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由皖医硕士自杀说起

2015-11-14 12:48 作者:春曰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网传前日12时许,合肥市肥西路安徽大学老校区内,一名年轻男子被发现死在其校内出租房的床上。屋内留有男子手写的遗书,内称“心很累”、“活着没意义”等。该男子今年不到30岁,系皖南医学院硕士毕业生。

皖南医学院,我很熟悉,不但所居与之毗邻,而且上班路途必经。其楼宇高耸,道路平直,树木齐整,花草葳蕤,西流滚滚长江,实乃风水宝地,宜学、宜教、宜居、宜游。我想,她的毕业生逝以自杀,必也会惊动这个美丽、宁静而祥和的校园吧。

听闻自杀,早在幼时。当年,家门有个婶娘的母亲常来她家串门。在我记忆中,那个老人很和蔼,慈祥,善良。每每见到我,她总是满面笑容,俯下身子与我说话。可在某天却愕闻她喝了农药,救而不治,与世长辞。接下来很长时间,只要一见到家里那个放在院墙墙角的预备给庄稼喷洒的农药瓶,我就有些害怕,生怕哪天一不小心沾染了这个黑色的圆状物而顷刻毙命。

年龄渐长,我的这种恐惧渐祛,因为我知道,农药瓶无生命,不会主动浸入人体;可是,我的忧虑却是渐趋浓郁,因为我更多地听闻一些人,尤其是农村妇女喝下农药,了此一生,或因家暴,或因贫穷,或因情感。这其中令我不能忘记的是,ZXJ之去。因她是我同学的妹妹,也是我的一个远亲,所以与她很是熟识。她不但性格开朗、活泼,而且每每相见,总是热情主动地寒暄。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因为恋遭遇父母阻止,愤而辞世,假以农药。悲剧发生时间,我现在记不清了,大概在1996、1997年样子吧。当时,我在老家那所中学任教。为之, 我曾悲伤多日,不仅物伤其类,不仅沾亲带故,更因农村妇女的生活境遇。

那个时候,囿于识见、阅历,虽然业已知道海明威、海子、三毛等人皆因自杀而去,可我还是天真地以为此种了断人生的方式生发具有偶然性,缺乏组织性、计划性,多因一时冲动;即便不是,也因被逼无奈,要么罹患重病,生不如死,要么罪大恶极,非杀不可。

但这种看法却在2007年9月改变了,因为当月我所尊重的余虹教授自杀了。余虹,人民大学教授,知名学者,在美学领域造诣颇深,广有影响。2006年7月,我读研临近毕业时,还有幸聆听了他的一场学术报告。未曾想,时隔一年,他却以跳楼自杀这种非正常的方式告别人生。此前,在博客上他留下意味深长的绝笔之作《一个人的百年》,其中有言曰“这些年不断听到有人自杀的消息,而且大多为女性。听到这些消息,我总是沉默而难以认同那些是是非非的议论。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它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像一个人样地活着太不容易了,我们每个人只要还有一点人气都会有一些难以跨过的人生关口和度日如年的时刻,也总会有一些轻生放弃的念头,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自杀不易,活着更难,当然不是苟且偷生的那种活。 ”我不知道,这是否可以算作为他2个月后自杀所做的辩护。从这段话看来,他走向那个世界,不敢说是蓄谋已久,但也不能说是一时兴起。但就从那一刻起,我隐隐感到,自杀绝非我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冥冥之中似为人类的一种选择,有时更是上苍的一种惩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种想法,在邓红梅教授身上得了一些验证。邓,南京师大教授,1966年生,15岁上苏州大学,是他们同学中最年轻的才女。22岁研究生毕业,工作三年,28岁博士毕业。34岁成为正教授,37岁成为女博导。可就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江南女子,却在2012年10月割腕自杀。无病无灾,无情感困惑,无经济困顿,如此选择,不是天妒英才吗?是呀,嫉妒是一种本性,即便是神,也不可免俗。敲掉英才之法,或灾难降临,如车祸之于洛桑;或疾病缠身,如残疾之于霍金;另外,就是强迫自杀。这些年,仅仅国内学界,就有江西师大郑晓江、河北师大陈超等遭逢。

今年9月,我在合肥幸会方雅森。席间敬酒,聊及自杀话题,很是被方批评了一番。他说,自杀是人性的一种选择,也是人们存在的一种方式,并证之以海明威含枪自尽事例。大概看出我的疑惑,他建议我多读西方哲学著作,譬如尼采,譬如海德格尔,譬如福柯等。深入了解了他们的思想精髓,方认为,我就不会对自杀感到惊愕,迷惑。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也可能方的话没有错,因为陈超和余虹是研究西方美学、西方哲学,或与之相关的。

图片

大概由于自杀人群的广泛性、持久性、严重性吧,自2003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当年9月10日为全球第一个“预防自杀日”。自杀,虽然人们逐渐意识到它的惨烈与残忍,并做了大量努力,可仍是绵绵不绝:据有关报道,仅就中国而言,据统计,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中国青年报援引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称,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而多数国际专家发现:每出现1例自杀,平均至少对6个人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而这些人得不到有效的心里干预,长期处于痛苦之中,有的甚至最终也走向自杀。

键盘敲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皖医那个硕士。我完全可以想象,此刻他的家人无限悲怆,无限后悔,无限愧疚。但我不知道,通往天国的路上,他本人是在痛苦着, 还是在幸福着;心,是在疲累着,还是轻松着。如果是后者,也许会给那些关心他的人和他关心的人些许安慰。然而,即便是,谁又能觉知呢?事实上,就是他本人,临行之前也不知道此刻会是怎样一种状态。所以,我认为我们在不知未来结局的情况下,言行举止尤其重大问题上最好不要釜底抽薪,孤注一掷。一定要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否则,悔之晚矣……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96798/

由皖医硕士自杀说起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