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个王者的背影

2016-05-03 08:22 作者:天道酬勤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曾居能

对龙云的最初的记忆,便是儿时从老人们茶余饭后的聊天那里听来的,当初并不在意,现在只有些依稀模糊的记忆。听得多了,对这个人的事迹虽无记忆,但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这是一个十分了得的人物,至于他的作为,老人们其实也很难说清楚,老乡们的众口相传中依稀的记住个片段,权作聊天的话题。老人们的言谈中,除了佩服敬仰之情,更多的是引别人之事,骄傲个人之情。其实,文中的老人们,远比龙云还年轻

龙云生于1884年,六岁丧父,1895年师从四川武术名家马胜德,后在四川宜宾加入保路同志军,1912年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学堂,毕业前夕击败法国拳师受到唐继尧器重,开启了他不同寻常颇富传奇色彩的一生。龙云后期的事迹也都有据可查,但关于他小时候在炎山的事情,也都只有民间传说。老人们说,龙云小时候天生好动,行走在路上,碗大小的石头飞身一脚踢出几丈开外。他一身正气,喜伸张正义,好打抱不平。说他自幼习武我总是持怀疑态度,倒觉得因为身处那个时代,喜欢打斗,也必须打斗造就他的性格,也铸就了超越常人的武术基础才恰当。这些也不必管他,我好奇的是龙云小时候的不幸遭遇,一定与他今后所走的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假定他出生在一个当时势力强大的土司家族,生活无忧,外有长辈护佑,他可能很难有后来的成就。当然,一个人的成功远不是一个因素就结果,而是自己后天的若干努力和恰逢其时的机遇造就。但是,没有这个前提性的条件,他的将来并不一定就是王者。

龙云主政云南期间,年年征兵,但炎山是个例外。每到征兵时,附近属于征兵范围内的村落,不愿让子女服兵役的家庭,都会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炎山的亲戚家,暂避一阵子。小时候常常的傻想:当兵不是很好的么,年年月月面对高山峡谷,那时候选择那么少,哪里会有出路?相反,只要有机会当兵,那自然能够多一条走出去的正道。殊不知,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到处硝烟弥漫,四处枪林弹,自然,当兵的危险不言而喻,逃避兵役也就成了躲避危险的最好选择。加上交通不便,通信不畅,一去当兵就与家人山水相隔,骨肉分离,想想也都后怕。都说“时势造英雄”,毕竟能够成为英雄的只是少数。想到这些,又会莫名其妙想,作为一个炎山人,那时候是多么骄傲,躲在战争几无可能波及的深山老林,恩泽于一个老乡,安享着自然自在的日子,确实是另种惬意生活。

龙云在炎山松乐的故居恢复重建时我跟随主管的领导去看过,那时遍地狼藉,很不成样子。那天天气虽然晴朗,满目沧桑,触目凄凉,我甚至怀疑,这样一个建立丰功伟绩的人,真的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吗?金沙江就在脚下蜿蜒而去,对面是层峦叠嶂的高山,山风袭来,有些冷。我问领导,确定这里就是龙云小时候居住之地?领导肯定的回答,我不禁颔首沉思,年纪轻轻的他,是什么给了他走出去的勇气?勇气?光有勇气可不行!龙云之后,炎山也出了不少的人才,在各行各业均有一席之地,借着龙卢的名号,在不少外乡人心中总有一个“炎山出人才”的观念。炎山地处偏僻之所,奇峰突兀,怪石林立,虽是出产丰富,但出产丰富和富庶本来就不是一回事,总体上人均占有资源有限,就拿稍稍富裕一点的江边村落来说,人均耕地只有几分,拿什么保障基本的衣食住行之需?所以,迫于无奈,必须选择离开,走出去想想办法。抱定这样的心态,一代又一代的炎山人,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但离开并不是如此轻松,每一次的离别,饱含着多少辛酸?隐忍着多少不舍?强忍多少泪水?滋长了多少恨?这些,只有远离故土的游子才能知道。当然,也有不少人确实的走出了康庄大道,虽然远不能与龙云想相比。我想,在选择离开的最初目的上,多少有些相同和相似之处。龙云生活在这里的那个年代,情况应该不如现在,他最初离开炎山出去闯荡,也一定会有不舍,会有依恋,会有牵挂,但他一个铮铮铁汉,断不会愁肠百结。

