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品战国策》第三回张司争论与惠王

2013-02-02 22:38 作者:小白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本章大意

本文选自《秦策一》,文中记述了司马错与张义之间的一场争论,在秦国的攻伐对象上应该是蜀国,还是韩周的问题上,两个人争锋相对。张义主张伐韩劫周。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便早日称霸。司马错认为这样就会引起诸侯的反对,陷入复杂的矛盾之中,而秦国的当前力量尚不足以与众多诸侯相抗衡。因此伐韩劫周对秦不利。他主张避难就易,先伐巴蜀以利于国富民强,然后再逐渐建立霸业。从两个人的驳论中不难看出,司马错的意见符合秦国当时的政治形势。因而是切实可行的,所以被秦王采纳了。

第一回:比论曹操

在这次辩论中,惠王的谋士,司马错,张义,形成两股建议。司马错主张攻取巴蜀,先获得地址资源和物产资源。认为这时候进军中原还不够实力,我们称之为:地产派。张仪呢?主张先进军韩国,劫持周天子,获得政治立场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不妨称之为:强盗派。这两个人开始争论。我们这一集先讲强盗派,看看张仪的判断是怎么样的呢?

张仪说: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轩辕,侯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

这一段是在描述地址要塞,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张仪这个人是一个思路及其条理的一个人。讲进攻中原是战略方针,讲地址要塞是战术方针。语言简明有力。而上一集我们看苏秦的言辞是很飘渺滴,即没有战略,也没有战术。所以说不动惠王。张仪说:我们先跟楚,魏两国结盟,然后再出兵到三川,堵住轩辕和侯氏山的通口,挡住屯留的孤道。这样魏国和南阳就断了交通,楚军逼近南郑。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阳,这样我们便兵临东西周的城外。惩罚二周的罪过。并且可以进入楚魏两国。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必然会交出传国之宝。就是我们第一回说的九鼎。我们具有传国之宝,在按照地图户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又有谁不敢听从我们的命令呢?这才是霸王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张仪在这几句简短的句子中,说明了自己的整套强盗派的策划纲要。先是联盟魏楚,再占有要道,然后兵临城下,逼问九鼎,挟持天子,号令天下,霸业可成。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一套比较靠谱的霸王策略。实行起来很有逻辑性。但是有两个疑问点,是这套策略的难题,什么呢?我们后文再提起。我们单说这一套策略,和历史上的一个人非常之相似。这个人是谁呢?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

东汉末年,诸侯四起,天下大乱。这个时候董卓进京,携天子以令诸侯。并且专横霸道。引起诸侯的强烈不满。于是袁绍,曹操等人形成了关东联军,进行讨伐董卓。董卓打败后,曹操在这个时候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便出奇兵解救了皇上,回到许都。并且自认丞相一职。后期便携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这个行为和这时张仪的行为极为相似。但是却有一定的根本性差距,通过这些差距性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张仪这套策略中的优势和劣势。

一:形式比较

曹操在当时的形式是天下大乱,诸侯四起,但是这些诸侯还没有战国时期的诸侯的实力较强。此外,战国时期的诸侯是封建制度。自己拥有自己的政治体系,军队体系,也可以说企业文化等,而且都是以王而自称的。三国时期的诸侯可就逊色多了。即没有自己的政权,也没有企业文化,但是也叫诸侯,这都是后期我们抬举罢了。那么,这两种时期的也有其共同之处。就是当时谁都不敢直接干掉周天子,而自己称为皇帝的。自称为皇帝是当时非常忌讳的政治举措。谁敢称帝,大家合起来就干掉谁。这个形式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一点说明张仪的这套策略的后期执行问题,就是一旦真的劫持了周天子,这些诸侯可不想三国时期的诸侯,那么好对付。谁敢劫持周天子,大家合起来干掉谁?曹操劫持周天子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那时候大家只是名义上的诸侯,而没有具体的诸侯特性。可以说张仪的后期执行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

