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初访剑门关

2018-01-31 17:02 作者:静月沉珠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初访剑门关

.余景.

这次来广元采风,我是奔着剑门关来的。

我对剑门关的向往,起于李白的《蜀道难》,单凭一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足以令世人神往千年。

时值深秋,我们在广元市作协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从剑门关南门外侧山路攀援而上,林木苍翠,曲径通幽。我们先来到了一个圆形小广场,木牌标示这里是“姜维点将台”,正面一尊高大的姜维石像巍然屹立,他正跃马腾空,奋力扬鞭,彰显八面威风,那阵势足以叱咤风云、威震山川。广场周边陈列的那些砲台战鼓、连环弓弩、木流牛马,以及那些飞扬的“姜”字战旗,让人仿佛回到了金戈铁马、血腥风的三国古战场。

顺石阶而上,一栋灰色古建筑鹜伏于浓荫之下,大门高悬一匾“平襄侯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姜维而修建的祠庙。大门一副对联 “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丹心披开大胆”,上联以“远志”和“当归”两味中药名对下联的“丹心”和“大胆”两种高尚人品,寓意对姜维一生耿介忠诚、勇猛顽强、志存高远的人格气象的褒扬,寄托了后人无限敬仰之情。正殿门额横匾“志继洪轨”,表明姜维立志继承诸葛亮所规划的匡扶蜀汉的宏图大业;两侧对联“志在中原费尽平生胆智,神栖剑阁永昭千代英灵”,概括了姜维一生的宏伟抱负和盖世英名。殿内正中的姜维像全身甲胄,左右陪侍着张疑、廖化、张翼、董厥四位将领,前面放置有大案一张,再现了当年姜维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的历史场景。正殿后面是“授略堂”,门悬一联“壮志未能吞司马,大业无惭继卧龙”,表明诸葛亮当年对姜维寄予了无限希望,虽大业未竟,但已尽忠竭志、无愧于心。殿内有六幅青铜浮雕,集中讲述了姜维镇守剑门关时的主要事迹。授略堂后面是姜维之墓,青石勒墙,墓碑突兀,石兽纵列,寄托了人们无尽的哀思。其实,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胸怀祖国、心系人民,青山不老,历史终将铭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高高的山峰之下,在郁郁的苍松翠柏之中,红星广场显得更加肃穆而庄严。白色的大理石纪念碑像一柄擎天凌云的火炬,烛炬日月,光照乾坤。碑的正面“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几个红色大字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碑名为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1935年徐向前亲率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迂回后关门,奇袭营盘嘴,一举攻克剑门关,创下了中国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往事越千年。姜维虽沥尽肝胆,苦撑危局,但终究未能避免蜀汉灭亡的命运;红军奇袭雄关,横扫千军如卷席,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究其原因:前者只是为了保住昏庸无能的蜀汉江山,后者则是以解放天下劳苦大众为己任,境界不同,功业相反。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历史的必然法则。

循着红星广场左侧一条狭窄的山路蜿蜒而上,这是一条古代的行军步道,青石横斜,履痕铮亮,两侧山势平缓,林木茂密,是藏兵布阵的理想之所。一路上,营寨、军帐、岗哨、战壕……仿佛穿越在战火纷飞的烟隧里,松林、藤蔓、荒草、杂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似乎处处暗藏杀机。这里叫营盘嘴,是当年姜维安营扎寨的地方。

营盘嘴西靠剑门隘口,北临剑山绝壁,东倚后关壁障,三面踞险,唯南面地势开阔,可直通剑门古镇,周边长满茂密的荆棘、灌木和松林,能容下数万兵马,是天然的掩蔽工事。这里居高临下,是历代兵家扼守剑门关口的军事要地。当年面对魏军大兵压境,姜维设营坚守,敌人逡巡三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伫立观景台上,远望大小剑山绝壁横亘,山崖连绵高耸如万里城垣,崖壁呈九十度垂直擎天,恰似一道横断天际的铜墙铁壁,樊篱南北,屏障东西。扶栏远眺,如云端探海,空谷流云,涛飞浪卷,峰峦如聚,万山玲珑。俯瞰大地风雷激荡,平视前川鹤舞鸢翔。巉岩蔽日,望断秦陇烟雨;剑山连天,阻隔魏风蜀韵。“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诗人说的应该就是这眼前的景象吧。

