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退休文学编辑谈“汪译赫尔曼”系列:新垦地

2019-01-19 21:25 作者:翻译家汪德均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谈“汪译赫尔曼”系列:新垦地

作者 袁列君

【老友列君,退休文学编辑,出自名门世家,幼诵子曰诗云,十多岁即读《战争与和平》《大卫·科波菲尔》等名著之多个不同的译本,终生痴迷中外文学,颇有见地。本文虽短,然视野广阔,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非学力宏富者不能道之】

新垦地

德均兄,你在这年轻的文学领域坚持耕耘不断,实在佩服之至。说它年轻,是对你我的年龄来说的,它完全是文学新垦地一样的领域,因为以我们一生的阅读经历,应该说那是另一种样子的文学吧?而且那种文学或许是已经不太回得去了,对于这块年轻的新垦地,是我所无法再有有价值的见解的原因。

本来实在是不知道怎么说的好,确实也只能是作了反复的浏览式的去感觉它。但说感觉,最明显的莫过于是隔代了。从审美观到信息与知识结构及文化,它们都属于新的一代的期冀吧?当初开始(你译第一部时),我认为这类作品,与传统悬疑侦破还是一个大的类型,尽管你有社会百科的说法。现在,从你一系列的译下来,我感觉确实它已经不是完全的一回事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近日,我有一个对传统文学的感觉:当初的巴尔札克、司汤达等,他们的现实主义,也是对当时社会发生的事件事物的记录,因为当时的新闻还不发达,所以他们必须借助于艺术这个手法去表现,以表达得更加的吸引阅读者,而当时的阅读者和阅读市场,无疑还只是贵族及大批新兴的有产阶级,而这些人的知识结构及社会需求,更是从古典、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样一路阅读下来的,所以现实主义作家们也必然兼具艺术性的手法才能获得市场和读者。而到了上世纪上半,由于广播报纸等新闻的发达,记录社会现实的功能更多的由新闻文体去完成了,所以不少著名作家都兼具有记者职业,最著名的是海明威。在美国,这使得“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在记录社会现实方面,文体上又比现实主义更贴近生活本真一步,艺术手法也在更新,如《太阳照常升起》《在路上》《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再反推回去,其实不论是《伊里亚特》《奥德赛》,还是莎士比亚、福楼拜,更不说莫泊桑、果、托尔斯泰等等等等,哪一个又不是在记录他们所经历过的或人类所具有的时代和社会所发生的真实事情呢?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复活》,《红与黑》,《红字》,《日瓦戈医生》,《人性的枷锁》,《简》……就是《马丁·伊登》这种三人称,我也从来是当了自传地在读。

到上世纪后半,贴近本真,便自然具有更多新闻性的手法,加之读者群范围巨量地扩增,这就产生出更新一代的阅读审美了。它们的表达手法更直接,更重视要从阅读中获取到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要符合生活的快节奏,所以这是更加属于年轻人的阅读。它们像一块块的压缩饼干,紧实密织,追求有干货,而相比之下,传统文学则像是发泡的面包,追求的是趣味品性等相对闲适的情趣。

当然,我不能说可以完全的比照你译的这类作品便是这种情况,但感觉它多少是具有这样的倾向。有几点是明显的,快节奏,知识范,生活化,切近性,当代元素,侦破悬疑只是它借生的外壳,用老话说就是并非为侦破而侦破,为悬疑而悬疑,而是具有大量的可借鉴的现代常识意义。我说它是更新的,年轻的,新垦的,更是未来的。如此啰嗦,正如开始所言,也确实没有说出个什么。谢谢启迪并给于动力来记下平日想法的应该是我,你已经是停不下来的永动机了,借此祝贺译著等身、再添新作、并分享快乐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yngpkqf.html

退休文学编辑谈“汪译赫尔曼”系列:新垦地的评论 (共 4 条)

  • 雪儿
  • 心静如水
  • 彦桂英
    彦桂英 未通过并说 复活,红与黑,红字,日瓦戈医生,人性的枷锁,简爱是,它们是著作,要用书名号
  • 翻译家汪德均

    翻译家汪德均李凯婷:的确应该使用书名号,就像前面的《在路上》等一样,谢谢指教。那么,文章说得有无道理呢?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