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家门前的那沓田

2015-12-09 14:43 作者:文人李白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老家门前的那沓田

老家,那沓田,现在只有时间和空间概念了——因为它在视觉上几乎已经消失。

生活过的老家在乡下,一个20户百余人的小村庄。庄子的斜对门,有一沓梯田,两条田间石板路,伴和着两条灌溉小沟渠,蜿蜒直上山腰,将梯田分为四个区间,因为梯田大小不一,石板路和小沟渠就不成条理般通直,折折拐拐、曲曲弯弯,像随意丢弃在地的草绳。从下往上,或从上往下,没法数清梯田的层数,大丘田与小丘田错落交织,沿山势叠加,累计上百丘,20余亩。空田满水,阳光一照,犹如平放的百块玻璃,泛出金色光芒;绿秧茁壮,则似千层绿锦,透着无限希望;稻谷成熟了,它又是展开的黄色锦缎,绽放出丰腴的笑靥。

这片梯田有一套科学的灌溉系统,充分体现了先人们的智慧。梯田的最上方,从南边山沟引出一条横行渠道,从北边山沟也引出横行一条渠道。南边渠灌溉南边两个区间的梯田,北边渠灌溉北边两个区间的梯田,渠水沿着田间纵向分布的两条水渠分灌到每一丘田里。生产队时代,田里作物品种统一规划,且有专门的看水员管水,不存在灌溉水的争议。责任制后,田承包到户,田里的作物自己耕种,品种自行确定,对水的需求产生了时间差。丰水时机,灌溉水源充足,田水都能得到保障,但枯水季节,山溪水容易干枯,灌溉就发生了问题,上下田、左右田之间开始存在谁先灌水,谁后灌水,及多灌水和少灌水的争议。眼见千百年来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产生裂痕,有些头脑的村民思考出了问题解决的方法。他们在纵向主渠道上建立起自动分水系统,方法简单适用,在每丘田田水人口的主渠道上放置一块平石,拦住下行的水,在入田口处也放置一块平石,主渠石与入田口平石齐平,主渠道拦水石处积蓄起一定水量后,一部分流向田里,一部分漫过拦水石继续向下;每丘田的另一端开挖一个出水口,出水口边也同样放置一块平石,略高于田平面,田里富余的水就流入下面的田里。如此反复,每丘田都自行得到灌溉。

这片梯田朝向东方,山势平缓,整整接受大半天的阳光照耀,村子里的其他南北走向的耕田一年一季,这片梯田可以一年两季。这是老家的黄金宝地——梯田丰,日子丰,梯田歉,日子穷。

这片田是黄金田,它是村民的生存保证,村民因此象神一样崇敬它。在耕种和收割时,都默认了一套敬重的规矩,犁田时,从最中间的四丘田四条牛同时开犁,然后推向上下四周,寓意着四季丰收在望;收割时,也分为四组,从四端的田开镰,寓言收获归仓。每个组一台打稻机,四个男劳力,八个女工(有时是四个小孩):四个男劳力,其中两个踩打稻机,两个送谷回仓库,四个小孩肯定是给踩打稻机的男劳力递送禾把,四个女劳力割禾。这种对这片田敬重而产生的劳作方式,直到责任制才被打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给我记忆最深的,除了这片田里的收获,还有在这片田里发生的一些另类故事

当时实行工分制,工分决定秋后分成。男劳力比女劳力基本工分高,男劳力最高工分是10分,女劳力最高工分只有8分,成年男劳力90%是10分,女劳力只有队长的妻子是8分。我母亲等几位平时劳动能力强的妇女对此提出反对意见,她们胆敢提意见,来自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是她们确确实实劳动贡献不比队长的女人差,甚至强;二是她们养家需要工分积累。有一年,我清楚地记得,开犁犁田时的另一番壮观情景——两个女劳力和两个男劳力同时掌犁,开展犁田比赛。两个男劳力是平时的耕田能手,也许是男劳力们乐意女人提高工分,更或许是轻视妇女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能力,一天下来的结果,男、女劳力的犁田面积相差无几。这一年年底,有11个女劳力的工分基数提高到8分。妇女能顶半边天,在那时的农村,随时可以找到例证。

