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川西记游(八)

2019-01-14 12:02 作者:沉默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川西记游(八)

走近佛国——色达

原本我对色达一无所知,一个生疏的名字,一个生疏的地方。几年前,从网络上看到有些驴友写的游记、拍的照片,尤其是那红彤彤一片的小房子,让我惊讶,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去次色达的想法也由此而生。但山高路险,加之相距遥遥,总难成行。今年随团参加“金秋川西北游”,终于了此夙愿。

色达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四川省的西北部、甘孜州的东北部,地处巴颜克拉山南麓的山褶皱带,海拔4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度,是高寒地区一个相对较贫困的地方。色达是藏语“金马”的意思,传说因在这里曾发现过“马头”形黄金而得名。色达县除了有广袤的高原牧场(草原)外,围绕高原周围的还有众多的河流,在这些河水流域有高山峡谷、原始森林、瀑布溪流、野生动物等,在这里游览,也会让人流连忘返。但大多数的人们不辞辛苦、千里跋涉来色达,多半是为了那片“红房子”,那座佛学院。

佛学院全称为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座落在距色达县城20余公里的喇荣乡的一条山沟内,海拔在3600米以上。佛学院1980年由法王晋美彭措创建,1987年班禅大师致函色达县政府后,正式批准在这里成立佛学院,并赐予了“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校名,1993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了“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汉文门牌匾额。1993年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被美国《世界报》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佛学院也有不少汉地显宗学生,故也设有汉经院。

11月1日。晨曦中,我们就匆匆的离开了还是满天星斗的甲居藏寨,融入了奔赴色达的漫漫旅途中。路途遥远而险峻,一会儿与峰云雾擦肩,一会儿和溪流彩林为伍,虽不堪颠簸之苦,但沿途的斑斓秋色和随处可见的藏地风情,还是让大家喜不自胜。喜悦的心情好似缩短了漫长的旅途,下午近3点钟时,我们终于到达了色达佛学院的山脚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午后的色达,阳光绚丽、惠风和畅、天朗气清。我沿着两排白塔簇拥着的道路上行,穿过由赵朴初题写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牌楼后,乘坐汽车在山坳中盘旋而上,4点多来到了山上的终点车站。一下车,给我第一个感觉就是震撼,满山满谷,无遮无掩,满眼是红彤彤的色彩,远远望去也分辨不清那些挨肩搭背的个体小红房子的真实模样,已经汇聚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如果以前看图片中的色达,让你惊奇,今天身临其境,你就会无语了,已经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这种壮观景象和震撼的心绪了。因分散乘坐汽车上山,所以,游伴都各自“逃之夭夭”了,我已无伴为伴,只能一个人在这“茫茫的红海”中随心漂荡。沿着沟底并不宽敞但还平整的水泥路,一边观看路边的红房子,一边试探着前行,不知要去哪里,也不知路通到哪里,真应了屈原那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意中走到了佛学院的教学楼下,几座比肩的金殿高耸,红墙金顶,威严壮观;紧挨着教学楼是一条上山的阶梯。今天好像是“法会”的日子,教学楼外聚集着众多的穿着绛红色僧袍的喇嘛、觉姆(这里称男僧人为喇嘛,女僧人为觉姆),初着眼还很难分辨男女。据说,今日这里上天洒落“舍利”,很多人(有僧人也有游人)蹲伏在阶梯上精心的找寻,有的还煞有介事的惊叫说“找到了”,不知是真是假。我顺着阶梯向上攀登,上行一段后就体会到了海拔高度的威力了,“胸内如揣兔,双腿似灌铅”,走几步就要停下大口喘气,费了挺大的气力,才走到山顶的“坛城”。

“坛城”是佛学院内与教学楼齐名的一处著名建筑,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坛城又叫曼荼罗(梵文音译),是藏传佛教(密宗)的祭祀道场。坛城分为三层,一层的转经廊内还放置了一圈转经筒,一般的信众都是在一层顺时针围坛转圈、祈福。此时斜阳正照在坛城塔身,金光灿灿,背空蔚蓝,坛城凸立碧空,俨然一座凌霄宝殿一样。很多信众、游客在转经廊疾步的走着……殿宇周边的空地上还有几个身穿藏袍的人,正在匍匐磕着长头……一切都是那样的平和、平常、自然。