过了营盘嘴,就是“姜维城滑索站”。索道下面是一条深达数百米的峡谷。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叫“天梯峡”,又称“银牛峡”,它是由剑山山脉地质断裂而形成的,要想下到谷底,只有通过天梯峡栈道。

天梯峡栈道是用木板和钢筋水泥临空架设而成的,峡谷壁立悬空,栈道险峻逼仄,如藤蔓倒挂。我们攀栏扶壁,沿天梯峡南栈道蛇形而下,每前行一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脚下空谷回响,深不见底;身边山鹰盘旋,云飞雾驰。人如天马行空,命若悬胆危卵。“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同行者中不少人战战兢兢,举步维艰,干脆扶壁而坐。

抬头眺望对面陡岩,一条“之”形的栈道细如鸡肠、瘦如枯藤,紧贴崖壁,从谷底一直延伸至山顶,行人攀爬其间,似蚕虫,如蚂蚁。忽然对面沟谷中传来一阵“喔嚯喔嚯”的吆喝声,这边又引来了一片“哟吼哟吼”的回应,顿觉天旋地转,峰峦崩塌,众人惊出一身冷汗,每一声吆喝仿佛万里星空中坠落一串流星,瞬间便滑向无底的深渊。

栈道如琴,晃晃悠悠,每向前挪动一步,心在抖,脚在颤,如踩钢丝,每一根神经都紧张得像绷直的琴弦,整个身体犹如悬在空中的玻璃器皿,似乎正在等待着即将断线的一刹那,那是血溅残阳的破碎,那是粉身碎骨的凌乱。正在惊魂未定之时,峡谷顶上几组滑索又呼啸而过,一声声惊叫令人肝肠寸断。“剑阁天梯万里寒”,难道诗人王安石当年也来此攀援过?

彳亍前行,步履沉重如铁,总算走完了天梯峡栈道,但下面仍不见底。回头仰望,“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陡壁如削,直插云天,栈道空悬,百步九折,盘桓纠结,如一条长长的扭动身躯的赤链蛇,正欲腾空而去。“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不得不佩服栈道工人的开拓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纵有万般神来笔,也难写此地一寸险!

据历史考证,李白一生从未到过剑门关,或许当年他试图经过此地赶往京城长安,但初到广元地界,便听当地人讲述了此路的艰辛与恐惧,什么“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什么“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等等,“使人听此凋朱颜”,这可吓退了这位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浪漫主义诗人,所以他不得不“暮雨向三峡,江绕双流”、“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李白一生三过三峡出川,剑门蜀道之难,确实令他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里的岩石与众不同,巨岩裸露的石壁上,一个个浑圆的鹅卵石如宝石般镶嵌在石壁间,沉积的泥沙经过亿万年地质年代的洗礼,早已固化成了永恒记忆,这是大海留下的最深刻的文字,也是沧海桑田积撰给人类的最完美的《荷马史诗》。凝神静思,仿佛那些美丽的游鱼、那些色彩斑斓的海贝、那些丰富多样的海底生物不断浮现在眼前,耳畔似乎还萦绕着那窾坎镗鞳的涛声、那清脆嘹亮的鸥鸣,还有那些酥软温馨的海风的呼唤。没错,亿万年前,也许这里就是太平洋上的另一条“马里亚纳海沟”吧。

峡谷陡峭深邃,一直伸展到密林遮掩的远方……谷底清幽空寂,浅流低唱,河床上巨石横斜,乱石磊磊。仙云桥横跨天梯峡两岸,河中一块巨石成为天然的桥蹬,桥的两端和中间共建有三个亭子,两侧桥翼弓圆弧满,若卧波饮虹。三个亭子像三把撑开的圆形巨伞,全用树皮盖顶,显得古朴茁雅,仿佛出自诗经中的意象。桥的两边,林荫匝地,藤萝蹁跹,凉风袭扰。抬头仰望,两岸绝壁倚天,云蒸霞蔚,鹰鹫集翔。真有“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感觉。