物盛就衰,老家斜对门的那沓田没有跳出例外。

热闹的集体和集体的热闹,没有温饱辛苦劳作的村民,贫困可谓是集体制的标签。于是责任制应时需而生;农村的贫穷落后,对年轻一代失去了吸附力,在集体管束力稍有松动时,挣脱土地束缚,背井离乡漂泊游离入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成为应然选择。老家那沓田里曾经的集体热闹从此被打破,那沓田里,慢慢地,只有三三两两的几个年迈老人偶尔出没;村庄也从此开始萎靡,随着时代大潮,自生自隐而走向消亡。

梯田不光是消失了热闹,世移时逝,它的功能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没有年轻劳力的人家,老人们用锄头翻耕,在田里种植些蔬菜,这还稍许保留了梯田的农用性质;在城里长了见识的年轻人,发现种风景树卖到城里可获利的商机,他们就把山上可作风景的树挖下来,或者购买花木种苗,移栽到责任田里。一些小叶小茎的苗木栽种在田里,对田的损伤不是太大。但大树栽下去,对田是有致命的损害:首先需要挖出一个大坑,才能容纳带土移栽来的树木,被锯去树尖的大树,要在田里成活,生长出新枝,尽管人为地施了肥,甚至挂了营养针,它还是需要吸收田里大量的营养,特别是在将风景树挖出卖时,连带挖走了众多的肥泥,肥田彻底贫瘠了。

在田里劳作了一辈子的老人们,与年轻人抗争过,甚至骂他们是败家子。年轻人根本不理睬这些过时的劳动“英雄”,他们用收益回击老人们的指责。这是老人们心中的隐痛,他们的时代,没有给自己、给子孙足够的温饱,他们田里付出一生的辛劳,收获的只是贫穷,老人们无言以对。但他们骨子里无论如何也放不下对这沓田的热情结,他们深知,土能生万金,土地是不糊弄人的,你爱惜了它,尊重了它,它总有一天会回报你的辛劳。他们尽自己最大的能量对那沓田施以爱意,山洪,有时连沙带草摧毁了山溪边的稻田,老人们总是在农闲时,顶着子女们的阻拦和嘲笑,一个一个石头,一根一根树杈,一箕一箕泥沙,愚公一样搬运,还原损毁的稻田。

折腾还有更重的,近几年来,年轻人将住房也折腾到了田里,那沓田里不时有房子生长出来。父亲站在田边,感叹地流下泪水来,他无不怆然地,象预言家一样地说“农田不种粮,总会闹饥荒”。

粮食是生存之需,土地是粮食之母,母亲没了,人还能生吗?!

父亲其实不知道,占田建房,他只是看见了树木,尚没有看见森林,在它不知道的外面世界里,交通建设、小城镇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房地产开发,都在大片大片地占用耕地、农田,一座城、一家厂、一条路,生生地长在平畴的农田里。

是的,田之不存,人将焉生。也许有人辩驳,只要工业发达,手中有钱,从外国购买粮食,成本还低于自己生产。

短视的目光和行为,将成为我们民族的灾难,这个庞大人口的国家和民族,一旦在粮食上被人卡了脖子,将无以自救。没有经历过和生存危机搏斗的人,一时是不能理解这一点的,但等到理解了,为时却已晚。

救救耕地,守住民族生存的根基!

作者 湖南省安化县人民法院 李文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2813/

老家门前的那沓田的评论 (共 7 条)

  • 雪灵
  • 襄阳游子
  • 荷塘月色
  • 春暖花开
  • 心静如水
  • 晓梦芳菲
  • 醉死了算球
    醉死了算球 审核通过并说 热闹的集体和集体的热闹,没有温饱辛苦劳作的村民,贫困可谓是集体制的标签。于是责任制应时需而生;农村的贫穷落后,对年轻一代失去了吸附力,在集体管束力稍有松动时,挣脱土地束缚,背井离乡漂泊游离入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成为应然选择。老家那沓田里曾经的集体热闹从此被打破,那沓田里,慢慢地,只有三三两两的几个年迈老人偶尔出没;村庄也从此开始萎靡,随着时代大潮,自生自隐而走向消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