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气度雍容汾城镇

2017-08-19 08:32 作者:如风氤氲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气度雍容汾城镇

就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城:青石铺地,砖木为屋,没有高楼,没有巨厦;生活在这里的绝大部分是贩夫走卒、农人小知;田野里栽种的也大多为小麦玉米、瓜果菜蔬。初次到来的时候,感觉像是在喝一碗凉白开,乏味但家常,顶多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帧缩水版的《清明上河图》——现代浮世绘。

但越往里走,越让人感到眼热心跳,越感到不可思议,就在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北方小镇上竟然拥有一座巍峨的二层十字歇山重檐、通高约15米左右的鼓楼。鼓楼分上下两层,底座有十字券洞式拱洞通往四街。远远望去它就那么巍然的站在十字街心风无阻的迎送着四方来客,观瞻着世事沧桑人生变迁(鼓楼在我走过的县级城市里面,有好多都是没有的,一般最少在地一级的城市或者交通枢纽之处才会有)。据说这座鼓楼最早建于唐代,后经清康熙、民国两次重修,到现在最少也有百年历史,此刻他更像饱经世事沧桑的老僧入定般盘踞于十字街心,看着车水马龙人流熙攘,不喜不怒不哀不愁,不禁想起一副不知谁人作的对联对联来“看透人间几百年,犹作不懂沧桑事”,颇觉有趣。

十字街的街面上排列着仍被完好保留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营供销社建造的商店门面,门面的顶部有的用青瓦磊摆出大大小小的矩形图案,有的用水泥抹面上面雕出红五星、麦穗稻禾之类的图案,在这些图案的下方的门额之上则用水泥刻出“襄汾县汾城供销社”的凸形文字,再下方门额则刻有“勤俭建国”“面向农村”“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极具有时代特色的口号,或者刻着各类商店性质的名称的文字,让人不禁想起那个大破大立、热火朝天的时代和人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情形;向东西南北延伸的商店也大多是那个时期建造的青砖青瓦房屋、配上桃红色的门板,极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然古朴的风味,不过现在看起来已然有些陈旧了。

正街的北顶头,坐西朝东有一座新造的牌坊,进得里去,迎面的是一座在太阳光的照射之下已经失去了原有色彩的、有些颓旧的灰白色调的石基木质牌楼,石基之上的小石狮此时风销雨饰的缘故已经是面目全非了,牌坊之上的匾额镌刻着三个大字“鉴察坊”进得里去有一段大约百米宽约1.5米的街道,远远望去西边街道金投遥遥相对的是一座和东首一模一样的木质牌楼与之呼应,坊额上书“翊镇坊”三字。街道中部坐北朝南的是一大两小的小木作斗拱木雕坊式山门,正中位置上用行书写着三个大字“城隍庙”,和门相对的是一块大约方方三米的珐华砖雕琉璃影壁,中间部分是雕的是威猛异常的团形麒麟,因为年代久远的远古模模糊糊可以看出青绿的底色和两边“人化物物化人变化无穷;生了死了生生生死不息”一副对联,其他的已经模糊不清了,影壁下的青砖墙基此时也被风雨侵蚀时光掏淘脱去了齐整的外皮变得凹凸不平露出颓败的模样,影壁左右两边各有一根石雕旗杆。进入山门内侧是一块乾隆三十四年八月刻的太平县由前太平县知事董全福、王冕撰写的《重修城隍庙碑记》的碑刻。再往里道路两旁是夹道而成的戏台,唱戏时过道之上搭铺木板即可形成平展舞台,既巧妙又实用。这城隍庙的戏台建筑宏巨,而担在其上的横梁是恰恰只有一整根形体均匀直径约有二尺上下的木料,横梁上雕琢着的富贵牡丹,华美庄重;而围在中间的福(蝙蝠)、禄(鹿)、寿(老寿星)三星高照图案,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横梁之上细密实排的九硒斗拱组成的六出毬纹画板,凝目而视似乎都能感受到画面流动的气韵、精巧绝伦。整座戏台重檐高跷、斗拱繁复、雕梁画栋,将元朝时蒙古族的粗狂大气与明清时满汉民族的精巧繁密有机融为一体,此时看来也是叹为观止,遥想初建时的精美情状更是令人心驰神往。戏台两侧有回廊环绕,回廊与戏台之间的两侧通道通向后院。后院正对着戏台的是献停和正殿,东西两角分别是两层的重檐翘角的钟鼓楼,同样气势宏阔,与前院的建筑珠璧相合,构成一幅波澜起伏的壮美古卷,令人不忍卒读。走出门来回头眺望,千年古柏,郁葱参天,红墙绿瓦被浓绿点缀分开,神秘肃穆之感油然而生。

