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谋杀鉴赏》(纸质版)后记

2015-12-31 22:28 作者:汪德均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后记

的读者,恭喜你读完本书。

真与新,是本书最显著的两大特点。

《谋杀鉴赏》初版于2002年,是莉比•赫尔曼五十多岁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问世就在美国作家圈好评如潮,翌年即获得《读者的选择》最佳小说奖、国际推理小说大奖安东尼最佳小说提名奖。

莉比•菲舍尔•赫尔曼,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与文学学士,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硕士,电视纪录片制片人,1973年曾在华盛顿播报过水门事件。曾与人合编《悬疑推理小说写作指南》。

先说真。一般的作品能做到艺术的真实就不错了,本书则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巧妙统一。读者从注释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地名、商品品牌、人名、影视及文学作品都是实有其人、实有其物的;至于艺术的真实,指的是人物、故事皆为虚构,但那类似的人物与情形您在现实生活中常能遇见。例如《西游记》是神话、猪八戒当然也是虚构的,但这个人物却最真实,人物形象最丰满。您读了本书会感叹大量的作品假得很,有比较自然就有鉴别。(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再说新。好的作品首先是思想内容上创新,带给读者深深的思考。

主题新。反恐,但并未提到IS或塔利班、基地组织,而是把60多年前的纳粹暴行与当今的恐怖活动联系起来,书中出现的唯一一个穆斯林是友好善良热心的守法公民,更是女主角的朋友;书中涉及到划分恐怖主义的标准: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杀戮驱赶,是出于恩怨情仇还是出于某种思想观念?人们应该平等和睦相处或至少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地并存,还是只有自己这个群体才最优秀、才有资格生存,要建立自己这个群体的理想国度,别的群体只有死路一条?历史与现实就是这么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遗憾的是,纳粹思想还大有市场——难道现实总是历史的重演?

题材新。一般认为,推理分析是男人的强项,女人是感性动物,理性是其弱项,就连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是女性作家,但其侦探系列小说的主角却是名叫波洛的男性大侦探。本书主角却是女性,不仅如此,而且既不是警察也不是私家侦探,破案也不是她的爱好,却偏偏破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惊天大案。

写法新。就我所知,这类小说的写法目前有三种模式:

福尔摩斯模式。这是传统写法,也是最自然的,大概任何人想写这类题材(无论小说影视戏剧),很自然就会想到这种模式:要么是有人来报案,要么是发生案子,出动侦查,寻找线索。

波洛模式。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创新。案件发生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这个空间里几乎人人都有作案嫌疑,经过推理联系其他线索,一一排除,最后真相大白。想想《阳光下的罪恶》(海滨度假屋)、《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游轮上);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商店里)《空中杀人现场》(飞机上),看书名就猜到是这种套路。

第三种就是福尔曼模式,即本书这种,随着事件的发展,蛛丝马迹越来越多,那些有点儿反常之处才逐渐引起怀疑和重视。这是不是莉比•赫尔曼的首创,留给研究侦探小说史的专家去考证。这种写法,其实才更真实,有几个案子在最初就可以把范围缩得很小的?所以阿加莎•克里斯蒂要把它设置在旅游途中。

下面打算回答从好几个网站的读者评论中提到的三个问题。

第一:故事推进很慢。

首先祝贺您被故事吸引了,急着想知道下一步怎么发展,但下一章却宕开一笔,并没按你的思路推进。其实这是本书剧情所决定的,否则就太假了。因为主人公最初也不知道斯库尼克与弗莱希曼是被人害死的,警察到了现场也不立案,虽然狗儿不在了是个疑点,但警察都不重视,一个普通的40岁单身母亲,突然撞见了死人,她会那么镇静地怀疑那是被人谋杀而去追寻线索吗?更重要的是,水不紧鱼不跳,对于尚未掌握政权的犯罪集团来说,若不是感到有暴露的危险,他们会主动跳出来杀人灭口吗?主人公要挣钱还房贷、要照顾自己的女儿、牵挂八旬老父,正处于生活与情感困境之中,操心的事情很多,对于连警察都不重视的细节,怎么能一下子就引起警惕呢?她只是对斯库尼克的身世感兴趣,查找过程中遇到的一连串反常现象才逐渐引起了她的警觉,她对此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故事没有按照我们熟知的套路进行,正是本书在该题材写作艺术上的创新,给了我们全新的感受,也让我们思考种种社会问题,尤其是恐怖主义产生的土壤。

