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扶贫工作要有“国无弃人”的情怀

2015-04-28 16:24 作者:梦回西凉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扶贫工作要有“国无弃人”的情怀

王志伟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从河北阜平到甘肃定西,从湖南湘西到山东临沂,从新疆喀什到云南昭通,扶贫开发工作和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是他心中始终的“牵挂”,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感受到这项任务的紧迫和艰巨。

我国古代大思家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有句话:“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自古及今,人们只从字面去狭义的理解,无意中给这句话贴上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标签,这无疑是对老子深奥的哲学思想的一种极大浪费。从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种治国理念阐释,他倡导的“国无弃人”,又何尝不是在描绘一种理想的甚至是终极的治国目标:当政者不能抛弃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人,社会各阶层的每个人都应得到照顾救助。

在老子生活秋时代,一个国家常常发生的灾难是人民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来抵御各种天灾人祸。所以一个国君如果能够做到“国无弃人”,那就是执政的巨大成功。中国自古以来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边远地区的人民容易被忽略,容易被沦为抛弃者。就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老子提出了理想的治理者应该如同“圣人”,善于保护人民,救民众于水火,使得天下“无弃人”,同时,圣人能够保护人民的财产,使得天下“无弃物”。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现阶段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对于广大的农民、城市低收入家庭和老弱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而言,目前还面临着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他们的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等都迫切需要政府能够提供良好的基本保障。而这些社会最基层的问题,又容易被淹没、遗忘、漠视。现实中,我们就注意到有些领导干部对基层群众尚无足够的怜悯心,对基层群众的困苦和诉求熟视无睹,而是热衷于围着“先进”转,不愿或很少到困难比较大、问题比较多的地方去。换言之,不具有悲悯情怀的领导者,就不可能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权利和存在的价值,就不会甚至不屑关注弱小生命的存在,必然漠视弱势群体的疾苦、艰辛和期盼,更不要奢望他们能够俯下身来切切实实的解决民生问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作为管理一方的领导干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城乡差距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多种因素,从“国无弃人”的角度出发,要兼顾到各个地域的人,各个阶层的人,各个行业的人,各个年龄段的人,各种家庭状况的人。我们要建设的是“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没有包含弱势群体的小康就不是真正的小康,一个弱势群体得不到保障、受到歧视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领导干部要像习总书记一样,一定要多到农村地区去,多到贫困地区去。去农村最好进村庄,去城市最好到陋巷,去企业最好下车间、班组。在那里才能号准民脉,了解民瘼,才能对基层百姓的生存状态、疾苦和心声零距离地体验感受。对于生活有困难的弱势群体,不仅仅给予他们物质帮助,还要给他们创造自力更生的条件和环境,给他们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要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社会没有忘记他们,更没有抛弃他们。

“国无弃人”的悲悯情怀是人世间最温暖的薪火,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优良传统,更应当是当今领导干部必备的思想品格与责任意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51455/

扶贫工作要有“国无弃人”的情怀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