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院子里的草

2015-09-05 11:14 作者:长剑似雪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院子里的草

三耕山房有一个小小的小院,左邻右舍都辟之为园,蔬果交杂,学起圃来,像蠖屈曹操身边的刘玄德。我入住得晚,不再效颦,便铺砖略治,栽几株树,南墙根留一隙地,侍弄花草,老板在东墙根种上一行韭菜,约略古时的乡村小院。

瞅着红褐色的砖地,冀望从砖缝里生出些草来,行行细绿,如隶如篆,让我在汉字里游弋。几年也不能如愿,却星星点点地长出些杂草,点缀其间,杂而无章。不舍得拔掉,偶尔独看,星草胜花,迥异当年种田时地里除草看见草的感觉。

是草变了,还是人变了,还是时变了呢?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六祖慧能如是说。

远芳古道,晴翠荒城,更行更远还生。这是诗人对野草的描写。(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自小就见惯了荒草野菜,不识名贵花木,到现在心心念念的还是对草的旧情。看这院里的草,《尔雅》《诗经》里有它们的根,是草根,与之同根,生小耳鬓厮磨。见草如见乡园,如遇乡人。

画眉

画眉草,多美的名字!一听名字,仿佛听见滴沥婉转的画眉叫声。小时候,无人识得它的名字,觉得与马唐草很像,但一开花就看出明显不一样了。

画眉草别名榧子草、星星草、蚊子草,香香草,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喜光,抗干旱,适应性强,对气候和土壤要求均不严,喜欢沙土地,常见于路边及荒芜草地,多混生在旱地作物或棉田中。

画眉草是优质饲草和水保兼用型植物。作饲草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可与豆科牧草混播,也可进行草场补播改良。

画眉草同时还是药用植物,全草入药具有利尿通淋、清热活血之功效。

它的种子很小但数量多,一棵画眉草可结籽一万五千粒,靠风传播,子孙绵绵。

小院中随意地长着三几棵,是开了花我才认出来的,真高兴,认识它。

扽倒驴

这种草习见于旷野荒芜之地,几乎到处都有。

在生产队里拔草时,最怵头这种草。它的底盘有巴掌大时就很费劲了,竟至于剺破手。有时费了很大力气,缒了半天,好不容易拔出来,人却被诳倒,砘了一个腚瓜。人们哈哈大笑,说这草叫“扽倒驴”。

想不到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牛筋草。因其贴地有力,不易铲锄,山东方言叫钝刀驴。别名蟋蟀草、路边草、鸭脚草、蹲倒驴、牛顿草、千人踏••••••

牛筋草有清热、利湿的功用,对伤暑发热,小儿急惊,黄疸,痢疾,淋病,小便不利有治疗的功效。

此草煎水,常大量服,自古相传有防疫、抗瘟病时毒奇效,自魏晋以来民间及中医久传不衰。以此草与金银花制剂配合常服,可以预防流感及其他流行疫病。

啊!这为儿时所不知。

牛筋草为禾本科蟋蟀草属植物,茎秆丛生,斜生或偃卧,有的近直立,茎杆顶端长出三支草棱,仿佛古代的兵器。孩子们经常用它逗蛐蛐。

三棱草•羊胡子草

院子里的东墙根,有几棵三棱草、羊胡子草杂在韭菜畦里,不知什么时候御风而来,挺有意思。

三棱草多生在水边,潮湿之地。直立的茎是个三棱柱体,顶上长一些花似的草籽,分几股叉,婷婷的有点优雅,小时候常常采摘来把玩。

三棱草学名莎草,原名半,别名三叶半夏、三步跳、田里心、无心菜、老鸦眼、老鸦芋头、燕子尾、地慈姑、球半夏、尖叶半夏、老黄咀、老和尚扣、野芋头、老鸦头、地星、三步魂、麻芋子、小天老星、药狗丹、三叶头草、三棱草、洋犁头、小天南星、扣子莲、生半夏、土半夏、野半夏,多年生草本,各地有各地的土名。

