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苏州的印迹

2015-08-22 14:34 作者:litie512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苏州的印迹

李铁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一个中心地区,曹寅和李煦都曾经在苏州做过官。曹芹对苏州也独有情钟,《红楼故事就是从苏州说起的。“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他所见的簿册中共15个女子就涉及到3个苏州人。邢岫烟一家也与苏州有不解之缘。邢岫烟告诉宝玉:妙玉在玄墓蟠香寺修炼。蟠香寺在哪里?苏州人都知道,那里有个光福玄墓山。在大观园里,除了薄册上的三个苏州人外,还有十二个戏子及教习也是苏州人。

《红楼梦》堪称苏州工艺的“大百科”。丝织品、漆器、家具、灯彩、扇子、泥塑、盆景等等多有描写,这些工艺门类大多保留到了今天。只是如今往往加上“苏式”、“苏派”等定语。

“家班”的写照(小标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薛宝钗十五岁生日时,“贾母内院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一班新出的小戏,昆弋两腔俱有。”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故事发生的年代戏曲主要流行昆腔和弋阳腔。苏州的昆山是昆腔的发祥地。不难想象,当年昆腔在苏州一定风靡一时,这就是为什么贾蔷要到“姑苏请聘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的缘故。

苏州来的十二个女孩子个个是唱戏的料。她们来的时候是是三、四月早季节。到了十月,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十二个女孩子就学会二三十出戏。

这十二个女孩子不但会唱戏,而且还会吹拉弹拨乐器。在元宵节,贾母吩咐文官等吹弹一套《灯月圆》。 苏州来的十二个女孩子个个是唱戏的角。在元春省亲演出时,“一个个歌有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十二个女孩子个个唱得洪亮动听,个个舞得婀娜迷人,个个演得唯妙唯肖。元春特别欣赏龄官的演出,命“再做两出戏。”“额外赏了两匹宫绸,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之类。” 在元宵节,芳官唱了一出《寻梦》,只用萧和笙笛。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她们演出效果不错,听得“众人鸦雀无闻。” 文官一语道破天机:“不过听我们一个发脱口齿,再听个喉咙罢了。” 喉咙是天生的,发脱口齿即歌唱的发声、吐字必须靠勤学苦练得来的。

《红楼梦》写贾府里的“苏州戏班”,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苏州昆剧在全国的影响之广之深。贾府“家班”,实际上是曹寅“家班”、李煦“家班”的真实写照。

苏州织造府本来没有自己的戏班,曹寅于康熙29年(1690年)出任苏州织造后,搞起了“家班”。曹寅不仅是戏迷,还是昆剧好者,时常会趁兴粉墨登场客串角色。诗友吴门张大受称曹寅“有时自傅粉,拍袒舞纵横”。曹寅悟性极高,懂得韵律,能自己编剧。友人王煐诗:“谱就新声放画船,胥江灯火如年。梨园未散宾朋在,怕演当筵《七子缘》。”曹寅调任江宁织造后,酷爱戏剧热情不减,又编了《虎口余生》、《续琵琶》、《太平乐事》等剧本。

但曹寅《续琵琶》并没有成为流行剧目,几近失传。近年来,在北京曹雪芹学会的推动下,《续琵琶》剧本由中国戏曲学院、北方昆剧院专家挖掘整理出来,并排演成昆剧,于2013年10月在北京公演,引起红学界轰动。《续琵琶》又称《后琵琶》,全剧共35出,以汉末蔡文姬归汉为故事情节主线。曹寅设计了不一样的曹操舞台形象“不涂粉墨”,正面歌颂曹操雄才大略,为曹操“翻案”,而蔡文姬创作《胡笳十八拍》亦设为剧情。

传统的美食(小标题)

生在江南的曹雪芹,在《红楼梦》许多地方都写进了富有特色的苏州菜点,有不少是现今尚在供应的时令名菜点。当然,有些食品临近的许多地方也在做,

第58回宝玉吃的“火腿鲜笋汤”便是苏州名菜“清汤火方”。火腿亦称火肉,吃火腿注重汤清,以汤清见底而其味愈醇,正是地道的苏州风味。第8回宝玉夸赞好吃极了的“鹅掌”,以及薛姨妈送给他吃的“糟鹅”,都是苏州传统的时令名菜。

第62回写到:“……柳家的果遣人送了一个食盒来,春燕揭开看时,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酥卷,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莹莹绿畦香稻米饭。”

食盒之中,除了奶油松瓤酥卷是北方的,其余的三色菜全都是苏州口味。

虾丸鸡皮汤,是苏州的风味菜。江南盛产鱼虾,然而用虾仁做丸子,却不是常做的菜肴了,因为太费工费事。这道菜先要挤出虾仁,再要用刀背锤碎,勾芡,捏成团。看来柳嫂子为了女儿的“前途”,不惜花气力来做这碗汤。一般做法是用鸡汤作底子,再放一点紫菜。柳嫂子为了使菜的内容更精彩些,改用了鸡皮。不过这个小改革有些吃力不讨好,芳官反嫌油腻了。

