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沐雨古城

2015-12-29 09:31 作者:沉默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这是我第二次来丽江古城。中午刚过,蓦然下起了,雨点很大,雨势很急。为了不耽搁行程,我们都撑起了雨伞走出酒店,拐进长长的窄窄的古街,品尝这冒雨游览古镇的惬意。

古镇的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所以,长街短巷犬齿交错,或长或短、或宽或窄,七拐八折的,没有一定的规则可循,整体是一个西高东低的趋势。如果没有导游或地图的指引,走错路是在所难免的。街巷的路面都是用角砾岩(当地人称五花石)铺成,虽不甚光滑,却也干净,湿湿的而没有泥污粘鞋。街巷的两侧是相依相连、连绵不断的楼舍,大多是两层,也有三层的。这些楼舍的表面虽并不老旧,但式样倒也古色古香,不乏古朴、沧桑的印迹。这些楼舍的一层基本都是店铺或手工作坊,门面处无门窗之分,为全开放式。游客可以随意进出,或参观、或购物,即使走在街上,也可以一览店内商品。店内的主人都很热情,礼貌、文明,绝无那种站在店前高声叫卖的场景和喧哗。

雨还在时疏时密、时缓时急、淅淅沥沥、淋淋漓漓的下着,街的远处雨气空蒙而迷幻,眼前的楼舍经雨水的浸润底色却更加浓重而清晰,深青如黛,好像经重彩勾勒的水墨画一般。街巷中的游客不多,有的撑着雨伞,有的连雨具也不用,都默默的、悠闲的浏览着、漫步着。雨中的街巷里很静谧,没有嘈杂、没有喧嚣,既没有都市里那种汽车疾驶、笛鸣之烦躁,也没有深山乡野那种鸡鸣、犬吠之寂寥,只有雨丝跌落在屋瓦上、墙壁上、路的石板上的沙沙声、刷刷声,还有雨水沿着屋檐滴落砸在地面的哒哒声,这是古城特有的一种天籁之音。这里的雨,好像是古城的一种道具、一幕布景,不仅毫不影响游人游览的情绪,反而增添了许多别样的情趣。

我们一会儿走街,一会儿串巷,一会儿沿河边,一会儿过石桥,一会儿观古迹,一会儿赏民居,在潇潇而又缠绵的秋雨中悠闲的浏览着户户相连、门庭洞开的商铺、作坊;欣赏着特色独具、手工精巧的旅游工艺、纪念品;赞叹着纳西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建筑;流连着河水潺潺、垂柳依依的巷弄景致……

此刻的心情是那样的轻松、舒展,又是那样的沉重、复杂,行走在这样街巷间,虽然没有戴望舒笔下的丁香,也没有丁香一样的撑着油纸伞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古街巷中这种幽静、这种沉寂,伴着细细腻腻如同弹拨乐般的雨声,就像诗的声音在心灵中撞击,不由人不忆起那些曾经历的并已久远的沐雨的故事……

当我们走到黄山(路)下段的“老磨坊客栈”附近时,灰色的云越发的低沉了。雨势突然发起威来了,我们躲进路旁的大排档式的餐馆内,向窗外欣赏这突如其来的倾盆骤雨。雨丝白亮亮的像一根根细绳从半空中连到了地面,地面的石板路马上有了积水,并溅起了有半尺高的白色水雾。路边的河面已是白茫茫一片,周围楼舍的窗前、檐头更是珠帘低垂,就像挂起了一层白色的透明的窗纱一样。唐代大诗人王维有句诗,“山中一雨,树杪百重泉”,此时的景象何止“百重泉”,已是处处泉了,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壮观!(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天在喘息间,又施以温柔的轻拂。我们走出了餐馆,街上的游人也多了起来……忽然间听到从远处传来了悦耳的歌声,那是侃侃演唱的一首名为《嘀嗒》的歌曲,而多家店铺都在播放这同一首歌。“……嘀嗒嘀嗒,时针它不停在转动,嘀嗒嘀嗒,小雨她拍打着水花,嘀嗒嘀嗒,是不是还会牵挂他,嘀嗒嘀嗒,有几滴眼泪已落下……”曲调轻柔、舒缓、低沉,歌词伤感、哀怨、凄婉,如离人幽语,如诉如泣。此时此地,此景此情,那悠悠飘荡的音乐,在我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很柔软、很凄清、很动情的感觉。

