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品战国策》第二回苏秦连横说惠王之[二说惠王]

2013-01-30 21:47 作者:小白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第三说:二说惠王

苏秦第一次的说辞,没有让秦惠王心动,婉言的回绝了苏秦。苏秦一看,看来我没有说到点子上。下面的话我说的更加要小心了。一定要说服你。

他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肯听取我的建议,现在证明果然如此。这句话是苏秦给自己圆场。因为前面秦惠王拒绝了,他只好这样。不然下面的话就不好说了。他接着说:以前神农氏攻打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唐尧放逐欢兜,虞舜攻打三苗,禹王攻打共工,商汤灭夏桀,周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灭商纣,齐桓公也是用战争而雄霸天下。由此看来,一个国家想称霸天下,那有不经过战争就能达到目的的?这段说辞苏秦倒是机灵,话锋一转,直接阐述战争的益处。这次的说辞运用了大量的成功案例,把尧舜禹都搬了出来。这三位都是历代君王的偶像。通过搬出偶像来增加言辞的说服力度。并且论述的比较深刻,不像上次,说的比较肤浅。但是,苏秦只说了关于战争的优势和好处,却一直还没有提目前的秦国内部压力较大,如何有效的解决,并且根绝这个压力,目前最好的战争目标是那一块土地。还是没有谈到比较实质性的问题。

这一点是非常符合逻辑的。秦国是苏秦游说的第一站。他根本对秦国不是很了解。既然不了解,你一味的说明战争,只是徒劳。我们知道,沟通中最融洽的要点就是不要一直的谈自己,而是一直的谈别人。不然很难达到沟通的效果。秦惠王现在渴望得到是有一个贤士可以帮助他解决秦国的内部压力。而不是如何去进取。可惜苏秦没有抓住秦惠王想要的。但是话机间,秦王已经透露自己担忧的事情。我们接着看。

苏秦继续说:“古代的使者都坐着兵车奔驰,各国互相缔结口头盟约,谋求天下的统一,虽然讲究合纵连横,却是战争不息。说客进行巧辩和权诈之术。致使诸侯慌乱疑惑,结果一切纠纷都从此发生了,简直复杂到无法处理的地步。等到章程和法律都完备了,人们又常常做出虚伪的行为。文书,集策杂乱繁琐,百姓生活贫困不足。君臣上下都愁眉不展,百姓无所依赖。法令规章越多,战争发生的也就越多。能言善辩穿着儒服的越多,战争就无法停止,凡事不顾根本而专门讲求文辞末节,天下就越无法太平。”这是一段因果连续的陈述。苏秦不断的列出事情的原因,并给予相对原因产生的结果。这些因果连续的句子中,有的可以联系到一起。有的却很牵强。而他陈述这段言辞的目的是,国家靠治理只能暂时的缓一缓,或者这个时候还根本谈不到治理。还是从反方向认为,唯有战争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我们仔细的分析这一段陈述。

(古代的使者都坐着兵车奔驰,各国互相缔结口头盟约,谋求天下的统一,虽然讲究合纵连横,却是战争不息。说客进行巧辩和权诈之术。致使诸侯慌乱疑惑,结果一切纠纷都从此发生了,简直复杂到无法处理的地步。)这是苏秦对时势的评价,说明现在的社会多么动乱。从这段言辞中,我们可以发现,苏秦的思想中还是有一些道家的影子。他的意思是,假如没有这些说客,也就没有战争。这不就是老子说的:无为而治的道理嘛。在《鬼谷子》一书中,我们可以隐约的看到道家学术的影子。那么说苏秦是鬼谷子的弟子到还是有一些证据了。而这句的因果关系可以成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等到章程和法律都完备了,人们又常常做出虚伪的行为。)这句的因果联系有点牵强。章程法律完备,人们的虚伪从哪里来呢?本人的猜测应该是人们为了履行法律,履行章程而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所以说到虚伪。这句话,也是有老子的气味。(文书,集策杂乱繁琐,百姓生活贫困不足。)而这句话看来,因果关系就更牵强了,文书乱,和百姓的生活贫富有什么关系呢?莫非管理文书,印刷文书要很多的经费,而导致百姓的赋税较重?这个就有些不靠谱了。唯一能解释的通的是:因为文书搅乱,所以正确的意见不能被审批。这样的话,还不仅是百姓的生活。只要关于策略的问题都会乱。所以这一句的因果关系是很牵强的。(法令规章越多,战争发生的也就越多。)这句就更不靠谱了。看不出有任何的因果关系。(能言善辩穿着儒服的越多,战争就无法停止)这一句和最先一句是意思很相近。判断比较到位的。(凡事不顾根本而专门讲求文辞末节,天下就越无法太平。)这一句也很牵强。