出得城隍庙来,徜徉在昔时的繁华街道,像在时间的长河中漫溯,遥想当年繁华胜景,恍如隔世。与城隍庙一街之隔的木牌坊外的南墙上有个临时开出的豁口,因为没有导游(实在说这个地方还不是算旅游景点)见里面有一幢巍峨的庙宇,也便拾步而入,没想到误打误撞闯进的竟然是汾城的文庙了,正对着的是文庙的背影只见曲廊回环、重檐高耸,因为庙宇宽宏,不自觉想到战国时诸侯大夫乘坐的马车,给人一种鹏翼覆的磅礴大气。汾城文庙其实是一座形制完备、设计精巧、造型古朴始建于唐,元代至元六年重建,建筑面积6千平方米,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最南端文庙门外有影壁、 棂星门,门外的下马石上镌刻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的提醒,让人可以想见,当日的全国上下对孔老夫子尊崇之情。进入棂星门来跨过泮池,大成门两边有门名宦祠与乡贤祠,穿过大成门,东西两庑将这个一亩大小的院落从两旁合抱, 月台、 大成殿、 藏经楼、 崇圣祠组成一个严谨的古建筑格局,两庑集大成殿回廊上有郑板桥、文徵明等书法名家碑刻给文庙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蓊蓊郁郁的元代古柏,树身之上沟壑纵横的纹路更是像极了寿星脸庞之上的饱经沧桑皱纹。最让我流连忘返的是这碑刻、这古柏、这庙宇所营造的特有的肃穆、静谧、雅致的氛围,想当日上京赶考的读书人好多下榻庙观,一个原因是囊中羞涩,更主要的大概是这儿的氛围最适合读书人集中精力潜心攻读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文庙之外数步之遥的西北角是创建于元代的明伦堂,如今做碑林用,里面收藏了大大小小几十通碑刻,北魏正光二年(512)的造像碑,北齐隋唐造像碑碣和书法碑碣等都在其中收藏。

除了这些,散落在汾城各处镌刻着历史印记的古代遗迹像生长在青草间的野花一样俯拾即是:小东门外建于元大德四年的关帝庙;南关石坡北侧,明洪武年间的社稷庙;南关石坡下,金大定23年(1184年)的洪济桥;鄂公帅府(现名县衙大堂)始建于唐清康熙年间重修,至今保存完整;始建年代不详高九层24米,塔基周长20米八角形塔身的学前砖塔到如今也昂然挺立在汾河之滨。那天在汾城街上匆匆走过,偶尔瞥见远处街东边似乎有一个旧时的城门洞,走近来看,竟然又是一座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城门洞朝向城里那面的门额上鎸刻着“屏姑射”三个行体大字,向外的一面额上则刻着“巩固”二字,没有说明性的文字,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建筑了,只是城门洞里铺就的过路石块已经被古往今来南来北往人们的双脚踏磨得凹凸不平、又黑又亮;城门洞下方的墙基砖石已被时光剥蚀得失去了棱角,几乎要裸露出里面的夯土来。

汾城是是一条历史的河流,徜徉期间像是在历史的河流中漫溯,可以捕捉到各个时期令人心旷神怡的历史浪花;汾城是一部散落民间的史书,翻开它来每一页都精彩纷呈,往昔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的情节,历历如在眼前。

“金襄陵,银太平”这是流传在襄汾一带的民谣。襄陵以前独立成县,现在是襄汾县的一个镇;“太平”指的是元朝太平县的县衙所在地,也就是现在与襄陵同为襄汾县一个镇的汾城镇。如今的汾城众多精美的古建留给后人无尽的追忆和遐思,而曾经繁华富美摇曳多姿力压“太平”一头的襄陵城,曾经一定比汾城更为华美更为繁盛,也更加令人向往令人心动,但如今过往云烟般随了创造的古人们消失在了历史的尘烟中而荡然无存了,想来不仅为之一叹。这个悲剧既有为政者的短视更有乡民们的无知。有个词叫“痛定思痛”,现在襄陵镇的众生们看着汾城古建筑群这份发展的先天优势,心中隐隐多了些遗憾、羡慕、嫉妒和哀痛,但这些感受曾经破坏过他的人恐怕是无法体会到了的,如果子孙后代内心的愤懑能达天听,那么冥冥之中那些为了头顶的红顶子、为了表激进、甚至为了得到一砖一木把曾经的辉煌化为乌有曾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是否会觉得羞愧,感受到灵魂的不安?此为后来者戒!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8197/

气度雍容汾城镇的评论 (共 14 条)

  • 浪子狐
  • 雪中傲梅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鲁振中
  • 雨袂独舞
  • 雪儿
  • 襄阳游子
  • 心静如水
  • 晓梦芳菲
  • 风起云舒
  • 王平如是说
  • 王平如是说
  • 轻风伴月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