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菊之二题

2013-10-12 10:50 作者:决决流冰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菊 说

“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这是《礼记》所说的话。菊其品种繁多,花色各异,乃它花所少见。单论花之颜色,有金黄、有纯白、有艳红、有淡紫等等,就是红色中还分深红、粉红、桃红、淡红、肉红、棕红、紫红、玫瑰红、朱红、二红……如此种种,眼花缭乱,不可枚数。由于其独立寒秋,饱经风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而为古往今来名人骚客所赞赏。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咏菊诗篇为千古绝唱,其超尘脱俗,清舒欢快为后世津津乐道;宋代周敦颐在其《莲说》中谓菊:花之隐逸者。其说,当指陶氏。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兰菊相媲美,而寓君子品德;唐代农民起义英雄黄巢咏菊诗中“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更显大丈夫慷慨豪迈。然菊无桃花之妖,又岂肯与它同开呢?

记得在学校读书时,只知有野菊,有白菊,白菊又以杭州闻名,故曰杭菊。慢慢了解菊,是在从事临床工作以后,特别是在跟随先师李学祥先生学习以后。先师为一代外科名家,其治疔、疮、痈、疽及皮肤病,鲜有不用菊也。先师谓:菊为良药,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其气轻清,善入诸风头目,体表肌肤。其味甘苦,平上亢之肝阳,抑木气之横逆。伍二花,解一身风热毒邪;伍蒙花,去眼前之翳障;伍枯草,消颈颌之瘰疬;伍槐花,治肠风而下血;伍蒺藜,治一身之瘙痒。如此等等,皆有良效。嚢读《清宫医案》,慈禧素有眼疾,其用方者,多以菊为主药,除用汤剂外,还配有菊花火锅、菊花枕、菊花饮、菊花沐足方、菊花延寿膏等等,无不将其用至极致。其为药也,当属《本经》之上品也。余廿年以来,用菊、爱菊自不在话下。

噫嘻呼!菊,花之冠也。入画则可观,入诗则可吟、入药则可饮。不以穷秋而气怯,不以霜寒而不发。叶禀芳华,香飘冷蕊。清心而祛秽,傲以凌寒。不趋世俗比颜色;不弄骚姿比妩媚。真君子之德也!

淡然如菊

“淡然如菊”,多好的字眼。在此刻,仲秋时节,在国庆长假中,在一个闲暇的下午,老婆去做她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能让我独自一人坐在电脑下,一边浏览别人的奇思妙想,一边清舒心灵的悠悠涟漪,和窗外的阳光成一幅相连的风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淡然如菊,在九月的清肃中,菊花独自开放在房前屋后,滩头沟壑。一丛丛,一簇簇,毫不张扬,绝不妩媚,更不妖冶。虽然也有淡淡的清香,但在肃杀的清空下,丝毫闻不到脂粉味,只是以朴素的颜色向人们昭示着:即使是苍凉的清秋,依然如约开放着;“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那种揪心的反问丝毫不动它的意志。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底事关卿?

淡然如菊,在霜凝露重时,独自开放,独自凋零,丝毫没有“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的悲怆。凉风阵阵,黄叶揉丝,在寂寞的枝头,在寥落的旷野,静看秋云高耸,雁阵惊寒。荒原上,田野间,萧索里,灿烂时,脚踏南山、手叩东篱,追寻的是一种足迹,崇尚的是一种气质。

淡然如菊,总有一种追求,寂寞时不沉沦;淡然如菊,总有一种呐喊,嘶鸣时不忘铿锵;淡然如菊,褪却繁华,回归本真,以行者的姿态,做一回霜雪的弄儿。生命的坚劲,不是一定如松,或一定如柏,而要像一杯如菊清茶,腾舞在尘世的侵淫中,任其蒸腾,任其飘逸,任其渗漉,从灵魂处透出光华。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87281/

菊之二题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