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支难忘的歌

2013-05-18 16:43 作者:秋甫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

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囊

跨上那层层的山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勘探队员之歌》现在是很少听到了,但无论在何时何地,我都不会忘记那起伏跳跃而又朝气蓬勃的旋律。这旋律能使我脑中浮现绵延的山岭,广袤的戈壁滩,茂密的大森林;这旋律会使我想起共和国的天;这旋律回使我心中激起久久不散的涟漪……

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1964年国庆十五周年时,我正在徐州市第一中学读初三。当时有三件特别辉煌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令我们这些稚气未脫的中学生兴高采烈。一是上海造出了万吨水压机,二是大庆油田建成投产,三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中国人民有志气!”“中国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社会主义好!”这些语句似乎是从我们这些经历了“全民大炼钢铁”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少年的心底蹦出。心里那个民族自豪感,就别提有多旺了。那个时候,新中国的每一项建设成就,都会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各行各业,工农商学兵都会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干劲投入到本职工作和学习中去。我们彭城一中的学生自然也不例外。课余,“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我们高举革命的火把,一代一代往下传”等激昂的歌声在古黄河畔的校园里此起彼伏!

1964年底的一天下午一上课,班主任杨振福老师交给我一张入场券,叫我去参加市学联在大同街人民舞台举行的迎新晚会。晚会上演出的是话剧《年青一代》。剧中的主人公肖继业,不恋上海舒适的生活,不顾女友的阻拦,一心奔赴祖国的大西北,去从事艰苦的地质勘探工作。肖继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形象,深深地感染了我。做一个象肖继业那样的地质勘探队员的念头就此萌生了。剧中人物肖继业和他的同伴所唱的歌——《勘探队员之歌》,我三哼二哼就哼会了。我恨不得立即加入到地质勘探队的行列,到柴达木去,到大兴安岭去,到西双版纳去,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为祖国建设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临近初中毕业了,那时的徐州市第一中学就是江苏省重点中学,不仅徐州市内、而且苏北丰、沛、邳等周围几个县的家长都希望子女能进入徐州一中读书。而我,那时却决意要离开她了。1965年,好几所地质院校都在徐州招收中专生。我第一志愿报的是长春地质学院中专部。七月初中考后,我天天盼,日日等。哪想收到的是淮南煤矿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更令人沮丧的不是地质专业,而是地下煤层开采专业。大伏天我在家睡了三天,“种葫芦,偏偏结了个大南瓜”,心中真不是滋味。

人总是生活在现实中,况且那时同学少年崇尚的是:站出来接受祖国的挑选,祖国的需要就是自己的第一志愿。我很快冲脱了个人报考目标与自己理想破灭的困扰,与几个同学一道登上了南下的火车,到淮河岸边读地下煤层开采专业去了。

四年半煤校毕业后,我带着几本书和一块罗盘,即地质勘探队员在野外常用来辨别方向的罗盘,来到江南天坪山煤矿工作。转眼已经40多年过去了,但我对地质勘探队员的敬意一直未衰。没有地质勘探队员常年累月风餐露宿,哪有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也更没有新中国60年的辉煌。

与新中国同龄的我,如今已是鬓角斑白,但《勘探队员之歌》的旋律仍常常在我心头飘荡。□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231313/

一支难忘的歌的评论 (共 4 条)

  • 浅笔抒写
  • 今生依梦
  • 王鹏
  • 学海作舟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