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编筐打蒌,养活九口

2017-06-08 23:44 作者:闫振田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编筐打篓,养活九口”

“编筐打篓,养活九口”,这是我老家颍上县乡下的一句俗语,意思是编筐打篓这个行当经济效益不错,一个人编筐,可以养活九口人。

我的童年时代,全国刚解放,乡下人除了种庄稼,别的也没有什么挣钱的门路,只能就地取材,将杞柳编成各种生活用品出售,换个活便钱。因为老家地处沿淮,洪涝灾害不断,杞柳种的特别多,房前屋后,沟沿塘边,特别是淮河滩上,到处都是喜湿的杞柳。每到深秋,家家门前,割下的杞柳条堆成垛。到了农闲时,村里的能工巧匠们大显身手。他们先将杞柳条放在水塘里浸泡,浸泡后柳条皮容易剥掉,去了皮的柳条洁白如玉,白的杞柳在男人们的手中上下翻飞,编织成各种各样的生活和劳动用品,如盛粮食的笆斗、晒粮食的大箔箩,放针头线脑或盛馍的箔箩,拣粮食用的簸箕等。

每年初,小麦快收割时,农历“三月八”、“三月二十八”、“四月八”等庙会期就到了,逢会时,四村八乡的农民都来赶会,赶会的农民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如同打开闸门的一江春水。一街两巷,摆满了午收期间要用的农具,除了叉把、扫帚、扬场锨外,卖得最火的要数柳制品了:柳箱、柳筐、柳篮、柳升、柳斗、柳簸箕等,白花花的摆了一片又一片。罢集时,赶集的人人手里拿的肩上扛的,都是柳制品。

那时候,不仅大人会柳编工艺,连十几岁的孩子都学会了柳编。有一次我和本村的孩子到淮河对岸割草。和我同去的名叫“狗夺”的孩子手里只拿一把鎌刀,我问他:“你割的草用啥盛?”他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等到中午,我们回家时,他用一个大提篮装着满满一筐草,扛在肩上,我感到很稀奇,问:“你这个大提篮是从哪里来的?”他悄悄地告诉我,是他割草前偷偷地跑到杞柳丛中割下柳条,临时编出来的。

文革时,编筐打篓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社员只能偷偷摸摸地编个箩筐自己用。随着改革开放,柳编工艺大放光彩,不仅自产自销,还对外出口。我曾多次到阜南县柳编工艺厂采访过。每次去都能发现新变化。那里的柳编产品已不再是笆斗箔箩小箥箕了,而是用于生活、观赏、装饰、养宠物到园艺,各种产品应有尽有。据介绍,目前,阜南柳编企业100多家,主要集中在黄岗、曹集、中岗、郜台等乡镇。工艺品已有20大系列多个品种。其造型之优美,工艺之精巧,让人叹为观止。阜南柳编产品通过广交会、上海农展会、中国林产品博览会、徽商大会等交流平台,在国内外市场走俏,逐步形成了特色规模产业,柳编产业已成为阜南县的支柱产业。黄岗柳编技法被批准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岗镇也被批准为全国一村一品(柳编)专业示范镇、安徽省优质柳编产品生产示范区。阜南县也因此荣获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乡等殊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地的农民说,过去讲:“‘编筐打篓,养活九口’。现在是‘编筐打篓,年年出口’。”

(阜阳市清河路阜阳日报社 闫振田)

(邮编电话)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1021/

编筐打蒌,养活九口的评论 (共 2 条)

  • 东湖聚李胤德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荐阅读并说 问好,祝创作愉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