我不禁联想,这就是古城的韵律吧。这里距现代都市并不遥远,但就像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遥远的从前,好像是另一个时代。这里的人性情如水,说话慢条斯理,做事有条不紊,走起路来(即使雨天)也不急不躁;穿着也与来此的游人迥异;居舍、店铺、街巷造型仿古,一家一户的作坊仍为手工操作;老妪老妇或挽着竹篮出街买菜或门前缝绣衣衫;坐在树下、门廊的老汉或在喝茶或在聊天……即使外来的游客,也入乡随俗,悠闲漫步在这古城的雨巷中……这种慢节奏的韵律可能就是人们所迷恋古城的情结所在吧,难怪有很多游客将丽江话为“适于发呆的地方”。

雨还在若有若无、若虚若实的飘洒着,空气中有一种潮潮的湿湿的感觉,这时天空的云隙间有时还可见到斑斑点点的蔚蓝。我们经过“关门口”来到了“四方街”广场。这个广场是丽江古城的中心,约4000平米,五花石铺地,围绕广场的周边的商铺鳞次栉比,十分繁华。街巷或宽或窄、或曲或直、或长或短,相互交叉着、交错着,像蛛网一样,从这个中心辐射开去。广场北侧有一面理石基座灰瓦覆顶的木质碑牌,上面有三种文字刻就的“四方街”字样。广场的西面是“科贡坊”,这是一个像钟鼓楼一样的三层门楼建筑,灰墙灰瓦,飞檐高翘,“鹤立鸡群”,虽不宏伟,也很秀丽。在这三层门楼的两翼是横贯南北的长廊式的两层建筑。楼前是一条河,河上有石桥连接广场。据传说,清代嘉庆年间,古城一杨姓家里一门出了三位举人,一时令世人传诵,当地官府为此在巷口建起一座二层门楼,并悬挂“科贡坊”匾额,还写上了三个举人的名字。光绪十八年,古城又有一位叫和庚吉的中了进士,后来者居上,于是乡亲们在已被烧毁的原址上重建了科贡坊,并升为了三层。

此时,雨已经消歇,广场上的游人逐渐多了起来,但天色已向晚,开始暗下来了。我们离开四方街,转进了“木府”,这是古城的著名景点。

据资料介绍: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由丽江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由白沙迁至狮子山下,开始营造房屋,称“大叶场”。南宋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蒙古军南征,木氏先祖麦良(阿宗阿良)迎降,归附忽必烈。忽必烈进入纳西族地区后,先后对麦良及当地部落首领授以“茶罕章管民官”、“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职。到元代末,阿宗阿良的后代阿甲阿得任丽江宣抚司副使、通安州(大研古城)知州。明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攻克大理,阿甲阿得首先归顺明朝,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木”姓,并封为世袭知府,阿甲阿得即更名为木得。洪武十六年(1383年)木得在狮子山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并将“大叶场”更名为“大叶厢”。清代至民国称大研里,后改为大研镇。木氏世袭土官知府的统治势力随朝代更迭,直到清雍正元年“改土归流”政策实施为止,共传22世470年。所以,木氏家族一直是丽江地区的封建领主、土地森林河泽的所有者、政治上的统治者。木府也就一直是丽江地区政治文化的中心,就是当年丽江的宫殿、是丽江的紫禁城。因此有“北有故宫,南有木府”之称谓。据资料记载,原留于世的明、清木府古建筑,建筑之宏伟、宫殿之辉煌、雕刻之精致、构件之玲珑、绘画之璀璨,那可谓美轮美奂,无与伦比。尽管它只是一座土司的宅院,它的奢华与恢弘不亚于任何一座王公贵胄的官邸。《丽江府志》记载,原建筑包括牌坊、仪门、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等大殿及住宅庭院等,占地极大。但因岁月流逝,战乱频繁,多已毁坏,几次重建也仅为原建筑的四分之一。木府的建筑艺术风格,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而其坐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体现了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之六中就惊叹木府建筑“宫室之丽,拟于王者”。1996年初的大地震,现存的木府也遭到重创。地震后,世界银行慧眼独具,贷巨款相助重建木府,丽江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本着“恢复重建”、“修旧如旧”的原则,历经三年时间,木府如凤凰涅槃终于再现于世了。

