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守望千年

2017-07-07 08:03 作者:小小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守望千年

梁孟伟

咫尺之间,已经千年!

2014年4月18日—5月18日,“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仿佛一件古雅的罗衫,轻披上这座曾经的南宋都城,使暮的杭城显得风流蕴藉、典雅高贵。

展品以辽宁省博物馆(以下简称辽博)收藏的唐宋元书画精品为主体,参展作品共32件,其中有许多传世的赫赫名迹,如唐代“草圣”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北宋李成《茂林远岫图》和《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张激《白莲社图》、赵佶《草书千字文》、南宋赵构《草书洛神赋》、马麟《荷香清图》等,都是中国书画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宝级珍品。

浙江省博物馆参展作品4件,晚唐《佛说阿弥陀经变相图》、元代赵孟頫《行书吴兴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朱玉《揭钵图》,与辽博展品形成互补,能较全面地反映唐宋元这一中国书画史上鼎盛时期多姿多彩的风格面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值得一提的是,辽博32件展品中,南宋珍品多达19件。对于南宋故都和南宋画院所在地来说,辽博显然还带着对这个辉煌王朝的深深敬意!

金蛇狂舞看张草

如果说三十六件艺术品合奏成一曲瑰丽的艺术交响,张旭的草书无疑是这首交响乐中的最强音。当你的目光与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卷》相遇时,你会被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所裹挟,所吞没,随着他的笔墨翻滚,激荡,腾跃,旋舞……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似金蛇狂舞,如虎踞龙盘,集中体现了张旭草书的风格特点。作者用笔圆转自如,含蓄奔放;点画或重或轻,张弛有致;线条或凝练浑厚,或飘洒纵逸,和谐地组成了一幅自然生动、雄伟壮阔的画卷。

展读《古诗四帖》,确实使人感受到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撼,杜甫称赞张旭的草书:“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该帖通篇气势磅礴,豪情万丈,狂逸奔放,满纸云烟。其“变动如鬼神,不可端倪”的线条,如奔蛇走虺,屈铁盘丝;忽如峡谷飞流泉,一泻千里;忽如天风挟巨涛,翻江倒海;时而像万岁枯藤,环绕婉转;时而像大漠孤烟,雄浑苍茫。其曲线舒展优美,直线峻峭凌厉,游丝灵动劲健;浓重的点画浑厚有力,枯笔飞白苍劲老辣,体现出生动丰富的书法语言。张旭用他刚柔相济、交织成趣的线条组合,疏密相间、虚实相映的章法布白和跌宕起伏的节奏韵律,营构出一个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意象世界,充分展示出这位狂草巨匠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娴熟的笔墨功夫。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在艺术史上绝无仅有。

张旭善于观类取象、状物寄情而增益书法之妙,自言“始闻公主与担夫争道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又闻鼓吹而得笔意法”,从中悟得书法的进退迎让之法、节奏韵律之妙,尤其是由舞蹈感悟出线条轻重疾徐、抑扬顿挫、迂回流转的丰富变化,以及“耀如羿射九日落,骄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的气势和神韵。那是感情的宣泄和心灵的写照,那是“天人合一”“心物合一”的最高境界。

的确,张旭草书奔放豪逸,满纸云烟缭绕;笔画连绵不断,恰似飞檐走壁。草书之美美在信手拈来,一气呵成,给人痛快淋漓之感。

无限风光在宋朝

提到宋朝,多数人只看到宋朝的不堪,而忽略了宋朝的伟大。其实,群贤争鸣、博大精深的宋代学术,性情高迈、精绝畅快的宋代文章,缠绵委婉、多情豪迈的宋代歌词,名家辈出、风格迥异的宋代书画,纸墨俱佳、至今清香的宋代书籍,精美雅秀、巧夺天工的宋代器物,无不是一座座文化高峰,巍然屹立在世人面前。

宋代国画山水,风格多种多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南宋山水画坛又创造出“水墨苍劲”的新风格,对后世画风影响深远。

北宋李成《茂林远岫图》,以水墨画描摹夏日景色,气势恢弘,场面开阔。远处,雄壮巍峨的山峰拔地而起,云气弥漫,瀑布飞泻,溪流潺湲,一种顶天立地的豪迈与庄严。近处,小桥流水、泊岸轻舟,客舍隐现,行人车马往来其间,一派轻柔舒缓的亲切与自然。画风刚柔相济,画面和谐生动。更有楼台塔寺、流泉飞瀑点缀溪畔崖间,苍翠丛林连绵不断,整幅作品郁郁葱葱、春光满眼。《茂林远岫图》用笔劲健平和,骨力内蕴。用墨谨慎小心,淡墨细腻持重、清逸传神,有一种雍容典雅的韵味。

