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善用物者无弃物”

2017-05-07 13:56 作者:闫振田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善用物者无弃物”

 

1968年,我应征入伍,后来调到团政治处当报导员,在家从来没写过新闻稿。不知道新闻怎么写。新闻干事朱志远带我到蚌埠报社去拜访一位资深编辑苗务寅,苗编辑告诉我一个写新闻的窍门:写新闻要学会写背景,背景资料涉及的面很宽,有历史情况,有自然情况,有知识资料,还有基本数字等,要建立一个资料剪贴本,见到应知而未知的东西随时随地剪下来,不知道啥时候就用上了,就像俗话说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他还说,运用好背景材料 ,不仅能起到说明新闻事件的缘由、烘托深化主题的积极作用,而且会使文章波澜起伏、诱人阅读的作用。

苗老师的点拨,让我终身受益。几十年来,我养成了剪报的习惯。见到感兴趣的东西,立即剪下来,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增强了我的新闻敏感。

1990年底的一天,我的好朋友谢广森告诉我,他哥哥谢广润发明了一种“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结束了“避雷针”一统天下200年的历史,广泛用于国防、石油、气象、通讯、电力等部门,成功解决了导弹发射场的防雷难题。我一听很感兴趣,感到这是一条闻新活鱼,必须抓住。我广泛收集有关“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的知识,了解谢广润是怎样研制成功消雷器的。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了《谢广润研制成功消雷器结束避雷针的“一统天下”》。这篇新闻被《中国人才报》1991年1月1日发表,并被多家报刊转载,后来我根据掌握的丰富资料,将这篇新闻改写成通讯,被金陵之声电台作为对台广播的稿件播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这篇新闻里,背景材料占了一半,开女散花般地占据了稿件的内容:谢广润1929年生于安徽阜阳城内,自幼勤奋好学,17岁考入清华大学,1953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第一位电力研究生,现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委员,是我国著名的防雷专家。

有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天平均发生800多万次闪电,有的闪电造成森林起火,油库爆炸,生灵涂炭,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

为了消除雷击,200多年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但是避雷针只对直击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角度仅为45度,因此,有的高层建筑物虽然安装了避雷针,严重雷击事故仍时有发生。我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地处雷电多发区,避雷针就无济于事。为此,钱学森就找到了谢广润,请他解决导弹发射场的防雷难题。

谢广润接受了这个课题,他和他的助手们首先总结了我国数千年的雷害教训和防雷经验,对24史以及上百种地方志、古人笔记和野史中有关雷害的记录进行统计,发现自晋代以来宫殿庙宇等建筑物的雷害较多,但其中仅有一次是雷击古塔。

接着,他率领科研组踏遍大江南北,对我国18个省市的160座砖、木、石结构的的古塔进行实地调查,得出的数据是:160座古塔共计塔年(半导体消雷器大都安装在广播通讯、微波发射塔或高层建筑物上,每一套消雷器设备运行一年为一塔年),按雷击理论,它们应受到次雷击,可实际上只受到45次雷击,而且损失轻微,基本上安然无恙。

这些情况使谢广润深受启发:塔本身就是半导体。他根据掌握的事实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数学演算,取得几千个数据,于1978年研制出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这种消雷器的保护角度为85度,保护半径大大超过普通避雷针的保护角度,能100%地消灭由地面向上发展的雷击,其消雷效果远远优于美、法、澳等国的产品,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创新,为国家减少雷击灾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研制的过程,就是谢广润教授和他的助手们收集资料的过程,从24史到民间野史,从书本到古塔,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由表及里地挖掘它的本质,从而创造出震动世界的科研成果。“善用物者无弃物”,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的研制成功,再一次证明这个道理。

我写这篇新闻同样得益于充分收集资料,这些背景材料揭示了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研制过程,提供了消雷器的价值和作用,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望,成为新闻价值的重要重要方面,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安徽省阜阳市阜阳日报社闫振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4326/

“善用物者无弃物”的评论 (共 9 条)

  • 鲁振中
  • 浪子狐
  • 襄阳游子
  • 心静如水
  • 紫色的云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秋白
  • 雨袂独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