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净土”文化探源

2016-02-19 12:15 作者:净心如意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净土”文化探源

净土宗,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亦或作为一种古老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媒新思维的围观,越来越受到世人的追捧,并成为一种新常态下旅游文化热关注的焦点。

净土宗,取法自然,行站坐卧不离家,其佛法教义与儒、道谛义相融通,以出世的清明印证了佛教存在于世的价值,寻找到了让人人可以理解可以信奉的契合点。马克思、恩格斯曾评价说佛法是辩证法。中国近代史上另外一位人物章太炎也有同样看法,他说“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佛教的理论,使上智者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佛分明是求智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新加坡总统纳丹也多有感触“我对于所有宗教,最尊重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简单、真实、明白的净土法门被尊为人类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在中国的诞生成了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颇具革命性的变革。出身雁门(今代县)的慧远,作为净土法门创始人,一代中国佛教重要领袖,创建信愿持念“阿弥陀佛”四字真言,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理论及修行方法,派弟子西行取经早于唐僧二百年,并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第一人,首创结社念佛,起建莲社上品往生,开创以音乐为舟楫的弘法途径。慧远,以其毕生精力,改变中国“儒教独尊”的文化局面,完成了“佛教中国化”重任,为当时南北佛学的融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慧远,净土文化传播第一人,代县白人岩作为净土祖庭,让太多人浮想联翩却又爆出一连串余音绕梁的问题,笔者为此专门踏访白人岩,进行了追根溯源,终于廓清历史真实的慧远和慧远的思想学识及当下代县净土文化发掘、整理的现状。

《雁门关地理总考》载:“在牛头山间,慧远建寺,巨石上有石塔,峰顶间有说法台。”通过专家学者论证,白人岩正位于牛头山之间。这里层峦叠嶂,云烟氤氲,植被茂密,兽活跃,生态环境优美。寺内殿、堂、亭、阁临深涧,傍危崖,高下错落,别具一格。 据方志和寺中碑刻记载,白仁岩寺初创于东晋。明代碑称“实晋浮屠氏远公所肇造也”。远公即晋释慧远,《高僧传》说慧远“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性度弘宏,风鉴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可见青少年时代慧远就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了。如果推断不误,白仁岩寺初创约在慧远二十四至三十一岁之间,相当于东晋升平至兴宁时期,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三十二岁的慧远为了躲避连年战乱随道安南下襄阳弘法。四十五岁时,他就南渡上了江西庐山,后来成为著名的佛门领袖。白人岩禅寺的创建者慧远大师,俗姓贾,雁门楼烦人。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四月初八日,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享年八十三岁。在二十一岁时,慧远于恒山听了道安讲的《般若经》,豁然开悟,师事道安。二十四岁随同东晋高僧、著名翻译家释道安出家为僧,升座讲法,成为道安高僧的上首弟子。

慧远大师出生于雁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等地。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悟彻真谛,感叹地说:“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远公大师出家后,卓尔不群,发心广大,“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进为道,无时或懈,道念日纯。道安大师常常赞叹说:“使佛道流布中国的使命,就寄托在慧远身上了!”于此可见远公的器识超出常伦。慧远闻道得道,离不开道安的指点。博大精深的佛法三乘菩提,其微妙深邃的法理和脚踏实地的实证精神,让慧远茅塞顿开。遇到问题,经典找答案。只要能够如实弘传,完全能满足各类不同阶层人们的渴求,慧远当时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希望通过佛法中的智慧和自己实践所得,能够摸索出一条佛教本土化之路,为苦难深重的神州大地点起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按照道安大师提出“教化之本,宜令广布”的论断,根据中国各地执政者和当时的社会安定需要,将佛、道、儒三家在社会道德规范方面加以融合,用通俗的语言向广大民众宣说大乘因果文化,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普遍好,他还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道家老庄玄学,套用道安“本无宗”的般若哲学理论,极其巧妙地将佛学文化融入中华民族的千年血脉中,顺利成章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从理论上思想上完成了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使中国佛教理论开创性地自成一体。(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众生习气,各有所偏。让大众获得真实受用,对社会产生良性效应,这样才能有益于佛教自身的发展。佛法不离世间法,在中国不像印度,离群索居、孤立传教的路子是行不通的。目睹北方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人心思归的情景,慧远积极响应道安提出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主张,要求僧团尽量取得朝廷和地方官府的支持,合理合法的宣传佛法大义。于是,慧远、慧持等被分派去江南布教传法,他们原本计划是去广东一带,途中经过庐山,见庐山清净秀美有灵秀之气,感觉这里适宜悉心学道,加上提前几年来到庐山的同学慧永的热情相邀,慧远决定在庐山扎根,公元 381年,慧远留住龙泉精舍、西林寺,依三经一论(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和《往生沦》)在庐山与诸大德居士 123人共结莲社,专修净土,遂成一宗。慧远善巧方便,远交近攻,活动能力很强,与一些政治上的重要人物都有来往,无形中等于取得了佛教传播的绿色通行证。从辽宁省博物馆藏白莲社图卷的诗情画意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慧远为中国佛教的传承与创新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在庐山时,他曾邀请小乘僧迦提婆和佛陀跋罗从事翻译和讲学,向他们请教学问,为之译论作序。慧远大师以信愿行于公元384年建立东林寺。从此,慧远替道安在庐山东林寺开创了佛教又一个新天地,在佛教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慧远大师隐居庐山,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以身作则,率众修道,在他自身修持及弘传“观佛”、“念佛”净土教法上有着显著成就。自身修持得力,在澄心系念中,证得念佛三昧。净土宗沿至今世已历十三祖,但观其列位,并无他宗那样明显的嫡系师承,而都是后世净业学人推举而成。如此而言,慧远大师之所以被追认为净土宗初祖,的确是名至实归,堪为净土之先驱,后学之楷模,其万世景仰之德行将永远昭垂史册。慧远大师穷其一生,讲经说法,只是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至于能否到达究竟圆满的目标,要靠自己脚踏实地、认真努力,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来不得半点虚伪。

