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故乡的山

2016-06-04 16:21 作者:胖哥匡叶华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的故乡位于罗霄山脉向东延伸的尾端,吉泰盆地的东南部,就靠近当年红军叫“东井冈”那个的地方。虽然现在那里依然的山高林密、经济还相对落后,但毕竟是老家,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不管我离开它多少年,我都永远也忘不了它。在它诸多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和记忆的地方,最让我魂牵绕还是故乡的山。

故乡最有名的山叫紫瑶山。第一主峰海拔九百多米,就在我们村子东南方向十华里处耸立着。它山峰高峻,岩石黝黑发亮,形状奇特,有双狮石、罗汉石、鸡冠石、围棋石、仙掌石等,令人称绝。它林木茂密,每逢酷暑盛,若邀几个知己,上山幽居几日,既可领略它的自然风光,又可抖落尘劳、怡性养神,其趣自然妙不可言。它既是神山,也是我们的文风山。不但我们那里所有人家的主屋都朝向它的,而且村民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朝着它烧香祭拜,祈祷庇佑。这一切都源于紫瑶山第一主峰上的那座道观。每当大晴天的时候,我们站在自家院门口就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它。相传是西晋永嘉年间,华阳王子瑶弃官隐居,在此筑坛设樵启簿,致力于读经修道炼丹,四十如一日,因他修道甚虔诚,感动了白鹤,鹤群飞集于此。朝廷惊闻此事,赐其庐曰"白鹤观"。随着王子瑶驾鹤成仙、仙山名扬,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官吏道士隐居于紫瑶山,或修道炼丹,或著书立说,或设立书院讲学传道,便浓厚了这方土地的人文气息。民风淳朴、尊师重教、崇文尚耕、人才辈出。县志上记载着:唐宋以来这里考中状元进士有30多位,被誉为"理学之乡"。恢复高考后,这里又先后涌出60余名博士。在这座文山的庇佑下,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就连我这样脑瓜天生愚笨、遇事都不知转弯的顽皮小孩,也居然被父母用赶牛犁地的竹鞭赶进了那个设在村东头大祠堂里的学堂,每天老老实实背个花布书包,开始了向书山挺近、过高考独木桥的人生旅程。

紫瑶山的一支余脉向南旖旎而下,延绵至我们村子正南面三五里的样子,形成了海拔仅百来米高的几座连绵小山,我们统称呼它叫“碧山”。碧山是我们的柴山,是我们小时候进行打柴割茅类劳动教育的主战场。只要放了假干完地里的农活,我们这群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学生娃,天一晴就是上山,男生打柴、女生割茅。记得那时的我,每天早晨就带着菜刀和竹篙出门,在山上专捡一些好烧的灌木条、杂树枝、荆藤条砍下来,去掉小枝叶,用新鲜的藤条捆成两大捆后,用竹篙挑回家放在场院里。一天三趟,早晨砍一担回家,吃完早饭再去砍一担回来还很早,就在家里把这些荆柴被剁成一尺长左右,再整整齐齐地码成柴垛。中午休息一下,下午四点左右再去砍一担回来。就这样,在暑假结束之前,我们娃要么能把自家里的柴火茅棚堆得满满的,要么家中大人早已将这些柴卖给了乡里的砖瓦厂、已换到了一些开学的钱。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也许是当年我们呆在家人口多、每家都有六七个孩子,也许是我们这群人太听话、劳动能力强,因此对碧山这座山当年的破坏就大了。记得几岁的时候,大人总是晚上不让我们出去玩,怕山上的狼晚上跑到村里来。等到我十来岁时,在山脚下可以任挑任选好烧好砍的柴条砍;等到上高中时,在山口只能砍些不像样的杂柴,砍好柴就要进到山里面去砍;到了我大学毕业了回家一看,山上基本光掉了,连柴兜都被挖掉了,到处是光秃秃的一片,一下,浑黄的山水汹涌而下。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我们这群人长大,通过考大学、当兵和外出打工等途径陆陆续续地离开,加上近些年封山育林和农村电气设备的普及,如今的碧山又是一片绿意葱葱。去年至节,我去进山扫墓,原来的我们砍柴常走的山路都被茂盛的柴草封住了,需用柴刀剁开来走。

