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鄱阳湖口话“蓬莱”(散文随笔)

2016-02-13 20:55 作者:海海726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阮海强

在长江和鄱阳湖交汇处,耸立着两座南北对称的小山,这就是名扬中外的上、下石钟山。南为上石钟;北为下石钟。两相比较,则下石钟更加令人叫绝!峭壁临江的下石钟,因为它山上山下,名景荟萃;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因此,素有“小蓬莱”之称。

石钟山的由来,其说不一。或依其音响而得称,或按其形状而取名。它的基部浸立江中,岩薄洞多,外巍内空,江湖相汇的激浪,有节奏地冲击着山岩洞壁,发出“咚咚”响声,加上它上锐下宽,很像一座覆盖着的大钟,所以,古人便形象地给他取了个“石钟山”的名字。《水经》中最早提到了它;接着《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又作了进一步的记述:“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宋朝苏东坡曾怀着很大的雅兴,与他儿子苏迈一道乘一小舟,特地来到这里,趁着月明星稀,钻进山下的水洞进行实地考察,并写下了著名的《石钟山记》。

游石钟山有两条路可通:东路是不久前修的石阶宽道;南路是原有的攀山小径。一路登山,一路赏景,江风扑面,心旷神怡。

“云静山浮翠,风高浪泼银”的石钟山,面积虽不大,但庭院层出,亭子众多。在南路半腰上首先与游客见面的,是依山而建的“半山亭”。亭后又有两座建筑物:一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建的“怀苏亭”,一是玲珑精巧的“紺园”。紺园内有一回廊,其左有一古老优雅的庭院,圆圆的洞门,精致的小楼,形状很像古代的官船,故亦名“船厅”。厅前是临江的悬岩峭壁,顶上又有个“江天一览亭”。凭栏远眺,百舸争流,金涛闪浪。回廊的右前方是一个排开的三栋屋宇,中屋是“太平一垒”,左侧是“报慈禅林”,右侧是“浣香别墅”。出“浣香别墅”可至“且闲亭”,过“且闲亭”便是“桃花洞”。岩再攀坡而上,那就到了有名的“梅花厅”了。

据说,“梅花厅”的四周曾经有梅花树六十株,故亦名“六十本梅花寄舫”。世事沧桑,梅花早已绝迹,厅阁也已破败。留下的仅有一棵少见的“三合一”奇树。这棵树的树根是一株苦楝树,树干上面一半是梧桐树,一半是木梓树。季,三棵树青翠紧抱,难以区别;到了秋季,苦楝树呈黄色,梧桐树为绿色,木梓树是红色,三色一体活像一位慈母手抱两个孩儿,男孩穿绿衣服,女孩穿红衣服,屹立园中不动。游客看了,无不赞赏不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梅花厅的北面是“镇江亭”,东为“归去亭”是纪念曾在附近彭泽当过县令的晋代诗人陶渊明而建的。正面是座橙檐碧瓦的两层高楼,原名“飞捷楼”,据说这是由于此楼建成之日正逢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陷落,当时的反动统治者便因此而命名。后改名为“太平楼”。站在城楼俯瞰口县城,屋宇层层,楼房叠叠,历历在目。

石钟山上风景如画,石钟山下情趣更浓。划着小舟,环绕山脚泛游,峭岩直上,陡壁冲天,大有岩屋欲坠之势,令人不敢俯视。山壁的岩石被万古波涛洗刷得玲珑剔透,净洁分明。枯水季节,水退洞露,穴缝迎水而开,幽邃曲折,室室相通。据《石钟山志》记载,洞内刻有不少名诗佳句,有人沉浸于“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尘世无人识”;有人则醉心于“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涨洞乃关。”······

石钟山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地势险要。它是长江和鄱阳湖联结的咽喉,“西扼楚蜀,东联吴会,北障新葵,南捍豫章”,故有“江湖钥匙”之称。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天下,曾出没石钟山,大战鄱阳湖,持续了十数年之久。太平天国时期,起义军在这里镇守了整整五年,使之成为天京的屏障。1854年,大侩子手曾国藩亲率湘军水师,进犯湖口,妄想扑灭太平天国的革命烈火,结果却被太平军以“诱敌深入,封住湖口,各个击破,关门打狗”的计谋,打得落花流水被迫跳水,差点丢了一条狗命。1965年,大诗人郭沫若写了一首题名《登湖口石钟山》的诗:“偶至石钟山,江天一望宽。水文黄赤界,峰影有无间。日寇沉人岬,湘顽败阵关。太平遗垒在,党校耀人寰。”

今日,古老秀丽的石钟山已经成为以庐山为中心的游览胜地,青春焕发地迎接着来自祖国和世界各地的游人。

注:原文刊登全国公安文联、湖北省公安厅政工网、监管总队、长航芜湖分局主页

作者:交通运输部公安局长航武汉分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15727/

鄱阳湖口话“蓬莱”(散文随笔)的评论 (共 2 条)

  • 老夫子(熊自洲)
  • 雨袂独舞
    雨袂独舞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问好!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