跨过仙云桥,缓步前行,只见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曲径回廊,溪流婉转。前方不远处,隐隐然若有丝竹之声。林中藏着一处古院落,名为“仙云客栈”。不看不知道,原来此客栈大有来头,其名源于唐明皇李隆基《幸蜀题剑门》诗句:“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相传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因安史之乱,唐明皇避乱蜀中,曾途经剑门,宿此地。也许正如李白所言:“但见悲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流离漂泊,栖身荒野,或许触动了唐明皇最敏感的神经,他感同身受,愤而作诗,从此留下了这千古奇缘。后来许多文人墨客慕名驻足,留下不少传世名篇佳作。

绕过仙云客栈,继续下行便是雷鸣桥。雷鸣桥是一座铁索木板桥,横跨乱石深沟之上。由于剑门关山高谷深,每逢雨季,桥下飞湍流瀑,猛浪若奔,水石相击,如百兽啸谷,声若雷鸣。“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未曾来此,其诗意的想象与现实的情景却如此吻合,真不愧是诗仙神遇!

过了雷鸣桥,举头望去,到处陡崖壁立,连绵如万丈高墙,赤壁擎天,人如置身井底。“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我想,李白写的就是这陡峭的绝壁吧!

万里城郭一桶天,只在南边留有一隘口横在半空中,两侧石壁垂直耸入云霄,有如刀砍斧劈一般,壁立千仞,倚天似剑,对峙如门。远远望去,一座关楼巍峨高耸,重檐殿顶,翘角玲珑,檐牙高琢,如鸟斯飞,关楼上旌旗招展,如玉宇琼宫一般,卡在隘口最狭窄处。不用说这就是威名天下的剑门关了,因为在很多宣传品上,其形象早已定格在了记忆的深处。

陡峭而逼窄的石阶如一架长长的天梯直通向高高的剑门关关门。在石梯的左侧,巨石横叠,危若累卵,溪流潺潺却不见其踪。右侧,山体陡峻,草木稀疏,都染上了深秋的苍郁与凝重。拾级而上,路旁左侧立着一块紫色巨石,上面刻有“劒門關”三个遒劲大字,许多游客正列队拍照。最引人瞩目的是一群小朋友,他们正身着盔甲战袍,挥舞着刀剑、戟矛等兵器,摆出各种造型留影存照,那飒爽的英姿,还真有一点甘洒热血报春秋、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派头。

走近关楼,抬头仰望,圆形的城门洞上镌刻着“剑阁”二字,突出了关城的名称。在第二层木质阁楼上挂着“天下雄关”横匾,点明了剑门关重要而特殊的历史地位;在第三层阁楼上挂的是“眼底长安”匾额,意思是只要走上剑门关,京城长安就在眼底。这些字均为手写体,笔力虬劲,活泼潇洒,如行云流水。

穿过关楼,我独自一人顺着右边的一条贴山便道登上了第一层关楼,站在关楼向北眺望,山川浩荡,一望无垠,仿佛长安就在眼前。再看两侧,一排笔架状山峰拔地而起,横亘东西,峰峦陡峭,绝壁倚天,如剑插云霄。唯关楼横于隘口,镇冠南北,锁钥秦川。“飞栈连云接剑山,马蹄直踏白云间。摩空双锷高千丈,雄镇巴西第一关。”清代诗人李梅宾的评价极为中肯。相传在过去几百上千年的冷兵器时代,这里虽历经大大小小数百次战争,但剑门关从未被正面攻破过。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盛誉。古人形容它是“蜀北之屏障,两川之咽喉”,这一点也不过分。