北宋张激《白莲社图卷》,画面虽然多达三十一人,但分成几人一组,利用树、石、泉、桥自成段落,画得波澜壮阔又不显凌乱,表现了庐山东林贤士在幽深雅静的云松泉石间,讲解经文,修身养性,与友相善的场面。全卷构图疏密有致,人物组合自然。笔法飘逸中含凝重,流畅中带刚劲。墨分五色,浓墨点睛,淡墨须眉,虽寥寥数笔,却形神毕肖。

我最喜欢南宋徐禹功的《中梅竹图》。画图中,一株老梅自左向右,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横空掠出,若干虬枝与点点疏梅皆半压积雪,绽放的梅花冷香扑鼻,欲开的蓓蕾蕴涵生机。墨色枝干如钢浇铁铸,表现出雪中梅花的坚挺刚毅;晶莹花朵宛如粉雕玉琢,散发着寒月笼罩的静谧高贵。许多新枝冲破层层积雪的重压,繁星般的花蕾如同一串串报春的音符。画家于图左写修竹三枝,枝叶纷披,由下向上直冲画外。画中,欹出的梅树与挺立的修竹同傲寒雪,共迎春归。此图意在表现雪景,却没有把雪的描绘放在首位。而是“留白”烘托,以实衬虚,通过对竹叶、梅干以及梅枝的细微刻画,显现出积雪的厚度与层次,充分展现出雪后梅竹傲然挺立的风神英姿。此图笔法清逸洒丽,意境清幽朦胧,充满诗情画意。

马远、马麟父子共同以画艺服务于南宋皇家。马远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尤其是山水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转折性代表。其《松寿图》绘一长者闲坐石台,仰首远眺,神情贯注,似有所思。旁侧有童子抱杖侍立。峰顶苍松斜伸,山下悬壁劲松横空,与远近重叠的峰峦,相互辉映,形象地表达了“如松柏之寿”,“如嵩山之禄”的寓意。整个画面豪放严谨,虽简实繁,取景奇特,笔墨淋漓,充分表现了马远的独特风格。

马麟画艺虽不及乃父,但也是南宋画院后期领军人物。《荷香清夏图》画面,以平远的视野娓娓呈现作者熟悉的西湖景致,宽阔的湖面是主体,柳林、乱石、莲叶、小桥、飞鸟各种景致,被参差错落地精心安排在湖面的上下左右。左岸乱石嶙峋,柳阴蔽日,树上群鸟翔集。在广阔的湖面上,微波轻荡,碧叶莲莲。湖对岸远山逶迤,柳林如烟,小桥曲折,云雾飘动如练。

赵皇翰墨真风流

皇帝身体力行倡导绘事,是宋代书画艺术繁荣灿烂的重要原因。

纵观中国古代书画史,以帝王身份直接参与艺术创作的深度和广度论,无人能出宋代皇帝之右,其中又以北宋徽宗赵佶、南宋高宗赵构为代表,书法以徽宗赵佶成就最为突出。《草书千字文》是赵佶四十岁时作品,长达十一米余,气势极为雄健,观之“飞动若虎踞龙腾,风云庆会;远异常流”,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此作总体气象神满气足,有如奔腾之水浩荡而行。作品迅疾威猛,汪洋恣肆,鼓舞六合,有“舍我其谁”之势。光洁的描金云龙纸面,使得笔墨的渗透来得缓慢。因此通篇尖刻锐利的笔画居多,含蓄钝拙的笔画偏少。撇画与捺画以及转折处的处理都显得过于迅疾、尖刻,如能做到宋人张戒所说的“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那么此卷带给我们的美感也许会更丰富些。

说到徽宗赵佶,不得不说到他创立的一种书法——瘦金体。其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体现出类同的时代审美趣味,所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又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是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的。

此次展出的《草书洛神赋卷》和《草书后赤壁赋卷》, 呈现的是赵佶的儿孙——赵构和赵昚父子皇帝成熟期的书风。《草书洛神赋卷》出规入矩,笔意圆润,流畅而能浑厚,飞动而兼沉着。虽是草书,气脉连贯,但字字独立,笔笔清楚。字与字变化很多,提按转折无不如意,虽字与字间无引带,仍然流畅自如一气呵成,显示其很深的书法造诣。