据查,龙云虽是行伍出身,并不是只会带兵打仗,搞社会经济治理同样有一套。他主政云南时期,在兴办企业、推动税制和金融改革之余,还注重发展教育,建设出了名副其实的“新云南”。远且不说,就看炎山教育的发展也可略知一二,民国20年前,龙卢两家就已开办私塾,民国22年修建炎山小学,民国25年(1936年)定为云南省立小学,民国28年(1939年)在炎山附设省立师范分校。由此可以窥见,龙云虽然远走他乡,但他在力所能及范围之内,还是给了老家很多的关照。从另一角度窥视,可以看见他重视教育的良好初衷。无法查证他主政年代是否在全省的其他乡镇设立师范分校,但敢肯定在乡镇一级设立分校应该并不多见。“云南王”深知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首先发展教育,只有教育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时局那么乱,事情那么多,斗争如此的复杂,但在全面布局的基础上,他仍然能够一下子抓住问题的根本,眼光之精准,行动之迅捷,非王者难望其项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据说,龙云曾经回过炎山,那时候,他已经主政云南多时。龙云那次回来祭祖探亲,正是衣锦还乡时,老百姓闻之,老早就跑到炎山石丫口,说是欢迎,实则为了一睹王者之风,也不免有人心中暗暗盘算,抱着一丝侥幸心态,期望能够有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龙云的赏识或是恩泽,顺便找个做事的机会,从此平步青云,名满乡里,当然这些都只能是胡乱猜想。

龙云是土司家族,过去,土司家因为种种原因打冤家的事情经常发生,龙云祖籍是四川,也是在一次打冤家失势后才来的炎山。在炎山居住期间,因为各种矛盾,地方势力之间的冲突实在难免。龙云虽然走出去了,但曾经和龙云家有过过节的人家怎敢忘记,对龙云在外面的所作所为早有耳闻,心里曾经无数次的盘算过、权衡过、思量过,但终归想不到一个很好的办法。正是这个时候,龙云回来了,带着成功和辉煌,带着精兵和强将,带着戎装和权利,躲不是办法,龙云权利那么大,威名那么高,本事那么强,唐继尧也都被他兵倒了,一个个土司哪是他的对手?所以,一个个在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为了身家性命,为了一家老小,不得不放下身段,赶紧准备好相关物什,早早去到龙云回家的必经之路“负荆请罪”。他们早已准备接受一场羞辱,甚至想到了大不了以死谢罪,也要保全一家人的安宁。当他们诚惶诚恐中等来龙云时,说明意图,不料龙云却是大手一挥,前嫌尽弃,主动和他们握手言和。王者意气风发,土司好不欢喜,也由衷地暗暗佩服这个见过世面的老冤家。龙云此举,也给他尚在老家的亲人们今后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处,正应了那句老话:“冤家宜解不宜结。”这段轶事在老家流传甚广,想必属实。

两年后的一个天,我带着妻儿又去一次龙云的故居,那时已经恢复重建完毕。去的时候天气晴得很好,到了却刮起了风,下起了雨。静立于龙云故居大门前,山风鼓荡而来,山雨劈啪作响,虽无寒意,却不能让我们安逸的参观龙云故居。大门紧锁,里面宽敞的场坝上疯长了野草,毕竟是重建,现代钢筋混泥结构的特征还是如此明显。妻儿拍照留念,我却从内心里感受着荒芜。2012年3月,龙云的幼子龙绳德从美国再次回到炎山,回忆父亲,感受乡情,龙绳德太太感慨地说:“回到这里,他(龙绳德)整个人都安定下来了。”算算时间,龙绳德就在一年几个月前来的。我一个外人,无法真切体会龙老太太的说得“他整个人都安定下来了”的感受,但十分的理解这种带着浓浓乡情的乡愁。一个人无论走多远,生养之地毕竟难以忘怀,追本溯源,寻祖探视,总想去找寻内心的归栖,这也属常人心态。但成大事者,必有不同常人之处,龙云戎马一生,权倾一时,风光无限,实际上,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又有多少乡愁不能离散,化解不开,也只能深藏心底,按捺下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龙云在主政云南后,便现在的昭阳区永丰镇簸箕湾选址修建家祠,将母亲的坟迁于此处,其心底隐秘的动机,也应是方便祭祖,更为缅怀母亲,也为挽留难舍的乡情。

2016年,阳三月,昭阳区文联组织文学培训班,我有幸参加,培训后安排大家到龙氏家祠采风。在彭静主席的详细解说中,对龙云生平事迹算是有了基本的了解,也真切的感受到,龙云的一生确是不同寻常。那个年代,波云诡谲,战争不断,征战连连,派系林立,烽烟四起,危机四伏,能于乱世临乱不乱,将云南治理得井井有条,确实是非常人能为之的。王者已逝,关于他的一生,许能从其家祠中找寻不少,这是解读他传奇人生的一个隐秘入口。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35627/

一个王者的背影的评论 (共 7 条)

  • 襄阳游子
  • 心静如水
  • 雨袂独舞
  • 雪灵
  • 老夫子(熊自洲)
  • 王平如是说
    王平如是说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佳作!问好作者!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