伫立关楼之上,耳边风声嚯嚯,楼下战旗猎猎,仿佛能感受到战鼓的雷鸣、斑马的啸叫、士兵的呐喊。想当年,关内守军居高临下,滚木礌石,箭如雨下,扔出一块石头就能砸倒一大片敌人,再强大的对手也只能望风而退。正如西晋文学家张载所说:“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走进关楼内,只见四壁挂有很多壁画,比如姜维守关震三国、王建闭关谋帝业、三忠烈魂断剑门等等,每一幅画都讲述了一个在这里曾发生过的经典战例,让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上到二楼,这里悬挂的是与剑门关有关联的历代名人的事迹介绍,其中有官员战将、文人雅士、社会名流等,让人目不暇接。在三楼墙上挂的是历代骚人墨客路过剑门关时题写的诗词文赋,全出自川内名家手笔。

下了关楼,眼前是一通平坦开阔的山谷,谷中溪水潺缓,两边山色苍翠,与关前的雄奇险峻大相径庭。顺着山谷往里走,一座巨大的石像立在路边,近看原来是“孔明开关”的塑像,其标志性的表象是羽扇纶巾、谈笑淡定、胸有成竹。旁边还摆放着一架漆黑透亮的木轮座椅,靠背上挂着一面署名“诸葛”二字的黄色锦旗,可见这是诸葛亮的专用座椅。史载,剑门设关始于诸葛亮,他曾亲自来此勘察地形,指导架设飞梁阁道,垒石为关,驻尉守险,以后他又多次出入剑门关四处征战,这里成为了蜀国重要的护国门户。

在孔明雕像的斜对面是“刘备过关”雕塑,他气宇轩昂,峨冠博带,身披战袍,彰显出蜀汉天子的霸王之气。刘备身后是他的专用坐骑“的卢”,正低头俯身,似在等待主人随时上驾。诗人辛弃疾有诗赞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据说就是这匹马曾背负刘备跳过宽数丈的檀溪,摆脱了后面的追兵,救了主人一命。相传刘备入蜀,先后多次往返剑门关,取成都,谋中原,与曹操、孙权最终确立了三国鼎立之势。

不远处还有一组“姜维守关”的群像。塑像中的姜维拄剑而立,双眼紧盯剑门关方向,一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表情。其前面的廖化、张翼、董厥三人或仰天长啸,或低头沉思,或悲愤欲绝,充满了悲怆绝命的情绪。史载:公元262年,魏国伐蜀,姜维退守剑阁,仗雄关之险,以三万之师拒魏国十三万之众,使魏兵久攻不克。然而后主刘禅不战而降,并命令姜维向魏军投降,使剑门关失去了坚守的意义,这是姜维的悲剧,也是弱蜀留给世人最后的悲哀。

沿途还摆放着一些古代的兵器等实物,时时勾起人们对古战场的遐思。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组以蜀汉事件为内容的花岗石浮雕,其画面反映了三国时代,为巩固政权、兴复汉室,蜀相诸葛亮、大将军姜维等先后16次北伐魏国的故事,剑门关是当时北伐大军的主要通道和粮草供给基地,也是蜀国三分天下的生命线。

转过河湾,我们回头望去,但见剑门关关口左边的峭壁上,矗立着一块巨型岩石,极像一个人头像:战盔峨冠,鼻梁高耸,大眼圆睁,横眉隆重,嘴宽唇厚,神态严肃。随行人员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姜维神像,传说是姜维死后的化身。其实,只要我们心中有英雄,看什么都像英雄,这正是人们对正义和善良的心理认同和良好期盼。

最后,我们回到了剑门关的南门。一座雕刻精美的石质牌坊巍然耸立在大门口,坊眼上刻着“剑阁”二字,正面石柱上一幅对联“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背面是“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两幅对联均突出了剑门关的“雄”和“险”两大特点。牌坊上的浮雕图案分别展示了诸葛亮立关、姜维守关、刘备过关、张飞过关等内容,中间横梁上刻的是蜀汉军队行军图,整个牌坊浓缩了剑门关厚重的三国历史文化

几个小时下来,随行人员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只游了不到半个剑门关。剑门关不愧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教文史科书,剩下的篇章就留待我们以后慢慢品读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8524/

初访剑门关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