在南宋,以赵构为中心,学习书法风气甚浓,成为小朝廷“中兴”的一种点缀。赵昚受这种气氛的影响,好书法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他曾自称“无他嗜好,或得暇,惟读书写字为娱”。在书法上,赵昚秉承家法,并有机会得到赵构的亲授。草书《后赤壁赋》笔画秀劲匀整,笔意圆润,行笔圆转流畅,具有沉着遒劲的韵致。草法纯熟、严谨,与赵构的草书同出一辙,字体与运笔的特点也极为相近,但稍显柔弱,且也缺少提顿迟速之变化。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宋代多数帝王对书画有着不同程度的兴趣,就迎来了宋朝书画姹紫嫣红、名家辈出的局面。

万千气象聚团扇

宋代书画不仅泼墨长卷,还绘之团扇。

团扇呈圆形或者近似圆形,隋唐时期盛行于世。北宋时从日本传入了折扇,但是团扇依旧流行。在此次“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中,就有多件纨扇佳作呈现,主要是南宋时期作品。

由于扇面形式特殊,创作空间局限,非常考验艺术家驾驭笔墨和构图等多方面能力。如南宋赵大亨创作的《薇亭小憩图页》,描绘庭院凉亭,树茂花繁,一人憩息于亭中凉床之上,充满清幽恬淡的情调。萧照的《秋山红叶图页》,以边角式构图作峭壁危滩,近岸秋树,红叶如炽;远处山峦,重叠高耸;溪水潺潺,轻舟倚岸,一条曲径通向深山,构图虚实对比强烈。朱惟德的《江亭揽胜图页》,只见临江石崖上,有古松斜伸;倚岸茅亭内,有一人独坐。他欣赏着浩渺江水轻雾弥漫,欣赏着对岸远山缭绕云烟,目送着远处的孤舟远影,悄无声息地飘向江天之间。

团扇画以及稍后兴起的折扇画,与长轴大卷相比只是移大作小,视角变化。如同通过显微镜看世界,它能够指引观者的目光,集中观者的精力,近观精察,细心品味微观艺术世界里的奇妙景象。与大幅山水的山高水远相比,小巧的扇面山水中一草一木、一水一石更能表现出天地自然的内心世界,传达出更加细微恰切的情感。

三幅佚名的纨扇作品也都是南宋时期。《玉楼春思图页》画面左部是近景。江堤上,柳枝低垂,树木浓密。岸边一水殿楼阁上,一位仕女正悠然地倚靠在临江的栏杆上欣赏着春江美景。与近景工致、细腻的表现风格不同的是,远处的云山先用线条勾勒大致的轮廓,然后略加皴染,最后点苔,尽管着墨不多,却意韵无限,增强了画面的深远感。《江亭晚眺图页》上辽阔的江面上孤舟出没,远处沙碛隐现。堤上丛树繁茂,竹林围以篱笆。板桥江亭,一老人独坐远眺,晚霞美景尽收眼底。《仙山楼阁图页》重彩加金画奇峰林木,云霭缭绕,楼台殿阁隐露于陡峭的山峰峭壁之中,满月高悬,仙人跨鹤翱翔于天空。从构图到技法严谨周密,给人以结实有力的感觉。笔法粗犷,石青、石绿、朱砂诸颜料使用非常大胆,装饰气味浓厚,似应为民间画师所为。

元代扇面书画跌入低谷,但也不乏大家。赵雍的《澄江寒月图页》,为《唐宋元集绘册》中的第十四幅。画面中一轮圆月当空,江水苍茫,隐约可见远山起伏。近岸巨石枯树,有一孤舟停泊,仓内一人独坐。作者用大片的空白和淡墨淡彩渲染出一种空旷寒峭的境界。

众说纷纭赵孟頫

书品与人品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至今一直存在争议。传统评价就是“书如其人”,人品影响作品:千古词帝的南唐后主李煜还能书善画,书法喜欢使用那种虬曲而颤动的笔法写字,被称为“金错刀”。后人因其拱手把江山让给了宋朝,批评他的书法也患了钙缺乏症。瘦金体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仅凭这一方面的成就,赵佶足可名列书家之林。而古代专家批评其笔画不含蓄,过于瘦弱,亡国之象。赵佶手下那个蔡京,由于是个奸臣,因此被排斥在“宋四家”之外,让蔡襄捡了一个大便宜,实际上蔡京的字写的并不比蔡襄差。到了元代,赵孟頫因为以赵宋帝王之家后裔入侍元朝而被说成气节不保,连及他的书法也成了满幅通篇的“媚俗之态”。这就是颜真卿为何受人推崇,赵孟頫为何引起争议的原因。