慧远大师审时度势,规范僧制,促进政教和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弘法利生之路。其净土思想,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是三教融通合一的集大成结晶,是中国佛教史上锐意创新、与时俱进的智慧典范。慧远大师推动了中国南北两大佛教重镇长安和庐山的佛教交流,促进了中印文化的友好往来,以其毕生的巨大功绩,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座丰碑,堪称中华民族复兴之先驱、领头雁。

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早年曾对佛教净土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更有甚者,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我们中国汉语的大量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觉悟、意识、忽然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关于慧远创建白人岩寺的过程,还有一段奇妙的民间传说。寺院80余高龄的释存来师父娓娓道来:相传慧远为僧后,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一天当他经过小寺谷口时,忽然看到小寺顶峰上“梵宫琳宇,飘渺天际”,慧远急忙双手合十,跪拜诵经,抬头再望时,只见晴空万里,奇景全无。慧远认为这是佛菩萨在感应点化自己,随即继续前行。进入崎岖山路,翻越悬崖峭壁,爬到山峰中心处,四下环顾,他发现白人岩的山形酷似一朵盛放的白莲,当下发愿决心在此兴建寺院,设道场弘法。慧远将四处筹集到的砖、瓦、石、木材等各种材料存放小寺,准备择日运料,上山建寺。可是一天清晨起来,一应物料全都不翼而飞。慧远大吃一惊,急忙顺着地上所留的马蹄印迹找寻。当他跟着蹄印寻至白人岩山中时,一座精美绝伦、雄伟壮观的寺院呈现在他的眼前,只见岩石上留下了清晰而硕大的天马蹄印。慧远感悟是佛祖在暗中相助,遣天马帮他建起了寺院,从此更加坚定了他在白人岩弘法传经,证道菩提的决心。直到现在通往白仁岩的山石路上还有天马驮料时留下的蹄印。白人岩由此成了慧远人生中的第一道场。他倡导的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以求死后往生西方净土的弥陀信仰,明清以来,净土宗更是广泛流传,在代州形成了“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鼎盛局面。故此,白人岩也因此享誉海内外,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成了一座鲜明地域标识。代县古建筑甚多,几乎村村有主庙,有的甚至达六处之多。全县四百多个村,禅寺、庙宇达一千多处,除人为和自然毁坏无法统计外,现已普查到的古迹达二百一十六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信仰是民族的支撑。白人岩的神奇传说,早已成了一种文化形态,一个地域特定历史符号,为百姓津津乐道。代县,因了慧远大师的缘起,理所当然地被冠以一方净土之美称。

白人岩毕竟是慧远大师出家修行的第一道场,为纪念慧远大师为中国佛教作出的不休功绩,2005年9月9日,白人岩寺在寺后山上隆重举行了“慧远大师 回归故里”暨远公塔(魂塔)落成庆典。寓意着慧远大师回归雁门,光照故里。当日,庐山东林寺代方丈大安法师,亲自将慧远铜像、冢土安置于塔之地宫。白人岩寺,可以说是慧远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乡人至今引以为傲。庆典之日,宗教界领导、专家莅临,四方善男信女云集,盛况空前,为几百年来所未有。2007年8月,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理事长、国际佛教大学校长木村清在白人岩拜谒了慧远大师的活动遗址后,激动地说:“能够在白人岩有幸目睹这么多慧远大师的相关遗迹,非常感慨。慧远和昙鸾一脉同宗,虽然在修行方式和内容上不尽相同,但慧远法师净土宗初祖的地位是不容否认的,他对佛教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发掘底蕴,让厚重释放。白仁岩,“景物形胜,天造地设”,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品质卓越。欣逢盛世,与庐山东林寺南北呼应,早已成为雁门乃至山西的一颗璀璨明珠。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对代县而言,站在旅游的角度,深入发掘白人岩“净土”文化就等于抓住了旅游产业核心价值。

2007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理论研究所所长方力天教授在白人岩考察时说:“慧远大师是净土宗初祖,一代佛教领袖,他是把西方的佛教汉化传播的第一人。他把佛教律义与世俗礼制异同关系和佛教思想与儒家理论予以阐述而形成了‘合明’论,使佛教文化持久地普及开来,以致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和日本等国。所以,慧远大师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白人岩,净土的发祥地,大众心中的圣地,以其超凡脱俗的魅力,入乎道法的修证,和本土文化的涵养,施以佛教中国化的运思和举措,与时俱进,一脉独尊,兼容四海,终将成为晋北佛教文化旅游胜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17274/

“净土”文化探源的评论 (共 7 条)

  • 饭袋
  • 荷塘月色
  • 春暖花开
  • 雨袂独舞
  • 浅笔抒写
  • 老夫子(熊自洲)
  • 艾葭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