故乡还有一座叫“周高山”的山。当时,它和我们村子就隔一条马路和两三丘田。因它孤零零地凸出在一片田野上而得名。另外,站在碧山山顶上看,这座山就象一只巨大的乌龟在这大片冲积河谷里朝着紫瑶山爬去,那伸出来的嘴和四肢、龟壳和尾巴都看起来惟妙惟肖,因此其得书名为“龟山”。正是因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们也对其的影响也不小。原来在山顶上有座大庙,香火挺盛的。到了“文革”时期,村里“除四旧”,村里就将其拆了,用其材料建成了我们的村小,让我们彻底地告别了东头大祠堂里的学堂。虽然庙是拆了,但仍有村民惦记着这块宝地。最初是,一些家中不顺的村民跑到庙的旧址上去祭拜,祈求平顺。过了一些年,包产到户了,大家就都到这山四周的斜坡上开荒,种南瓜红薯豆子花生之类的东西。记得有次开荒时我们挖到一堆凌乱的白骨,而没有发现任何墓碑和墓道的痕迹。我爷爷就说,这叫“抢葬”,就是其他地方的人看到这块地风水好,就用衣服将自家先人的骨骼包好(我们俗称“捡筋”), 趁晚偷偷埋在这里。 接下来的几年里,就是像我爷爷那辈的人开始在这山上做 “生祀”, 在自己活着的时候给寻找好自己百年之后归宿地。爷爷的“生祀”就选得是龟嘴头,“生祀”正门正对着紫瑶山的第二主峰。近些年,随着村里外出打工的人们荷包的充实和国家对耕地的严格管控,如今的龟山因其属于山地又靠近马路,而变成了我村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一栋栋青砖红瓦的楼房拔地而起,俨然成为了一个崭新的村庄。

另外,故乡还有一个叫“娘娘葬”的小山也是有些故事。它处于在岩石山与红土丘陵山接壤地方。它南面背靠碧山,北面坡则很斜长,在它的山顶上有一个特别隆起的看起来有点像人工堆积的大土堆。有老人们说叫这名是因为有一位皇家娘娘下葬了于此,至于哪朝哪代的也说不清。但我觉得这说法的可能性不大。我问过我爷爷,我爷爷也是说是以前的事他也不清楚,只是听过以前的老人们是这样传,但只知道红军打仗和进山躲小日本时是用过它当瞭望哨的。我爷爷说红军打仗用过我相信,一是我们村处于平地和山区的接壤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1927-1928年时是红军和白军在此拉锯式交替控制的地区。二是他是经历了那时代的人、目睹过,三是我们曾在那地方捡过生锈的弹壳。但说躲小日本之事我听时就表示将信将疑,因为我查阅了历史,特意去考证了爷爷的话。历史记载1945年1月小日本只进攻到我们临县遂川的雲田机场后,就成为强弩之末直到投降也未进入我县境内,但又考虑遂川的雲田离我村直线距离较短,仅几十公里,村民听到消息后未雨绸缪,躲进山林中也不是不可能。如今烽烟散去、斗转星移,这座山留在我的记忆里的就是:小时候生产队每家轮着放牧全村牛的时候,我就喜欢站在这土堆上守看,这地方高视野开阔、山脚下绿草油油,牛一乱跑,我就可以张开双臂,右手持一根长长的黄竹条,像开飞机一样,来一个痛快的俯冲,从山顶沿着北面斜坡直奔山底那头乱跑的黄牛,赶其回到牛群里。

当然,故乡还有一些山,叫的名字也很普通,诸如“独山”“曾家排”“上屋坑”“高屋岭”“铜锣山”等,原来就是一些低矮的小山丘,山上长草,山下是农田。我们农闲时去这些地方,除了铲草放牛外,还有一件我们喜欢做的事,那就是到那些山脚下的小水沟或小水塘里弄鱼,抓得最多的往往是些鲫鱼、乌鱼、泥鳅、黄鳝和七星鱼。不过听家里人讲,七星鱼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这种歇息在靠山的冷水沟里、身上带有老秤杆上白色星点般的鱼也只能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43432/

故乡的山的评论 (共 7 条)

  • 雪灵
  • 歪才(卢凤山)
  • 潇潇
  • 梵
  • 大嘴乌鸦
  •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推荐阅读并说 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