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味老

2016-12-02 21:46 作者:牧 云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陈宗辉

人无论男女美丑贫富穷达都会老。什么时候算老?古时六十曰老,七十曰耆,八十曰耋,九十曰耄。现时通常四十二至六十五周岁算壮年,此前当是青年,那六十五周岁之后应该可以归入老年之列了吧。可是向来的人对老的感知却有很大的不同。众所周知的诗句就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等。

我那偏僻的家乡对老有自己的界定,就是看人当爷爷奶奶了没有。要是作了爷爷奶奶,家中有儿媳及孙辈,年岁不满五十,也可以从从容容说老。男的可以常说腰腿疼痛乏力,把重活推给年轻力壮的儿辈,女的可以说奴才已经作了几十年,串门聊天不要准点赶回家做饭烧菜。俗话说:“堂上交椅轮流坐,十年媳妇熬成婆。”藏不住长舌头的,一碗粗茶,两块豆乳,三盘咸菜,加上几把炒豆子或爆米花,便滔滔不绝于丈夫怎样怎样,媳妇如何如何,以及东家长西家短,直说得众人前仰后合,茶水四溅,夕阳西下!小城的人到了四五十岁,在单位能上的早已被提拔重用,没有提拔的便明智地放弃了努力,丝毫不抱什么上进的希望,人到中年万事休嘛。工作业务上放松了,娱乐活动却渐渐丰富起来,太极拳、交际舞、拉丁舞、广场舞、红歌会、棋牌麻将以及各种球类。终于有一天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白发越来越多,眼睛越来越昏花,脸上的黑斑由点成片,颈上的皮肤由痕纹变成沟壑,半老徐娘跟女儿用一样的化妆品,涂口红,穿短裙,挎坤包,可是,仔细对镜一看,那老还是紧附身上寸步不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感知老的。有人认为,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丟弃,方堕暮年。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就写过这样一首打油诗:“九十可算老,八十不稀奇,七十难得计,六十小弟弟,四十五十爬满地,二十三十睡在摇篮里。”确实,古今中外有不少的人在年老时继续写就人生的华彩篇章。刘嘉老人七十岁才开始创业,成功后将自己的百万资产全部无偿捐献,直至九十九岁还热心捐资助学;褚时健七十三岁开始种植橙子,十二年后成为亿万富翁;王文渭古稀之后把电子积木玩具产业做到极致;蔡先培七十岁后学会开飞机;重庆大渡口的“汉普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六个员工平均年龄七十四岁多,最大的八十九岁,最小的六十四岁,经过一番努力,他们都成为专家。我的业师、福建师大副校长、华南女子学院院长、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陈钟英教授今年九十周岁了,还在华南上班,为学院的发展引航掌舵,轻车熟路,神清气爽,不知老归何处。

(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古稀之后仍然创业不止,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或坚守岗位促进一个单位发展的老年人,虽不能望其项背,但我格外敬佩他们。

有时我又想,年轻时各有其志,老了也各有其力,人不认老不行。世上好东西总是不多,老年创业的能人也必是少数。不久前的一次公园晨练,跟一位年过七旬的退休干部打招呼,没想到他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的健身之效,紧接着还要演示劈腿、翻跟斗、俯卧撑等健身法,幸好在场的几位熟人一起竭力劝止。由此,我想起了一些与此类似的事。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这一代老人上世纪所受到的科技教育相对缺乏,对于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就要虚心接受年轻人的指导,而不能总是把“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我吃的盐巴比你吃的饭还多”“想当初”等挂在嘴上。认老,就是承认人的生命成长规律,承认时代发展规律,老年确实会积累一些年轻时所没有的经验,但年青人也有新思路,掌握新方法,不能倚老卖老,说什么“我从前年青过,你老过吗”?

近年有些人退休后壮心不已,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担任村支书或主任,蓝图描绘虽美,但实践起来大多力不从心,甚至上任不久就丧命,这真令人惋惜!有的人虽然没有自荐到基层令,但总是抱着一股不服老的雄心,今天找这个局长,明天找那个主任,极力献智献策,观领导面象,测大门风水。即使平日闲谈,也是一会儿指责单位领导无能,或者某位副手配合不力,一会儿数落家中晚辈窝囊废,过于老实巴交,而不能遂其翻天覆地之愿。

还有些人不服老,表现为跟自己过不去。老同学、老同事要是做出成绩,首先不是为他高兴,而是觉得自己过去并不比他逊色多少,现在怎能远远落后于他?左思右想,食而无味,寝而不安,暗暗发誓跟他再作一番比试,看谁赢在最后笑在最后。若是比不出满意结果,便由怨人转为怨己。忽而怪行年运气不顺,忽而怪小人暗中干扰,整天精神恍惚,萎靡不振。这实在是借他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

认老,并非一概反对老人作为,而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特长,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练太极拳、跳交际舞、游泳,还可以继续发挥专长,既修身养性,又为社会做贡献,如写诗绘画摄影写毛笔字,或者经营一些熟悉的商务等。

一个人知老认老,就不会徒生一事无成、满江风之叹,而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豁达地幽默地述老,不必感伤,不必哀叹。“满目青山夕照明”“余霞尚满天”,甚至连“夕照”“余霞”等比喻都可以弃之不用。我想,老年是从山下汇聚到大海的一江滚滚洪流,入海是一种新状态新方式,而不是被吞噬被熄灭。《红楼》第三十九回有一段写贾母和刘姥姥的对话,颇为风趣: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起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个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我们要也这么着,那些庄稼活也没人做了。”……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话,我都不会。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会子就完了。”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不能。”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老废物罢咧!”说得大家都笑了。

小说中的贾母眼花耳聋没记性想必属实,而“不中用”“老废物”等用语看似悲观,实是一种老人述老的开朗豁达,也是一种幸福的得意炫耀。这样心胸才会开阔。启功先生六十六岁生日时曾为自己拟过一个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富贵极致的贾母和著名书画家启功如此看待老境,凡俗之人该会怎样?网名喜欢黑杨采写的一百位百岁老人的故事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知老、认老、述老,并非劝老年人整天守在家里,而是要适时放下,放下权力放下金钱放下家庭,当身外的东西都放下了,自然性相就凸现出来了。“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像赵朴初这种脱俗洁净的老不是衰老,而是秋风中“敲骨作铜声”的老练!居里夫人说得深刻:“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时,也同时会为你开启一扇门。”年岁老大,生理风华渐渐枯竭,而阅历丰富的内在精神气质正如日之升,散发耀眼的光芒!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81872/

味老的评论 (共 7 条)

  • 雪灵
  • 雪中傲梅
  • 心静如水
  • 醉雨轩
  • 老党
  • 歪才(卢凤山)
  • 鲁振中
    鲁振中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情感浓郁,自然流畅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