我沿着平坦的柏油路慢慢的走到了沟西面山坡上的观景台,在这里可以俯瞰佛学院教学楼、坛城和漫山满谷的红房子。这时西山的巨大阴影已经遮住了半个沟体,被挡住光线的红房子略显昏暗,而斜阳照着的另半个沟体里仍然光亮如初,碧蓝的苍穹下,密密麻麻的红色木屋,如众星拱月般簇拥着位于沟内中心的金碧辉煌的教学楼;而山上的坛城也是金光耀眼,一片璀璨。山上山下遥相呼应,宏大的气势,壮观的画面,传递给我的应该不仅仅是震撼了,这是在任何地方都根本无法见到的奇迹、奇观……

天色见晚,我从坛城前另一条下山的阶梯下山,在几处“缓步台”处,对阶梯边的小房子简单的看了几眼,几平米的空间,木板搭建,四面透风漏,屋内也只有极简单的生活用具,说是简单,不如说就是简陋。但生活在这里的僧众都没有半点愁容怨语……我走到山下时,好像正逢经堂散课,满街巷的僧众、满街巷的绛红色的僧袍,有的提着包,有的手里摇着法轮,三一群五一伙的走着、说着;小卖铺前正聚集着一群购买食品的僧人。他们对于身边路过的游人一脸淡然,不屑一顾。因为这是他们的世界,这是他们的“家园”——佛国,他们习惯了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精神”生活中……

幕降临了,几座殿宇亮起了灯光,光照里升腾着缕缕白色的烟雾,塔影绰绰,香烟袅袅,僧侣踏影穿行,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图啊……

暮色中。在回酒店的途中,我的思绪很乱,对今天所经历的一切不知所以。现今,生活在繁华都市里的人们,还在为更富裕的物质生活奋斗着、拼搏着、想着,而生活在这里的僧众,置身在高寒中,住极简陋的木屋,吃极简单的饮食,不与外面花花世界相攀比,不被外面的物欲横流所干扰、诱惑,不再焦虑,不再恐惧死亡,驻守简朴,一心朝圣,一心向善,专心修为,享受着“自认为的”精神生活的快乐。据说,佛学院创办初期只是三十几个人的学经点,如今小红房子(僧舍)漫山遍野、层层叠叠;教学楼、坛城金碧辉煌、雄伟壮观;还有往来于街巷、心绪坦然的喇嘛、觉姆……这是一个世外的世界,心灵的佛国。我是教外的凡夫俗子,对宗教的内涵、真谛一窍不通,但今天的所见、所闻,似可以理解,又不能理解。视其表面,我只能认为这是宗教的魅力,是信仰的神力……

第二天上午,观看天葬部分情节。天葬场设在一个南向的山坡上,场地挺大,四面用围栏围着,内有天葬台、一些抽象化的雕塑及建筑……天葬的细节都在场内进行。游众只能远远地观看(规定不许拍照)……天上有很多鹫鹰在盘旋、鸣叫……

天葬是藏族的一种风俗,当然与其宗教有关,与其他民族的火葬、水葬、土葬等应该是一样的,无可厚非。好奇可以理解,但猎奇是不应该的。我坐在车里没有去围观,但我想起了一件事:曾经在1987年《人民文学》一、二期合刊中,刊登了马建写的一篇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其中一节“女人蓝”就是描写天葬的,其他章节也是描写藏区民俗的。这篇小说既是文学性的小说也有纪实成分,所以发表后引起中央民院藏族学生、西藏读者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一直波及到西藏,震动挺大。这种情况下,作者被迫出走香港,《人民文学》当时的主编刘心武被免职,当期杂志紧急撤刊召回……二十年的时间,现在的天葬现场不仅可以观看了,有的还将一些图片贴到了网上也不以为奇了……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社会进步了,思想也逐渐解放,看得多了,也会见怪不怪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ztnpkqf.html

川西记游(八)的评论 (共 2 条)

  • 雪儿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