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记者林一

2012-04-26 16:14 作者:旅友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记者林一

梁才

梁启超有诗云: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若狂欲语谁?

在南津古驿走出去的文化人中,林一当属骄子。然而,他却生不逢时,去不逢地,真乃天妒英才。今年是他走后的第10个年头,人常说:人一走,便有了年头。林一已渐行渐远,但《成都商报》讣闻如历历在目:“林一不死,新闻永存。”是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记者。

林一,本名林俊杰,出生在南津古驿黄葛坡后一个名为十八子的地方。那里本应叫石坝子,因李姓居多,大家约定俗成便叫“十八子”了。其实,林一本姓魏,年幼时因嫁在镇上的姑姑膝下无子,便过继给姑父改姓林了。姑父待他视若己出,他便有了一个衣食无忧的快乐童年。然而,后天的戴并未改变他的先天不足,林一没有伟岸的身躯,只是两只滴溜转动的眼睛显示着他的聪明和睿智。他的生父是远近闻名的木匠,人称“魏木匠”,常年在南津驿周边的几所学校里做木工活,做课桌椅,也修补门窗,漆黑板、打家具,木工活做得细而精。童年的林一吃住在姑父家,也时常随生父去各学校玩耍,便自幼耳濡泪染了读书识字,一俟上学便成绩优异。

认识林一是在他上高中的时候,那时,我所在的南津区中心文化站组建了以曹荻秋命名的荻秋文学社。一次征文评奖活动中收到了一篇署名林俊杰的文章,首先是他的字写得工整、漂亮,细读则文笔优美,充满朝气;于青年少的热情中不失引经据典的古诗之风,已然突破了学生作文的框框,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佳作。记得去学校发奖时,当叫到林俊杰的名字时,上来的是一个子不高,剪着平头的小男生,我便开玩笑说:不但俊而杰,文章还写得美。他便十分羞涩,面如桃花。后来,得知他被班上女生称为“小幺弟”,我便笑他有人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自获奖后,林一便时常参加文学社的活动,无论讲座还是征文,乃至于日常每月出版一期的油印小报,均时时有他的文章发表。由于他的养父时任南津弹簧厂会计,时时在一起开会,便不时夸赞林一文章写得好,他那不善言词的养父便一脸幸福的笑容。记得一次新闻培训,正值林一准备冲刺高考的时候,我以为他不会参加了,结果,他不仅照样参加,还带来了几名同学,令我这现炒现卖的所谓“老师”十分感动。他的课堂笔记做得工整而清晰,胜过备课本。由于在讲座中时时提到四川大学新闻系,所用教材也出自川大新闻系,这便深深打动了林一,当年,他一举考入了该校。不料,恰逢高校改革,他成为了首届不包分配的川大新系学生。

此后,我于1993年离开了南津文化站,林一则在川大克苦攻读,几年中没有任何消息。

1995年天,我在位于成都陕西街34号的原新华社四川分社所属《蜀报》任职。一天下午,突然有一高一矮两位青年造访。我眼前一亮,突然认出了他。另一位是他的同事蔡钧。当时,他们均在省工商局下属的《市场与消费报》供职。林一告诉我,他在《蜀报》创办时,便在这里实习,曾写出过荣获四川省好新二等奖的通讯。他是在看报时知道我的名字,但不能确认人与名是否一至。分别多年的老友相见,大家都十分激动,便请至人民公园喝茶叙旧。

我才知道被称作“天之骄子”的林一在都市生存的不易。毕业后,他曾留任《蜀报》,但因人事关系之复杂而去职;又去广告公司做过文案,但刚踏入社会的他,显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尔虞我诈,波诡云谲知之甚少,更亲历了私营企业老板绞尽脑汁的压榨和克扣。“最难时,坐公交车都想逃票。”林一说。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进入《市场与消费报》,才算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在那里,他凭着一个记者的良知和一腔热血,接投诉,跑偏远山区,为农民买到假化肥、假种子伸张正义;做卧底,深入传销老巢,揭露骗人游戏;蹲守宾馆厨房,追踪“潲水油”如何变成桶装油堂而皇之再上市……一次次被人驱赶,无数次被人谩骂。最惊险的是在德阳传销窝点卧底,吃、住均与传销人员在一起,天天被“洗脑”不但不能录音而且不能记录。林一只得乘上厕所之机,将传销人员的一言一行记下,在第六天的一次“上厕所”,他刚拿出笔和本子,传销头目便尾随而至。林一只得装着提裤子,顺势将笔和本子“掉”进了厕所。逃出传销窝点后,他只得凭记亿,以日记体形式写出了传销组织的种种“事迹”。