第二:故事堪称一流,推理比较平淡。

其实,本书的推理与福尔摩斯、波洛完全一样,否则怎么能够破获如此惊天大案?推理无非就是根据一定的条件推出一定的结果,条件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具体到破案,条件就是线索、证据;在福尔摩斯、波洛那里,前面都不出现条件或只出现一两样条件甚至假条件,他们掌握的线索并不写出来(福尔摩斯揭开真相前往往要消失几天,大家都着急得不得了才突然出现,他这时已经找齐了条件),最后才集中揭开谜底。所以我们觉得他们很神奇,很了不起。而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述,发现一个反常之处心里就要想一下,后来把所有的疑点集中起来,每一步我们都和主人公一道在思考,其结果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很自然地得出了结果。正因为如此,也才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如果某个案子警方每找到一条线索(真的线索)都通知你,最终把所有的线索都汇集到一起时,你还会觉得突然、神秘吗?再打个比方,福尔摩斯、波洛都是先说出答案(大家当然觉得突然、神奇),然后说计算步骤;本书是你和主人公一步一步地计算,最后得到答案。读者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思维能力。这正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其三、有一位评论者说:

因为是在路途上看的,阅读的过程并不是十分连贯,但是整体的故事还是很好读,比较喜欢故事中关于 歧视 的问题 但作为侦探小说 还是有些庞杂了。

首先应该称赞您,您看到了内容的丰富性。或许我们青少年时期读惯了福尔摩斯、波洛系列,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侦探小说写作套路"的思维定势,受其牵制,纵使我们看到内容的丰富性,也对挣脱套路的新颖感到不适。其实古人就曾说过:”文有法而无定法”,“随物赋形”(苏东坡),即根据具体的写作内容确定不同的表现形式。况且,推陈出新是艺术发展的规律。

因为本书的案件是根源于重大而广泛的社会问题,种族、劳工、政治三大问题盘根错节,贫富悬殊、社会不公,这些都是产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所以这才是本书内容上的一大特点: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当代美国社会的显微镜与解剖刀。这就在深度与广度上超过了一般的侦探小说。侦探小说属于通俗文学,原本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

这种内容的丰富性却构成了本书的又一大特点:既具有通俗文学的娱乐性,又具有严肃文学的重大主题、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我们常说,长篇小说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帮助我们全面具体入微地了解生活的功能,因此,本书也能帮助我们了解美国当代社会生活。

其实,本书涉及的问题相当多,全都发人深思。

简而言之,本书是一部鲜活的时代画卷,比较全面而具体地反映了当代美国的社会现实、社会心理与人性变异,是一部探究恐怖主义根源的佳作,思想内涵极其丰富,细读慎思,或有裨益。

最后说说本书的翻译。我本人生于1952年,80年代中期开始学习翻译,学过多位大师,主要取法于傅雷、李文俊、庄绎传,坚持“学我者生、仿我者死”“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之原则,只唯实、不盲从。讲究“得气”,即找到感觉,探究作者匠心,以求在译文中再现:叙景状物,身临其境,言语情态,跃然纸上;行文讲究声音节奏之美,让译文读者的感受不下于原文读者的感受,不仅读了故事,而且还要享受语言的美感,既不能让作者蒙羞,更不能糟蹋了咱们优美的汉语。另外两位译者,一位是职业译者,翻译经验丰富,涉及许多领域;另一位毕业于外经贸大学英语翻译专业,此前曾在另一出版机构担任过翻译项目负责人,作者曾称赞她的英语“perfect”,现在芝加哥大学深造。因为作者为女性、主人公也是女性,女性译者有利于把握主人公在某些特定场合里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及感觉,即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处;其他情况,见《译者的话》。总之,三人优势互补,由我统稿定稿,恭请读者、方家指正。

欢迎读者与译者、作者交流讨论(作者也能读中文)。

本书第二、三、四部即将陆续上市,精彩依旧,敬请关注。

再次谢谢诸位读者。

汪德均

2015/12/29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8033/

《谋杀鉴赏》(纸质版)后记的评论 (共 6 条)

  • 雪灵
  • 淡了红颜
  • 苦俟斋
  • 荷塘月色
  • 小虎涛
  • 清欢有味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