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缺位---碎金淌岭南32

2016-07-25 13:54 作者:白说废话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这是大航海时代的前,中国宝船率先破浪出发了。

在人们的印象里,郑和下西洋以苏州刘家河为基地,从福建泉州港出海。在人类这一空前规模的航海活动中,广州因为偏离京师太远而缺位。实际上,广州没有缺位,是史书缺位了。中国是一个大陆国,目光盯住的是陆地上发生的事件,航海只是玩票,值不得详细记录。比如同为出使西洋正使的王景弘,他在郑和死后,又第八次率队下西洋,明史就把他丢了,只为名单排前的郑和立了传,在史家看来,既然有一个初始出海港口可供下笔,其它港口写不写无关紧要。这种空耗国帑的破事,写得越简略越好,假如不是这件事确实震动很大,明史上有可能只字不提。

这有前例。比郑和下西洋还早620年的唐代,杨良瑶即以聘国使身份携带判官和国信、诏书,率外交使团,通过航海下西洋,出使印度洋沿岸南亚、中东国家,抵达黑衣大食,即今伊拉克一带。由于唐史没有记载,只有“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这一孤证,成为历史的疑团。

好在郑和船队留下了零星的资料,大多数船员的事迹,包括王景宏的事迹,虽然大都湮没无闻的,但经过当代中日两国学者的努力,在几万人的船队里,还是梳理还原了六十多人的资料,其中有名有姓、事迹可考的广东籍随员共十二人。按此比例,在郑和船队里,广东籍人数相当可观。原因是元明交替时,元朝地方官何真审时度势归顺了明朝,他的很多部下调到京师充当卫士,明成祖调拨远洋船队成员,不会忘了出生在海滨的他们。这些广东人在征西洋过程中屡立战功。如东莞县人钟左,随父钟海清在旧港接受招安归国,蒙荫加入锦衣卫,下西洋二次有功,升任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旧港在苏门答腊岛上,明朝曾设旧港宣慰司,为当时驻南洋最高行政机构。东莞县人李真、陈永华,也多次赴西洋公干有功,升任锦衣卫镇抚司。

而作为华南第一大港,也是离西洋最近的城市广州,在这一历史事件中缺位更是不可想象。近年来广东学者多方考证出,第二次和第六次,就是从广州扬帆起航。

明成祖派遣郑和出海有两大目的,一是查找建文帝的下落。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生死不明,有传闻逃到海外。侄子的存在,对他的皇位是永远的威胁。二是宣扬大明朝的威德。得位不正的他,总是利用一切方法洗清满身的血污。洗是洗不清的,却可以用满身的光环掩盖它。天子守边是如此,编篡《永乐大典》是如此,派人七下西洋亦是如此。两大目的交缠一起,促成了历史上盛大空前的航海活动。或许前几次下西洋,目的一的分量更重些,毕竟消除隐患是重中之重。迁都北京后,第六次派船队出海,目的二就成了唯一的目的。十几年过去了,他的地位已经巩固,不再害怕建文帝复辟。大明朝国势蒸蒸日上,让他踌躇满志,要做全天下之主。郑和成了他手里的宝剑,一次次挥向浩渺无边的大海。(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近些年宣传郑和的文章很多,作为古代中国最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当得起伟大的这一赞誉。然而把他当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他在坟墓里也会笑出声。就和麦哲伦环球航行一样,遇到不友好的部落和国家,照样是刀枪相向。麦哲伦死于搏斗,敌人是一个不愿给他们提供食物的部落酋长,两人同归于尽。在事发地的同一块纪念碑上,一个碑面刻下麦哲伦环球首航的伟大功绩,另一碑面上,则记录了这个酋长抵抗侵略的英勇事迹。

当然,郑和是带有和平使命的,明太祖有十五国永不征伐的告诫,不会轻易地与当地人动武。但远洋船队受到威胁,他带领的士兵也不会吃素。这些士兵大多是在北伐和靖难中身经百战,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在马六甲、苏门答腊、菲律宾群岛,有些土王向中国海上权威挑战,都被当即粉碎。船队所到之处,沿途多如牛毛的海盗,纷纷接受招安,不识趣的,妄想螳臂当车,也被请下大海喂鱼鳖。

郑和此前跟随朱棣出生入死,下西洋的头衔是总兵正使。 威名远扬的郑和船队,装载的不仅是赠送给各国的礼品,还有逼迫各国屈服的武力。这支船队算得是明朝海军的一支分队,战斗力非常强悍。 明朝水师起源于元末朱元璋的巢湖水师,在其鼎盛期拥有3800艘船,其中250艘是远洋宝船。在郑和之后,它与西方殖民大国荷兰、葡萄牙以及日本多次海战,均未落败绩。屯门海战、茜草湾之役、露梁海战、收复澎湖之战,都让侵略者落荒而逃。郑和率领这样一支海军舰队,天下莫不望风披靡。