木府门前是一条较宽敞的石板路,路的东面是一座面西的白色照壁,上面不知哪位书法家题写的“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即徐霞客对木府的赞语。路的西面是一座汉白玉的牌坊,上面刻有明神宗朱翊鈞钦赐的“忠义”二字。牌坊结构宏伟、雕刻精湛,远近闻名,民间有“大理三塔寺,丽江石牌坊”的说法。牌坊后面就是仪门,仪门很清秀、端庄,飞檐下悬挂着“木府”的牌匾,门柱上书写着“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的楹联,这是丽江第六任土知府木泰所提。在木府还有“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益笃忠贞”等大明历朝皇帝亲书的题匾。从御赐“忠义”等题匾到自家亲书的对联,充分显示了一个身处边陲之地的家族与皇家汩汩相通的关系。

我这是第二次来木府游览,所以并没有刻意欣赏那些雕栏玉砌的厅堂殿宇,而是从中轴线左侧的长廊向府院深处走去。这是一个缓步向上的坡道,两侧廊柱鲜红艳丽,长廊与厅、殿之间有水池、有花树等景观、景物,亭台轩阁、曲栏通幽、碧水无澜,绿树倒映,虽无奇花异木,却也让人流连。当我站在木府后山的高处,俯瞰整个木府的建筑规模和建筑格局,以及建筑造型、工艺的精湛,深为感叹,这就是一座皇家的行宫、别院,不要说是在这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就是在内地某大城市也绝无仅有,称其为“南方的紫禁城”绝不为过。

天空的细雨又若有若无的飘洒下来,清凉的秋雨让我的思绪活跃了起来,让我浮想联翩。遥想当年,木氏家族从宋末元初建“大叶场”、明洪武十六年兴建木府府衙到清雍正元年实施“改土归流”为止的几百年的历史,就是丽江木氏家族的发家史、荣衰史,不论是在奴隶制时期,还是封建地主制时期,木氏家族就是这一地区的统治者、“土皇上”。据明代徐霞客《滇游日记》、清人余庆远《维西见闻纪》、毛奇龄《云南蛮司志》和《乾隆丽江府志略》等资料显示,在这段漫长岁月里,木氏家族有推动丽江地区市井繁荣的功绩,也有残酷压榨农民(农奴)的史实。即是这座堂皇的府衙、这座土皇宫的兴建,不论是财力、物力、人力的花费上都是巨大的。它与万里长城的修建,虽说都是世界文化遗产,但不论是出发点,还是历史作用,都不能同日而语。今天,四面八方的游人来这里参观游览,都情不自禁的为其工程的浩大、格局的辉煌、工艺的精湛而赞叹、惊讶,但这座恢弘的建筑到底是功还是过呢?谁来评说呢?

天已经黑下来了,雨也逐渐的大了起来,我们在曲折的幽巷中向“涵三阁大酒店”走去。我索性不撑雨伞,让这漓漓的秋雨好好地平息一下我这纷乱的、杞人忧天思绪。

街巷两旁店铺垂挂的串串红灯都亮了起来,染红了连绵的店铺,染红了被雨水浸湿了的石板路,染红了丽江城的雨夜……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7297/

沐雨古城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