我曾笑着说,全省有上百个工商局,上千个工商所,你可以去采访他们,写一些所谓正面宣传的稿子,这样不仅有好吃好喝招待,还有红包可拿,轻松愉快。林一瞪大眼睛,仿佛受了千般委屈说:“那不是新闻!”

1997年,林一租住在新华公园外“五冶”家属区,两室厅一厨一卫,他提议我搬过去合租。此时,由于他在消费维权方面的几篇报道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与中国打假第一人王海的深度接触,使他成为了成都新闻圈消费维权最有影响力的记者,《成都商报》正想方设法挖他。里,林一辗转无眠,便跳上我的小床,抵足而眠。他让我帮他分析两家报纸的优劣,我如实告诉他,到商报可能成就新闻理想,前景也更宽广,但商报竞争残酷,压力会很大;消费报作为行业报待遇不差,但影响力小,可过安稳日子,难以实现心中宏愿。林一毅然选择了商报,迎接新的挑战。

不出一周,《成都商报》由林一参与策划的王海成都打假行动便抢占了新闻上风,牢牢抓住了市民眼球。那段日子里,仅管住在一屋,但几乎见不到面,每次见他总是一句话:累啊!只用了一个月,林一便在商报挣脱了“实习记者”的“实习”二字,成为正式记者。

随着经济新闻一个又一个活动的推出,林一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却越来越忙。时常夜半三更电话响起,林一便飞声出门,问他哪去,只丢下一句话:卖命!

尽管如此,林一也时时在商报发不出稿子,此时,他便苦着脸说:梁哥啊,你给我想想办法嘛,发不出稿子啊!我只得戏言他:去坐台嘛!林一狡诘地回一句:你才坐台!

冬天里,林一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凑钱为养父母在资阳东门市场买了房子,二是将他的同胞弟弟小魏接到了成都卖报纸。于是乎,成都新闻圈便出现了哥当记者,弟当报童的一大奇观。小魏身材十分单薄,病厌厌的样子,但他创造过一天卖200份报纸的纪录。每当他指着报上的文章告诉别人,这是我哥写的,买报的人都投来钦佩的目光,甚至有人一买两份,正好一元钱,不找补。

一次小魏突发疾病,送往医院吐血不止。这次住院下来花掉近3万,林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1999年,我受邀离开成都前往昆明办报时,林一已是商报经济新闻部挑大梁的角色。临行时,我和他有一次长谈,谈到了家庭,谈到了婚姻,我知道,他曾爱过一个家乡的电视人,但那人太重钱而无果;也曾见他带过一专卖店的宜宾女孩一起玩,但没有了下文。我劝他该成家了。他浅浅一笑,说:老婆在丈母娘家养着。

2003年春节刚过,我收到了林一结婚的请柬。在武侯祠旁的一家酒店里,《成都商报》副总编辑陈舒平先生主婚,新娘是一位漂亮的成都女子。当了新郎的林一穿着西装打着领结,分外精神。在场人无不为新人庆贺和高兴。

然而,仅仅几个月,正当我和俊高忙于《姜商波人体艺术摄影展》在成都会展中心展出时,商报一记者带来了林一病重的消息。我忽忙赶往华西附院,在血液中心病床上见到了他。他告诉我,最初只是感冒,吃了药不见效,仍坚持上班,倒在了岗位上。虽然商报上下均纷纷表示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林一,但由于没有合适的骨髓配型,可恶的白血病乃然夺去了他的生命

至为惨痛的是,他有一个新婚半年的漂亮妻子和腹中胎儿。

一个南津古驿的优秀儿子就这样走了,他把新闻理想带进了天堂,把优美文字留在了人间。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26307/

记者林一的评论 (共 5 条)

  • 惜缘
  • 红秋叶
  • 世界十大杰出青年
  • 紫色&依恋
  • 梦天之蓝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