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月亮上的足迹》

2013-04-11 15:29 作者:天地飞鸿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读《月亮上的足迹》

文/严忠贵

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飞上月宫。中国古代就流传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然而,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走出登月舱,用他脚上特制的大号胶鞋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如文中所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朱长超的这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月亮上的足迹》,真实地记录了阿姆斯特朗他们在1969年7月登月的全过程,侧重于记叙,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的清楚明白、生动形象。首先登月这本身就吸引人,能唤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其次作者在1、2段进行渲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第3段开始把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顺序作了详细叙述。第三语言生动,如“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描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行驶。……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作者还在叙述中恰当穿插一些议论,如“一个伟大的时刻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等等,可以起到深化理解、画龙点睛的作用。

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他这样评论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们可知,这背后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小秘密。

登月舱安全的在月球表面着陆了,阿姆斯特朗立即向地球报告:“休斯顿,我们在月球‘静海’报告,,鹰已着陆!”他说的当然不是一只普通的老鹰,而是以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命名的“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地球上十几亿人通过电视实况转播,亲眼目睹了阿姆斯特朗缓缓的走下飞船踏上月球表面。事实上,他们到达了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突然发现飞船下面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如强行着陆,他们的登月舱可能会被这些石头撞得粉碎。阿姆斯特朗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手动驾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以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由于高度紧张,此时他的心跳已由每分钟77次上升到了156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前苏联于1957年抢先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又于1961年把人类第一名航天使者加加林送上地球轨道,这大大刺激了技术力量雄厚的美国人。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1960年左右,曾认为登月的途径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直接登上月球”,一种是从地球轨道发射站上发射。后来兰利实验室的一个名叫霍博尔特的工程师提出了一条全然不同的月球轨道会合方案,就是用一艘比较小的航天飞船从月球轨道上下降到月球上,完成探险任务之后,再在月球轨道上与母船会合对接,返回地球。经过一场激烈的内部大争论之后,霍博尔特的设想被采纳了。这一技术途径使“阿波罗”的登月着陆至少提前了两年。

为了找到一个使登月舱窗口缩小、重量减轻、视野又好的合理设计方案,设计师们绞尽了脑汁,并经常为此争论不休。一天,一名叫乔治-富兰克林的工程师发牢骚说:“登月舱从与服务舱、指挥舱分离到月面上着陆总共只有1小时,甚至更短,为什么非得让航天员坐着,站着难道不行?!”一句牢骚话为设计师们打开了思路,一个合理的新方案由此产生了。

在实施“阿波罗”计划的过程中,大约有40万人和2万多家公司参加,耗资总计240亿美元。该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

最后我不得不感慨,一切皆有可能,只有人类想不到的,没有人类做不到的。我国备受瞩目的嫦娥三号也已蓄势待发了,今年下半年,将奔赴太空,迈出我国月球无人探测的第二步,为将来实现载人登月做准备。我们知道,嫦娥一号、二号已完成了环绕月球的运行,嫦娥三号、四号要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这一次嫦娥三号要探测的地点在月球靠北部的虹湾,面积几十公里,这一地点,目前尚未有国家到达过。力争实现我国探测器地外天体着陆零的突破。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736291/

读《月亮上的足迹》的评论 (共 7 条)

  • 明月
  • 着墨
  • 晓梦芳菲
  • 听雨轩儿
  • 左
  • 剑客
  • 雪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