,钞票,民意。故拔一国,天下不以为为暴。这句话里面有一个比较大的智慧。

当时的秦国如果举兵侵占任何的国家,都会引起大家的愤怒。因为在所要侵占的其他的六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举足轻重的。他的生存和灭亡都会带来一些影响。

强国把强国吞噬了,那么强国就会变得更强。这样一来力量就变得此消彼长的状态。如果强国把弱国给吞并了,那么就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看待这个问题上,诸侯的利害分析还是比较有高度的。基本的判断都是注意到此消彼长的利害。而不是一时的利益驱使。

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这句话是司马错主管的意愿,他的意思是进攻西蜀,平定西蜀。是对蜀国人民的利益。当然从某种利益上可以这样判定。但是,这样不是就等于得了便宜还卖乖是一个道理吗?但是从语句的言辞分析上来看,这句话也有可能是接替上面的并列句。无论是那一种可能,都能看出司马错这个人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陈述完毕之后,给予一个高度的概括。说秦惠王啊,我们要是这样做,名节和实惠我们就捞到了。

在以上的这些陈述中,没有发现司马错比较明显的进攻言辞。他只是说明自己策略的利害。在我们的这个品读《战国策》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的陈述主张,或是言辞的技巧上。一般都是先说明自己的主张,而且言词修饰完美,可以说无懈可击。假如有必要给自己的言辞找一些佐证,那么会列举很多先前的实例,多是尧舜等时期,或是文武时期的实例。假如有和自己对立的观点,就会从对方的观点中,寻找一些可以击破的裂缝。这个在鬼谷子中的纵横之术常为应用到。

司马错也不例外,他在为自己的主张一番陈述后,开始对张仪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意义上的攻击。那么他是怎么攻击,和评价张仪的主张,司马错为什么又提出这个主张呢?这里面是否有一些暗藏的玄机呢?

请听下集:司马之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55218/

《我品战国策》第三回张司争论与惠王之[犀言直指]的评论 (共 9 条)

  • 听雨轩儿
  • 今生依梦
  • 漠然
  • 少华山
  • 晓梦芳菲
  • 那转身后的落寞
  • 纤纤柳絮
  • 惜缘
  • 孟杨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