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悠悠上塘千古流

2016-12-20 08:19 作者:小小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悠悠上塘千古流

梁孟伟

从喧嚣的都市一步跨进岑寂的塘河,从万丈红尘突然置身一个风情小镇,由于时空的突然转换,由于缺少中间的过度,觉得眼前景物有些近于虚幻。

幢幢古居倒映着粼粼碧波,家家门前挂晒着酱鸭鱼干,白色水划过潇洒的弧线,偶尔来船搅得波飞浪卷。悠悠上塘河,波光一闪闪,仿佛为我们翻动着一页页古老的史篇。

上塘河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因开凿于秦朝又称秦河。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时,又对它进行了疏浚和拓宽,直到元朝上塘河都是大运河进入杭城的唯一通道。元末张士诚杭州开凿新运河(塘栖至江涨桥段),上塘河才变身江南运河的一段支流。

但“往事越千年,魏武有遗篇”。上塘河的历史不会消失,只是积淀。随着风情小镇的建设,上塘河必将飘逸出文化的芬芳,焕发出历史的光彩。(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帝三十七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南巡会稽,自丹阳经临平到钱塘,走的就是这段水路。赫赫威仪巍巍龙舟璨璨画舫,汤汤清流密密人群阵阵唤呼,秦始皇尝过贡菜,品着香茗,一路迤逦来到钱塘江边。“水波恶,乃向西一百二十里,从狭处渡江,上会稽山(绍兴),祭大禹,望于南海(东海),立石刻颂秦德,令李斯作文并书。”上塘河见证了千古一帝的煌煌威仪,上塘河映照过宫女如花的笑靥。

上塘河也上演过国破家亡的离合悲欢。宋高宗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142年,闷热的天早让艄公汗湿衣衫,船头一位锦衣老妇手搭凉篷频频向前眺望,扑扑风尘难掩昔日的高贵,满脸皱纹写满岁月的沧桑,这个老妇便是15年前“靖康之难”中被金兵所掳的宋高宗生母韦太后。船到海宁后转入淛西运河,在“恭迎太后”、“太后安康”的一片欢呼声中,宋高宗跪接韦太后上岸,母子相见抱头痛哭肝肠寸断,百官黎民悲怆满怀泣涕泫然,此时的上塘河承载着太多的国仇家难。韦太后母子在岸边的妙华庵稍作停留,继续沿淛西运河最后进入临安。这条让韦太后宋高宗百感交集的淛西运河,明朝以后改称上塘河。

宋乾道六年即1169年的秋天,一位诗人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以起居、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这时秋风萧瑟落叶遍地,这时残阳如血大雁南飞。但诗人眼前的故国山河依旧壮丽,上塘河上舟楫相望两岸商埠鳞次栉比。他深知此行将有羁押不归的可能,但心中没有丝毫的恐惧。他上船后挥手作别岸上的亲朋,如箭的快船向北向北,最后消失在越来越浓的苍茫暮色。他就是南宋“四大中兴诗人”之一的范成大。

宋使北上,金使南下,马可·波罗来杭州,粼粼上塘河一遍遍按下了历史的快门。岳家军的水营,元军的驻地,也都驻扎在上塘河边。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也曾多次经上塘河进入杭城。

遥想上塘当年,大河通天,舟楫相连;船行上下,风正帆悬,历史的话剧在这里一幕幕上演。眼前的上塘河像位白头宫女,早已洗去了昔日的铅华,平静得有些落寞,如果不是有史料和遗迹的提醒,你无法把她同中国历史上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相连,现在我们只能从前人的诗文中去寻找当年的盛况。“烟桃花夹岸栽,低低浑欲傍船来”(宋范成大《临平道中》),“记取五更霜显白,桂芳桥买小鱼鲜”(元方回《过临平》),“三月临平山下宿,沙棠一舟帆数幅”(明释戒襄《长安坝上河道中》)。

桨声易逝,石桥仍在。上塘河的石桥像一位位沧桑老人,守望着历史守望着塘河守望到今天。单孔石桥隆兴桥的石阶长满了野草,东边的桥联至今仍清晰可辨,上联是“夕阳帆影频呼泊”、下联是“半钟声呗涉卯”。透过对联,我们仿佛看到西下的夕阳把林立的白帆涂成片片金黄,等候过闸的船户准备靠泊宿夜的招呼声此起彼伏。明月当空,忙碌了一天的艄公头枕着波浪早已发出了鼾声,这时岸上古寺送来了悠悠钟声……这是《枫桥夜泊》的意境,这是天人合一的梵音。

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上塘河的石桥变得如此厚重,碧波变得更加深沉。徘徊上塘河边,只见两岸花木扶疏、绿草茵茵、小径蜿蜒,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未来的上塘河从施家桥到天都城沿线将建成19座水上巴士码头和近80个河埠头及上塘溯源、打铁起锚、古松老桥、欢喜永宁等多处文化历史遗存景观。欣闻“上塘河风情小镇”准备重塑“上塘八景”——“十里桃花”、“古松老桥”、“双桥桃虹”、“坝忆今昔”、“半山依君”、“百里纤塘”、“赤岸神木”、“丁兰情结”,重现曾经失落的里水乡。

我们期待着,悠悠上塘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85659/

悠悠上塘千古流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