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对“解”字的一点看法

2014-09-05 20:22 作者:王培柳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

中国古文化之深厚,至今还无一个学者能究透。我等鼠辈还是极其敬慕那些为研究中华文明而沤心沥血者,即便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付出哪怕是一点点的努力,都是我的师长。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曾有学者既严肃,又带点戏谑的口吻对待只有一字之解的人为“一字师”。其实我想说的是不带一点调侃的,因为我是极其尊崇我们的文化,视我们的这种文化为“天外之泉”,是我这一生饮之不尽的甘霖。然而,就在我饮甘霖的时候,我嗅到了一点异味,也使得我不得不说出来。当然我说出来的这点异味,也仅凭我的感觉,当众朋友看了之后,也可一笑了之,犹如一张面巾纸擦拭之后投进废纸篓一样。

回到开篇的那首诗吧,说实在,我真的挺佩服白老先生的观察能力。这首诗在我没入学时,我就会背了,为什么?因为这首诗前前后描写不就是我小时候干的事么!我小时一到天,那就真是泡在水里,因此我的水性至少到目前还是超一流的(真没有吹牛的成份)。而在水里干过偷菱角的事还真不是一回两回呢,只不过我驾的不是船,而是很大的木桶,乡下人石磨磨玉米小麦粉时放在石磨下的矮边子木桶,记忆里我和我哥哥就一直当小船使,尤其是采河塘里的菱角时,坐在上面旋转灵活方便四面采摘。由于木桶又圆又大,使得我采莲时必须用竹杆撑才能向前游动。

有一回秋高气爽的中秋,放了假的我们五个无所事事的小家伙,带两只木桶去邻村的一爿河塘里偷采菱角。那塘里四周长着很高很密的芦苇,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几人白白享用一顿美味呢。然而就在我们忘乎所以贪采更多的菱角时,有人向河塘主人告发了。我提前听到岸上望风的信号,很努力地游动起来钻进了芦苇荡。而另一只桶上的小伙伴却因行动迟缓给发现了,被主人连人带桶用甩钩(一种捞水面浮萍草的抓钩)拖到了岸边。我原以为能躲过一劫呢,没想到浮萍分开的水迹告发了我。惩罚自然是少不了的——被母亲打了一顿。

但是,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件早已抡为笑谈的故事,而是说这首中的“解”。我自小所受的教育都是“小娃不知道如何藏匿自己”来解释“不解藏踪迹”这句。说实在,我对这样的解释是一直有疑问的。上个月,小儿在上海度假,我强迫他背诵唐诗,恰恰又看到了这首诗下面仍是这样的解释。于是我和即将上高一的小儿子聊起来,我说:“首先这诗,一定是菱角的主人没到河边,所以小娃才会想到躲,其次,想到躲的池塘必定有芦苇或高出水面的荷叶,否则就不存在浮萍一道开暴露踪迹一说,而如果说小娃在主人没到就不知道躲藏,那怎会出现浮萍一道开呢,这样的解释也太瞧不起既能撑小艇,又能偷采莲的小娃们的智商了,居然连躲藏都不知道的人能符合诗中聪明可的小娃吗?”起始小儿不信我,说专家肯定研究透了文字在这句话里的意思,可是当我把我曾经的故事讲给他听后,小儿说:“老,看来这些专家是纸上谈兵,我信你的。”我听后,大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其实,儿子听我的对他的学业也无甚影响,不听我的,对他的学分一定不会增加多少。我只是想说这个“解”字应该用“懈”来解释,而这样一来语意就完全变化了,变成“努力地想着法子藏匿自己的踪迹”。“解”这个字,在古时是同“懈”的,作“松弛,懈怠”意。因此,我是以亲身经历来理解这个“解”应该有理的。

当然,这看法大家也可不理,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或是想法罢了,无甚,相信读了这短文的朋友即便认为我错了亦无伤大雅。

王培柳2014年9月5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83311/

谈对“解”字的一点看法的评论 (共 6 条)

  • 心静如水
  • 无不为之
  • 荷塘月色
  • 晓晓
  • 流云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其实,儿子听我的对他的学业也无甚影响,不听我的,对他的学分一定不会增加多少......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