酒酿清蒸鸭子也是苏州菜。曹家在南方日久,对于食鸭,情有独钟。鸭是水居之禽,很有些腥臊之气,烹饪时都要用酒解臊去腥。蒸鸭子一般是用料酒,柳嫂子用了酒酿,大概是鉴于芳官是苏州姑娘,酒酿有甜味,更投她的口味。

芳官爱吃的“一碟腌的胭脂鹅脯”,正是姑苏名馔“胭脂鹅”。苏州厨师在烹制鹅前,习惯将鹅肉生腌,因其酸盐的作用,鹅肉熟时即呈赤色,红似胭脂,故称“胭脂鹅”。明朝时,苏州人在蒸鹅时往往在鹅身上浇“杏腻”。“杏腻”是红色调味汁,浇上以后,蒸鹅表里俱红,更成了名副其实的“胭脂鹅”。

喜食野味是苏州人食俗特色,现在野味虽不多见,但在过去苏州除了菜馆、酒楼和船菜店外,曾有好几家专门出售野味铺面。《红楼梦》第49回中提到“野鸡瓜子”,瓜子即片子,这与苏州当年饮食店风靡一时的“氽山鸡片”完全相仿。第40回提到“鸽蛋”,从书中的吃法和烹制方法来看,无疑是苏州高级筵席菜“明月鸽蛋”。至于书中所述的食蟹,如第38回写宝黛诸人持螯赏桂咏菊一事和书中所写的“笼蒸螃蟹”,与苏州现今吃蟹的方法和习惯毫无两样。

《红楼梦》第27回,袭人打发老宋妈妈去给史湘云送时鲜果蔬,袭人“端过两个小摄丝盒子来,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鸡头两样鲜果”,并且说明“这都是今年咱们这里园里新结的果子,宝二爷送来与姑娘尝尝”。苏州一带种菱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唐代诗人杜荀鹤诗有:“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之句。鸡头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芡实的别称。芡实生长在池沼湖泊的浅水之中。花谢后,结的果实的外壳像鸡头,俗称为鸡头。

苏州点心是素负盛名的,第11回中的“枣泥山药糕”,是苏式传统名点之一,苏州得月楼菜馆的点心师制作此点曾有独到的技巧。第45回黛玉吃的“冰糖燕窝粥”更是苏州高级名点,曾收入1962年苏州烹饪学校编写的《苏州名菜谱》。

此外,第61回中的“茯苓糕”,第75回贾府中秋之夜合家吃的月饼,无一不是苏州点心中的上乘佳品。早先苏州观前街的百年老店“稻香村”,店内有一大匾,其上记有该店的传统品种“茯苓糕”便是其中一种。

《红楼梦》中提到苏州美食的还有多处,不少美食如今已经失传,若非曹雪芹,有不少恐怕早已消散于历史云烟中。

璎珞是什么东西?(小标题)

在该书第53回写到了慧娘,《红楼梦》原话是这样交代的:“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她亦是书香宦门之家,她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的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

贾母在荣国府中元宵夜开夜宴,拿出了慧娘的国宝璎珞。曹雪芹借着璎珞笔锋一转,用了一个大段落为慧娘作传,写其出身,写其苏绣技艺,写其名字来历,写其作品之珍奇难得。而曹雪芹笔下的慧娘虽是个普通民间女子,她之所以受到巨大的推崇,完全是她绣艺超群,当仁不让所致。“若有一件真‘慧纹’之物,价则无限。”因为即便是以“贾府之荣”,所得到的慧娘的作品也不过只两三件,自从上年献给皇上两件之后,眼下只剩了这么一副璎珞,一共十六扇,“贾母爱如珍宝”,足见这慧绣珍贵到何等程度。

慧娘绣的璎珞究竟为何物呢?璎珞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唐代时,被爱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进,变成了项饰。它形制比较大,在项饰中最显华贵。比如《红楼梦》里一开头写宝玉出场时,就都戴着只“金螭璎珞圈”,璎珞上自然是挂着他的记名锁和“通灵宝玉”,宝钗也有一个金璎珞圈,所缀金锁上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吉谶。那么我们这样便清楚了,慧娘所绣的璎珞即属于配饰一列。

《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中叶,此时正是苏绣繁盛的时候。这一段对苏绣和慧娘的描写,正是对当时苏绣和苏州绣娘情况的一个直接反映。

苏绣,即苏州刺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用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

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佳作,皆名垂一时。

《红楼梦》中慧娘的苏绣应属于这“闺阁绣”一列。慧娘年方妙龄,尚未出阁,且不仗此技获利,所以虽然她的名声早已满天下,但“得者甚少”,就算是达官贵人家里,也罕有她的作品。物以稀为贵,慧娘的作品被人尊称为“慧绣”。

清代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分布很广的家庭手工业,为营销绣品,各种绣庄应运而生,甚至出现了有关刺绣的专业坊巷,如“绣线巷”、“绣花弄”等,这也便是苏州被称为“绣市”的原因。其时,双面绣开始出现,标志着苏绣有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在民间除了上面提到的绣娘,还有一大批苏绣艺人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的著名绣家。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78537/

苏州的印迹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