二:地盘问题

曹操当时坐拥青,冀州。北有马超,南有刘表,西有袁绍,东有刘璋。地盘不是很大,而且都看着他这两个州眼馋,也看着天子眼馋。所以袁绍,袁术第一个看不过去了。结果呢,一一的被曹操干掉。而现在的秦国要劫持天子,韩魏两国就不干了。东周与西周都是在韩魏的中间。这样一来说是联盟,换成谁谁都不放心啊。你周天子都敢劫持,属于虎狼之辈啊。其他人早晚都会被你图之。后来的六国的合纵虽然很快就瓦解,但是总比三国时期的诸侯要团结吧?所以说,地势地盘是张仪本套策略中第二个执行难点。

三:出师较量

曹操的出师是兴师有名,百姓也都承认。而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当时是扶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以令诸侯。说明当时百姓对汉室的管理还是比较满意的。都比较承认由老刘家来当皇帝来的顺耳。而战国时期呢?谁吊你周天子啊。不是秦国不拿你当回事,就是其他六国也都拿你不当回事。百姓就更不用提了。这个原因本人追究为,周天子的动荡时间太长了。而且百姓只记得自己所在的国度,而忽略了周天子。但是周天子还有作用地,他是一根导火索,谁敢碰谁槽糕。属于纯粹的名存实亡。谁这时候兴师可不是来帮助周天子,太明显是来劫持天子的。而不是来帮助天子的。所以出师无名是张仪这套策略中第三个执行难点。

我们将张仪的主张和后来三国时期的曹操的主张对比一下,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但是这个只是操作过程的难点。那么,从这套策略中出发点,我们来看存在什么优势呢》张仪又为什么主张这个策略呢?

动机一:政治资源

张仪第一点看到的是关于政治资源,因为劫持了周天子,可以说在政治上大大的赚了一笔。有天子在,这就是一张王牌啊。这条理论的支持在我们看来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在张仪的心理却是很OK。

动机二:中原要塞

张仪认为,韩魏两地都是发展秦国的必争之地。大家也都在看这块地方。不错,这的确是一个好地方。后来秦武王继位后,一下子就想起张仪的这个策略。进军韩魏之地。争取了兵家的要塞。而这个策略这个时候用是不是时候呢?后面司马错是大有话说。

动机三:传国之宝

在我们第一集里谈到过九鼎一说。秦国曾经兴师去讨九个鼎,结果被颜率化解了。如今张仪看重这九个鼎的意图又是什么呢?回忆原文:周自知不救九鼎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不敢听。单看九鼎的话,貌似张仪对九鼎有号令天下的作用。

可是如果整句话看,这里的九鼎应该是语句中的代名词,实际上还是指的是周天子本人。并不是真的奔着九鼎来的,有最好,没有拉到,也无所谓,有周天子就啥都够了。

动机四:性格使然

在张仪未在秦惠王哪里做相时,是在魏国哪里当丞相的。他一开始是比较看好魏王的,后来自己的一些策略未能实现,就来到了秦国。他选择在魏国还是看中了魏国的地址要塞。既然魏国不能支持自己的策略,那就去秦国,再来图你好了。

张仪为了说服秦王,在一番主张后,开始对司马的策略进行了语言的攻击,他找到了一些关于司马错策略的漏洞。

但是最后呢,还是地产派在这次辩论中获胜,这次的获胜有着多种的原因,而这次秦国的举措在历史上也是一次比较成功的举措。进攻巴蜀也就成为了秦惠王生平的主要业绩。

那么,张仪又是怎么评价司马错的主张呢?司马错又是怎么评价张仪的主张呢?

请看下集:犀言直指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55214/

《我品战国策》第三回张司争论与惠王的评论 (共 9 条)

  • 听雨轩儿
  • 今生依梦
  • 漠然
  • 少华山
  • 晓梦芳菲
  • 那转身后的落寞
  • 纤纤柳絮
  • 惜缘
  • 孟杨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