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江三峡与“大溪文化”(游记随笔)

2016-10-02 11:47 作者:海海726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阮海强 阮星

从诗城奉节,顺江东下,出瞿塘峡东口,进入大宁河宽谷,只见大江南岸,有一条黛色的小溪,淙淙作响,注入长江。在溪口的山间台地上,一片苍翠的林木之中,掩映着一座小小的村镇,这就是以“大溪文化”而著称于世的巫山县大溪镇。

一九五九年考古工作者在大溪两岸的遗址上,先后两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共发掘了二百二十八平方米的遗址和七十四座墓葬,从出土的大量文物中,证明在距今约五千余年前,这里便已出现了规模可观的聚居点,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大溪文化。它属于原始社会后期母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时代,可与屈家岭文化相并行,而稍晚于仰韶文化。

遗址在大溪西岸的第三级台地上,南依乌云顶山头,面对长江北岸的桃花山,襟江带溪,佳木葱茏,景色宜人,我们祖先选择在这里聚居繁衍,是很有见识的。

从丰富的发掘物来看,文化层的堆积物,大都是陶片、石器、骨器和鱼骨渣、兽骨等夹杂在一起,文化遗物则有陶、石、玉、骨等器。

在出土的陶器中,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彩陶较少。这些陶器上的装饰,普遍采用戳印纹。这种大溪文化所特有的纹饰,看来制作者是以各种不同的戳子,由器表向里戳印组合而成。因此,饰文往往组出现,由于没有戳透,故内壁常顶起乳钉状的泥突,使造型越发显得淳朴浑厚。彩陶的图案,常见的有绳索纹、横人字纹,还有网格纹、羽毛纹等等。这些珍贵的陶器和陶片的纹饰,为研究人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里的墓葬区,排列紧密重叠,都是单人葬,头向北,这是从男女分区埋葬和迁徒合葬制向单人埋葬制过渡的现象。随葬品中有陶器、石器、玉器和蚌器。装饰品玉璜、玉块、玉环等则佩在身上或颈旁,骨环与蚌环则分别戴于两臂上。还有头枕犬象牙和石斧的。在个别墓葬中,也有嘴含一条大鱼,或身侧各放一条大鱼的。在小孩墓葬中,还发现了随葬的玩具。

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来看,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别和对人类生活的特定影响,在黄河流域出土的生产工具,以狩猎工具较为突出,而长江流域则以渔捞工具较为普遍。在大溪文化遗址的险峻山间台地上,便发现了很厚的鱼骨和兽骨的堆积,可见当时这里的人们除了已经经营原始农业生产之外,渔业也已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副业,鱼类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

自从云南“元谋人”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早在一百七十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长江流域活动着。大溪文化的发现,证明了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晚期,生活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氏族部落,就已经与中原地区的氏族部落发生了较密切的联系。它与长江流域内江苏的青莲岗文化、湖北的屈家岭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以及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长江,她孕育了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培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的祖先在重峦叠嶂的三峡之中,辛勤创造的大溪文化,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交通运输部公安局长航武汉分局、武汉鑫宏泰船务公司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8639/

长江三峡与“大溪文化”(游记随笔)的评论 (共 15 条)

  • 鲁振中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 雪中傲梅
  • 绝响
  • 东来西往
  • 清澈的蓝
  • 歪才(卢凤山)
  • 大剧院
  • 远去
  • 紫色的云
  • 雨袂独舞
  • 雪灵
  • 人在蜀道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