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前世今生

2017-10-23 09:11 作者:闺中月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秋阳杲杲,墙根处又摊了一地的老豆、红薯与芝麻,旁边的老竹椅上闲坐着一对耄耋夫妇,与我们家仅一墙之隔,前几天老爷子病了一场,复原后耳朵就背了,能说会道的嘴巴也笨拙了,要命的是上街溜达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全家动员满世界满大街的寻找,最后不知道在哪个犄角旮旯找到的,现在由老妈子不离左右照应,乖得很,应了他常说的:“少要时髦老要乖”。以前闲散,几个人聚在院落里最听他说民间的“山海经”说老街的六门两水关与村落的前世今生。

老街的六门两水关,父辈时代常挂在嘴边的名称,至今我们依然沿袭这样的称呼,只是我们的脑海里仅存了关于它的一行行的铅字,而父辈们的脑海里存着的是一个栩然的完整的呈椭圆形的青灰古城墙,绕城一周,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围着,城墙上设有六个城门两个水关,依次东门(景阳门)、大南门(弘化门)、南水关(会龙关)、小南门(文明门)、西门(望华门)、丹阳门(拱极门)、北水关(会潮门)、北门(朝天门),怎么样?完全是帝国都城的即视感吧。老妈子一旁补充道:“我老家就住在丹阳门附近,我是家中的长女,小时候父亲惯哦,常扛我在肩头上去逛城,那时的城墙和城门跟电影上拍的一样完好,后来破四旧就一一毁了”。其实,现在的华罗庚公园内仍存有一段古城墙和一小截护城河的今生,我又来护城河的小石桥上走走,且请路人拍下我的身单影只,留着做个念想吧。

我们这座城,追溯起它的前世是相当悠久的,早在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栖息生存的印记,曾在博物馆陈列的远古之光“三星村遗址”里有提,不赘述了。据史料记载,秋时期,它属吴地,战国时期为越、楚所割,秦汉归于曲阿县,到了隋末农民起义乡人自立金山县,又名金沙、良常,到唐朝垂拱四年,又因茅山华阳洞内有“金坛百丈”,遂更名为金坛沿用至今。 我走过河西庙巷,西轿巷,火巷,相府前路...........,从这些老街旧巷走过去,就好像走过了一段岁月,那段已经消逝或容颜变迁的岁月。看,今天的相府路是美食一条街,油腻与各种香味氤氲上空,我拎着两个大大的新疆馕走过去,再也无法与它前世的辉煌和尊贵联系在一起了,它曾是清朝于敏中宰相府前的一条街哎。

我在当地山水网上曾浏览到这样一个史实性记录的帖子,不妨分享于此——说苏南民间流传了这样一句话:纸糊的溧阳城,风吹的丹阳城,铁打的金坛城。何出此言?与太平天国运动莫无联系,太平天国存在的十四年里,没有一天不是烽火连天,洪秀全为了突破清军“江南大营”对天京的围困,先后两次派重兵攻打金坛城,第一次是1856年8月激战整一个月,未能攻下;第二次1860年3月围攻148天,最后因叛徒偷开丹阳门迎敌,金坛才失陷,此事一度惊动清廷,给予“铁打的金坛城”的嘉奖。入城之后的太平军对金坛百姓进行了疯狂大屠杀,城内血流成河,尸体遍地,阖城七万余人,战后不足三千。这场战役是金坛史上的一次空前劫难,当时的人口损失率冠绝苏南,战后多年,依旧大片土地荒芜,百里无炊,苏、皖、浙三省积极鼓励外省外府县农民前来开垦荒田,由此大批苏北移民迁往金坛。老爷子说我们这个村落就是当年他们的祖上三兄弟从苏北迁移到此落户的,才有了今天这个同姓氏的村庄,其实,我父亲的祖上也是随他们这拨人从苏北迁移到此的,老早他们常有联系的,于是,金坛是个江淮官话与吴方言并存的地方,原来我的前世还是苏北人呢。

写这篇东西,无它,只是趁思维还清晰语言能力还未丧失存点记忆罢了,我对儿子说:“假如你妈哪天痴呆了也忘了回家的路,你就不用去找了,让她自生自灭吧。”儿子狡黠回:“无须担心啦,待到你六十岁生日一过,我就拾掇拾掇把你送进养老院,看管得死死的,看你还敢不敢到处溜达。”呜呼哀哉!我的自由之路太他妈短暂了,都照得见影子了。

原创______闺中月 草于2017年10月22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6314/

前世今生的评论 (共 8 条)

  • 亓方文
  • 王东强
  • 秋白
  • 王平如是说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荷塘月色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