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家乡的小镇是首歌

2017-08-02 11:24 作者:岁月如歌  | 1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近些年,在空间也写点小文,除去年写了篇《一道风景》外,很少写到家乡,并不是对家乡没感情,也不是家乡不美丽,更不是家乡的人和事不鲜活,许是一直身处家乡没长时间离开过,每天看,就觉得它平凡吧。

其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东京河畔的家乡新沟镇(监利县所辖),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方圆百里都有点名气,一点都不平凡,经流不息的东荆河可作证!

作为长江、汉江水系冲积平原的一块高地,避水害的人们自然地会聚集到这高地来,因此,远古时这儿就成为居集地,也就逐渐形成集市,这就是小镇形成的雏形。随着历朝历代对各水系的疏浚,东荆河便成为连接汉江至长江一条运输捷径,上可抵河南、陕西,下可达整个长江以及湘水、赣水流域。在古代、近代都是以舟船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下,小镇也就自然形成航运线上一个港湾和驿站,同时也为小镇的人们走出去,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便利。

让家乡人引以为傲可推溯至秋时期,其著名历史人物、楚国大夫申包胥就出生这里。他在秦国哭七天七,终于打动秦哀公,乞得援兵救楚,践行了对伍子胥所发誓言,“子能复(覆)之,我必能兴之!”而享誉华。当然,家乡人对这段史实都耳熟能详,何况伍子胥与申包胥本是同乡,只是后来乡镇划分,伍子胥属地划为别的乡镇了(本县黄歇口镇,离我镇十来公里)。

元朝末期,各地反元武装力量风起云涌,其中最重要一支农民起义队伍,就是陈友谅的元末汉国。陈友谅举反元义旗后,他的水军曾在小镇与元末四大金刚之一、赵普胜的水师大战一场,并大获全胜,于是陈友谅在此设立行宫。至今还有“扬旗岭”和“花台”遗址见证着当年陈友谅的雄风。

小镇人确实值得骄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段德昌、谢觉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领导红军多次涉及此地,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旧址、红三军军部旧址现在依存。若重新翻阅革命现代史,客观地说,贺龙这支红军队伍多是在洪湖一带打土豪分田地,扩充队伍壮大力量,建立和扩大苏维埃根据地,没真正打什么大的战役。在国民党围剿时,多是避其锋芒,保存实力,但唯独在新沟与国民党的川军范绍增部正面一战,歼灭川军一个旅。此战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反围剿的士气,使红军战士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如今,寓意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纪念碑就矗立在小镇街头,远远望见,雄伟壮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小镇的沧桑,可从其变迁感悟到。小镇旧时沿称石牌楼,豆口市、七星街、晰兴口、新口嘴、新沟嘴。形成建制镇“新沟镇”是在民国时期,当时全国正儿八经设立建制镇的不多,很稀少。之前小镇都是民间组织或派出机构或驻军代表在代管。

为何民国时就把这儿设为建制镇?这与小镇所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作为汉江支流东荆河流域咽喉要道,设镇肯定体现着重视。据史料记载,抗战时期,汉口保卫战失守后,日本鬼子极力向西推进,妄图灭我中华,可没曾想打到这儿却碰上了劲敌,好多年都没能打进来,因为有极力主张抗日的骁将、原杨虎城属下、后被改编为128师的王劲哉之旅,和同样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新四军李先念豫鄂挺进纵队在这一带死守,为的是保住东荆河这条运输抗战物质的航线。

那些年,小镇也就成为抗战物质的集散地。百舸争流,帆樯林立,码头上灯火通明,人头攒动,装船卸货,忙忙碌碌,好不热闹!这场景,让人感受到国人的抗日热情,也感受到了民族的希望。

解放后,小镇人民齐心协力,甩开膀子大搞社会主义建设,很多方面都体现着先进性。其先进乃至县城都望其项背,更别说其他乡镇了。50年代中期,就解除了石碾辗磨米面的艰辛,实现了机械加工,用上了电灯、电话,建设了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新沟剧场和工人俱乐部,并购置了对全县来说属第一辆的汽车;60年代初,用上了自来水(当时我们所处长江边的县城都没吃上自来水);60年代末,江汉油田(五七油田)在新沟会钻,不到两年光景,打出了上百口油井,处处井架林立,钻机轰鸣,好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观呈现在小镇上。要知,这是继大庆油田后我国开采的第二个油田,当毛主席、周总理听到这一喜讯后,高兴的夜不能寐。

事物不总会一帆风顺,小镇发展也一样。受文化革命极左思潮、“一大二公”、以粮为纲的影响,撤消了镇改为新沟公社,导致小镇建设停顿了十年。文革结束后,才恢复为镇,又获得了第二青春

励精图治!小镇的工业再次兴起,城镇化建设再度加快,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可喜的是,去年小镇入选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共同发布的全国重点镇的行列。

小镇故事多,故事真不错,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而那静静流淌的东荆河水,依然见证和记录着小镇故事,并将它带向远方……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5338/

家乡的小镇是首歌的评论 (共 1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