苏秦为了使自己的言辞更加具有说服力,连续举了五句因果关系句子。而其中的两个确实很难联系到一块。不知道秦惠王有没有观察到这一点。这个我们不曾知道。但是后来秦王一直没有采纳苏秦的建议倒是真的。在苏秦的这段陈述中,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有很多的老子气味。问题的根本和道家的论述比较相近。那么,这个苏秦又说了什么呢?

他说:“因此,很多说客的舌头都说焦了,听的人耳朵都听聋了,却不见什么成效。做事即使讲义气守信用,也没有办法使天下和平安乐。因此就废除文治而使用武力,多养敢死之士制作好各种甲胄,磨快了各种刀枪,然后到战场上去争胜负。”苏秦在这里明确的指出要废除文治。而以武力解决问题。这倒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意思。当秦王说我们国家还没有治理好,苏秦没有询问或给予治理的策略,而直接说不用文治。这就是他初出茅庐的特点。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出苏秦是迫不及待的想说服秦王。对于秦王没有采用长期的捭阖战略。而是想速战速决。这说明苏秦是对自己的功名利禄而焦急。并非真正的利益秦国。

“大王要知道,什么也不做却想使国家富强,安居不动却要使国土扩大,即使是古代的三王,五帝,五霸和明主贤君,若是经常不用刀兵而获得这些,也是无法达到目的的,所以最后只有让战争解决问题。距离远的就用强兵互相攻伐。距离近的就短兵相杀。只有如此才能建立伟大的功业。”这段话,苏秦不仅把三皇五帝都搬了出来,而且是再次强调战争的必要性。是对前面的肯定。

“所以军队得胜强于外,正义治强于内,威权建立于上,人民自然服从与下。现在假如想要并吞天下,侵犯天子夺取王位,折服故国统治天下。保护百姓号令诸侯。非用武力不行。可是如今继嗣君主,却常常忽略了用兵的重要性。而且都不懂得教化人民。同时也不修明政治。常常被一些诡辩之士的言论迷惑。又被一些游说之士所左右。而误信各种不适当的外交政策。照这样的情景,大王一定不能实现连横。”

这一段话听起来倒是有些大逆不道。虽然是战国时代。周朝已经进入名存实亡的状态。但是还没有说公然灭了周天子,称帝天下的。苏秦这一番话要是搁在三国时期。非得把他绑起来,然后送给周天子处决。还能落个忠诚的美名。

从苏秦的整体说辞来看。他对秦国的不了解是使他无法进行深刻的讨论。后一章的张仪和司马错的辩论句句见血,是说明他们在秦国久居的缘故。苏秦的这次说辞极力的推崇战争。认为只要兴起战争,强壮军队就没有不治的天下。在他后来佩戴六国相印的时候也体现出这一点。发动战争是他一贯的主张,无论他是纵,还是横。这一点可以说是他人物的本性。而在他的说辞中,没有估计到秦惠王的感受,后来即使观察出秦惠王的担忧。他们有顺着解决。而是干脆否定(文治)。这样的说辞难免会惹人厌烦。

说辞中不了解对方的状态,肤浅而不深刻,过程没有估计到对方的感受,而一味的表达自己的主张。想必,这就是苏秦这次游说失败的原因吧。

当时的秦惠王是怎么样考虑苏秦的建议呢?他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反对苏秦的策略,这种坚决来自于哪里呢?

请听下集:惠王之虑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53784/

《我品战国策》第二回苏秦连横说惠王之[二说惠王]的评论 (共 6 条)

  • 晓梦芳菲
  • 孟杨
  • 听雨轩儿
  • 今生依梦
  • 那转身后的落寞
  • 着墨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