真以为那些西洋各地的酋长、君主,听了几句友好往来的话,接受了几匹华美的丝绸,就感动了,屁颠屁颠地跑到中国京城,向高高在上的明朝皇帝跪拜称臣,鬼都不会相信。宁为鸡首不为凤尾,这是谁都懂得的道理。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威逼利诱,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秩序根本建立不起来。比如斯里兰卡就坚持认为,600年前中国侵略了我们!永乐十一年二月初十日明成祖致西藏哈立麻喇嘛信,提到此事的来龙去脉,原件还藏在布达拉宫。原文不引,只说内容:

斯里兰卡那时叫僧伽罗国,国王阿烈苦奈儿信伊斯兰教,不敬佛教,亵渎佛牙至宝。郑和劝他改信释迦牟尼,国王大怒,打算谋害郑和。发动五万军队,用大树堵塞使团回码头的道路,并准备抢劫舰队。郑和派人从小道联系上了舰队上的副手,出动三千军力攻下王城。据守六天,打退王国军队多次进攻。最后郑和抓着国王全家,凌晨突围,伐木取道,且战且行,走了二十里路,黄昏时分胜利返回码头。顺便还把国宝佛牙抢走了,和国王一道献给明成祖。

郑和是回教徒,他能做出这事很奇怪。只能这样理解:他执行的是国家意志。

当然,那些表示臣服的,主动要到中国进贡,不仅郑和把他们当为上宾,一路随船好酒好肉款待,而且明政府不惜下血本,回赠超过三倍于贡品价值的礼物。朝贡国得了实惠,宗主国收获了名义。有点像今天的金钱外交,也不全像,因为今天连附属国的名义也得不到,人家随时都可以翻脸,钱撒向了大海。七下西洋,中国的势力远播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前后有30多个国家前来朝贡。加上原有的朝贡国,真有点远近咸服,万邦来朝的盛况了。国与国之间不可能平等,何况在没有国际法约束的古代,实力决定尊卑。中国成为朝贡体系的中心,皇权成为中心的中心,同心圆似的等级制度,保证了东方秩序的稳定。

轰轰烈烈下西洋,在明成祖与郑和死后,勉强在王景宏率领下又进行了一次,最终戛然而止。明宣宗想继承祖父朱棣的海上辉煌,重启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满朝大臣无一赞同。保管航海资料的官员甚至有意销毁资料,谎称找不到了,打消了明宣宗的念头。此时,不仅没有官船下水,民船也罕见。只有贫穷潦倒的胆大者,绕过政府的禁令,驾驶落后的帆船,下南洋,或者做海盗。

为什么有明一代的航海活动虎头蛇尾,造成了数百年中国海洋权益的丧失?

郑和的船队非常壮观,但造船和运作的巨大成本开支,让朝廷感到吃力。史称郑和下西洋,度支十三省的钱粮。在朱棣时代,皇帝的独裁程度不亚于朱元璋,说一不二,文武百官心里不满,口里也不敢反对。有他撑腰,郑和才可以七下西洋。以后的皇帝多少受到臣子的制约,不能独断专行了。此外,虽然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海船,但远洋航行仍是十分艰险的活动,往来一趟需要几年。两万八千人编制的船队,死亡高达万计,连郑和本人也在海外病死。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在当时的士大夫心里,耗费这么大的人力和物力,得到一个虚名,实在是不划算。

最关键的原因还是,中国是大陆国家,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是以农为本。海洋即使有鱼获、有商利,又能养活多少人?厚重的黄土地才是国家的根基,动荡的大洋不是。所以,当郑和七下西洋,带回了河清海晏毫无威胁的消息,朝野已把航海视为鸡肋,一有时机赶紧丢到历史的夹缝中,让它再不见一点光亮。不仅朝廷不再有扬帆大海的动议,而且因为皇权势微,内阁从秘书性质演变为决策者,干脆禁海,片板不许下水,堵塞了民间商人的求财之路。浩荡的西洋路上,再也看不到威风凛凛的中国宝船,代之而起的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的风帆战舰。

广州在七下西洋的盛举里没有缺位,但中国在大航海时代缺位了。

距三保太监下西洋只过了五十年,1494年6月7日,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签订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规定以佛得角群岛附近为界,以西归西班牙,以东归葡萄牙,瓜分了全球海洋。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4098/

缺位---碎金淌岭南32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