对赵孟頫的争议,缘于其矛盾复杂、坎坷尴尬的一生。赵孟頫生活于南宋王朝大厦将倾的时代,其虽为贵胄,却生不逢时。元朝建立后,御史程钜夫奉召搜访遗逸于江南,在其多次劝说下,赵孟頫答应出山。元世祖见赵之后,惊羡其为“神仙中人”,并给予种种礼遇。然久居庙堂,赵孟頫发觉,忽必烈对他的“重用”,仅是出于抚民的政治需要,其言行亦多受蒙古大臣猜忌、排挤。遂称病辞官,闲居西湖,谈艺论道。然一旦出仕,则身不由己,虽欲归隐,但成宗、仁宗仍委以重任,以笼络士人。这使赵孟頫更感凄苦、困惑,唯藉诗书解脱,其晚年诗作“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即是其内心苦境的真实写照。

是时,他曾多次书写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以露其心迹,抒其心志。在历经世事变迁,留存至今已所剩不多的赵孟頫作品中,《归去来辞》倍受注目。因为,同一内容的书法作品,均出自一人之手、并保存有多种卷本,实属有趣,弥足珍贵。现今流传于世的《归去来辞》有三种: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元大德元年本、辽宁博物馆所藏的无纪年本和浙江湖州博物馆所藏的延祐五年本,均为行书卷本。此次辽博展出的归去来辞卷,以行书为主,间以草法,用笔珠圆玉润,宛转流美,神气充足。笔法娴熟,挥洒自如,起笔藏露锋交错,收笔锐钝有致,全篇一气呵成,书法遒劲姿媚,深得王氏书风之旨。

《秋声赋》《吴兴赋》大约是赵氏五十岁左右作品。前者章法疏朗,气韵贯通,刚柔并济。用笔以圆为主,挺健而多姿;墨色肥瘦本宜,秀润而爽利,整幅如一篇优美的散文诗,给人以恬静和幽雅的美感。后者分前后两部分,前面部分楷、行相间,端庄凝秀;行笔至后半部分行、草相济,灵动飘逸,给人意绪飞扬而渐入佳境之感。用笔婀娜中含刚劲,起笔藏锋,转折顿挫,圆转流美;结字停匀舒展,有意收敛夸张的锋芒。全卷结构谨严,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唯美气息,是优雅的文人风范与理性的技巧规范完美的结合。

综观赵氏书法,始终有遒媚、秀逸之特色。他在追取古人法度中,不论师法何家,都以“中和”态度取之、变之,钟繇之质朴沉稳,羲之之蕴藉潇洒,献之之流丽恣肆,李邕之崛傲欹侧,皆能融入其笔端,但华美而不乏骨力,流丽而不落甜俗,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这是赵氏深厚的功力、丰富的学养、超凡脱俗的气质所致。

两幅元画两公案

一幅名画引出一段奇缘,一幅名画藏着一桩惨案。这两幅画就是元朝的《富春山居图》和《太白山图卷》。

黄公望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他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地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大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 ”;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的倡议下,《富春山居图》2011年6月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至此,《富春山居图》已不仅仅是一幅名画,而是两岸统一的象征,更是同根同源的见证。

另一幅画就是王蒙的《太白山图卷》,画的是浙江太白山天童寺及其周围景物,着重描绘天童寺前二十里夹径松林。画面上苍松丹槲,枝繁叶茂,溪流拱桥,曲径通幽,寺宇宏伟,林阴夹径。草堂茅屋掩隐其间,骑者僧侣各行其道。树木不下数十种,青红间施,曲尽山林幽致。

如此一卷典雅动人的古画,竟然与500多年前一桩政治风暴相连!

胡惟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同乡和战友,担任总揽大权的左丞相多年。由于胡惟庸权势太大,滥杀政敌,引起朱元璋的猜忌,胡惟庸便密谋造反,事机泄漏,被抄家问斩。朱元璋下旨全面追查诛杀所有和他有任何关连的人士,各地搜捕时间长达十多年,被牵连杀戮者超过三万人,酿成明初洪武年间最大的政治惨案。老画家王蒙,只因当年曾看过胡惟庸家中的画,也被指是胡的同党,被捕下狱,这时他已是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受不了折磨,最后惨死狱中。

浙江天童寺藏有王蒙的《太白山图》卷,寺僧担心受到牵连,可又不舍得把此画烧毁,最后把此图卷最后部分的王蒙印章,小心地裁割下来,秘密收藏,使这卷画变成一幅无名画家的作品。直到风波完全平息后,才又小心把它补接回去,使它恢复原来面目。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6482/

守望千年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