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故园涛声笔底来

2014-04-17 16:21 作者:祁连雪峰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故园涛声笔底来

吴 刚

有道是千里文缘一线牵。我与振武同志忘年相交近十年,就是缘于文字。当时,我任甘肃省杂文学会会长,并主编《甘肃经济日报•杂文月刊》,振武任民乐县文联主席,并主编《祁连风》杂志。由于共同的职业,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先是振武慕名给我寄文稿审阅,然后经我推荐振武加入了省杂文学会,紧接着就是二人相互约稿分别在各自主编的报刊杂志上刊发,以求共勉。文友之间的交往,虽然就这么简单,但彼此都是信得着、靠得住的。

振武的家乡民乐,虽然是甘肃的边缘贫困县,但其悠久的历史可上溯到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11年大汉在张掖设郡、在民乐境内建立氐池县后,民乐的建县史已跨越了2100多年。县境内的扁都口峡,既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南道,又是重要的军事关隘。霍去病征战河西,隋炀帝西巡,王震将军挥师西进解放张掖、新疆等地,都取道扁都口。东、西灰山遗址、汉明烽燧、古城汉墓、寺院佛塔,都见证了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翻身当家作主的民乐人民艰苦奋斗,大干快上,励志图强,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白居易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肩负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身为县文联的掌门人,为民乐的历史和辉煌而歌,是其神圣的职责。无论是翻看他主编的《祁连风》杂志,还是阅读他所写的文章诗歌,可以说都流露出这种神情圣迹。发源于祁连山北坡的洪水河,是流淌在民乐县境内的一条母亲河,也是浓缩民乐悠久历史和反映人民生活巨大变化的一条文化河。振武最近送我阅读的散文集《洪水河的涛声》,就是以讴歌民乐为主题,深入挖掘民乐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展示民乐优美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景观和民乐人民勤劳淳朴的良好形象,生动反映民乐人民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精神风貌的佳作秀篇。可以肯定地说,入编散文集的篇目都是作者在洪水河涛声的刺激下,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和语言的结晶体,它是一部充分展示民乐、宣传民乐的好教材。

《洪水河的涛声》包括民乐览胜、行者无疆、情感底片、说长道短四辑,洋洋洒洒20万字。部分作品见诸《甘肃日报》、《飞天》、《丝绸之路》、《华散文》、《中国散文家》、《散文选刊》、《中国铁路文艺》、《乡镇论坛》等报刊杂志,并多次在省内外获奖。简而言之,我感到这部散文集有四个特点:一是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既有对民乐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提炼,又有对家乡风土人情的集中展示;既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真诚赞美,又有对故园乡梓挚亲朋之亲情友情的绵绵思念;既有对流失光阴远去风物的无尽追忆,又有对社会色相的激情褒扬与无情抨击。无论是写景状物、叙事抒情,还是说理议论,作者均以宁静的语调、平实的文字和张弛有度的节奏环环相扣娓娓道来。二是真情实感自然流淌,毫无矫揉造作之嫌。诸如《难以忘却的心灵烙印》、《百日祭母心潮湿》、《树殇》、《西风芨芨草》等篇章,其鲜明的思想感情既如涓涓山泉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又如缕缕清风从读者心头缓缓掠过,达到了淅沥小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溢在字里行间。作者生长在乡间,从事过育人教学、新闻采编、文学艺术等工作,加之他喜好饱揽山川,寻幽探胜,从而造就了他人生见识广博、生活阅历丰富、文字功底扎实的文学创作条件。因此,所写篇章虽然多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因其站在生活和时代的高度,巧妙地运用较娴熟的写作技巧,彰显了形散神聚、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鲜明时代特色。四是语言纯真朴实,文笔简洁流畅,整部作品耐看耐读。一些篇章恰似采自山野的美味佳肴,逐一品尝过后,给人过目难忘、口齿留香的感触;又如产生于乡间的别致小调,仔细聆听过后,给人留下声情悠远的鲜活记忆。如《树殇》中写道:“一棵百年的大树,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著作,那一圈圈密密匝匝的年轮,记录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象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一棵百年大树,恰似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那一道道深深浅浅的皱纹,刻满了人世间的百年沧桑和悲欢离合。”又如《追寻父亲的足迹》的开头:“父亲已步入了耄耋之年。由于平生承载了过多的劳累重负和风霜雨,使他本来修长挺直的身躯弯曲成了一张饱经沧桑的弓,甚至腰板和双腿之间近乎成了直角,以至于步履蹒跚到了每前行一步就不得不拄着拐杖。加之陈年的肺结核和冠心病魔,折磨得父亲几乎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尽管如此,一息尚存的父亲口中念念不忘的依旧是他平生爬不完的祁连山脉和趟不尽的山间河谷。”从中可窥视出作者自由驾驭文字、精雕细琢细节的良苦用心,以及一丝不苟严谨缜密的治学精神。(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客观地说,《洪水河的涛声》也非篇篇上乘,字字玑珠,或在一些文章的谋篇布局上失之于平铺直叙,欠缺起伏与创新;或在一些文章意境的创设上留有粗糙痕迹,少了见微知著的挖掘等等。凡此种种,有待于作者在实践中进一步修饰完善,继续努力创新提升。

振武同志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人生的道路还较漫长。况且,“知天命”乃人生成熟的又一标志。现今他正在朝着人生至善至美的峰巅艰辛地攀登着,相信在未来的时光里定会创作出更多令人更加满意的优秀文学作品来。

作者本名吴保刚,为甘肃省广电局副厅级离休干部,曾任甘肃省杂文学会会长,现任名誉会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41653/

故园涛声笔底来的评论 (共 1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