《毛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毛苌传云:兴也。台,夫须也。莱,草也。郑玄笺云:兴者,山之有草木,以自覆盖,成其高大,喻人君有贤臣,以自尊显。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莱音来。夫音符。唐孔颖达疏云:台,夫须,释草文(尔雅释草)。舍人(郭舍人,四川乐山市人,汉武帝时,与司马迁、司马相如同时)曰:台,一名夫须。陆机疏(花鸟鱼虫草木疏)云:旧说夫须,莎草也,可为蓑笠,都人士云:台笠缁撮。传云:台,所以御是也。十月之交曰:田卒污莱。又周礼云:莱五十亩,莱为草之揔名,非有别草名之为莱。陆机疏云:莱,草名,其叶可食,今兖州人烝以为茹,谓之莱烝。以上下类之,皆指草木之名,其义或当然矣。此山有草木,成其高大。

羊胡子草

羊胡子草是根据它的样子命名的。叶子与三棱草接近,比三棱草高得多,没有那条三棱的茎,形状像山羊胡子。庄稼地里最恨羊胡子草。它的根很深,一般锄地触不到根,锄过地,第二天又冒出叶子来。根底一个疙瘩,是草药香附子。

香附子别名地罩草、草附子、地沟草、地赖根、地了草、地蒲草、地三草、吊马棕、姑娘草、旱三棱、回头青、九篷根、酒药芸香草、雷公头、雷公头草、棱草根、钮子七、雀头香、三棱草、三棱草根、三棱子草、三楞草、三楞草根、三稜草、三轮草、莎草、莎草根、山芽草、缩缩草、田头青、铁疙瘩草、土香草、香附、香附草、香附米、香疙瘩、香胡子、香头草、香叶、小三棱、续根草、哑妞姆、野韭菜、野菊头、芋仔草、张罗草、猪毛青、草头香、地藾根、地毛、夫须、侯莎、厚香草头、厚香头、回头茎、雷公草子、木强币、沙草、沙草根、莎草香附子、莎结、水巴戟、水莎、水香棱、水香稜、梭子草、土香、土香头、猪荸荠、猪鬃草

香附原名“莎草”,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唐本草》始称香附子。《本草纲目》列入草部芳草类,名“莎草香附子",并云:“莎叶如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数叶,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采得燎去毛,暴干货之”。《植物名实图考》有香附的播图。现今所用香附及其加工习惯与历代本草所载相符。

羊胡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华北部山区大自然的树林中,根系发达、无茎、生命力顽强、直接由根部生长出细如羊胡子的丝状草叶,成年的羊胡子草叶长约二十公分顺垂向下,随着气温下降绿叶逐渐变黄至次年季再由根部生长出新鲜草叶,大量的草叶积压后表层较滑,人踩上去很容易摔倒,枯黄的草叶经过三四年后可逐渐腐烂;是防护水土流失的极佳植物。

家乡,羊胡子草似乎没有任何的价值,虽然它算是一种草,但牲畜都不吃它的,也没有任何人会去采收毫无用途的东西回家,人们都忽略了它的存在。

莠穗草儿

莠穗儿,名字挺尔雅秀气,听名字该是长发袅袅白衣胜的美女。其实莠穗儿是草,野田里极常见的一种草,路边堰边河边山坡庄稼地里到处都有,庄稼地里长得最多。

我特别喜这种草,儿时看它就亲切,觉得它秀气清亭,骨格不凡,有飘逸之姿。家乡人叫它莠穗儿,莠穗草,它的别名挺多,如绿狗尾草,谷莠子,莠,莠子,光明草,阿罗汉草,狐尾,狗尾巴草,狼尾草等,学名狗尾草。

及至看到它的学名,觉得有些夸大,虽然形象。如此,还是别号狼尾草似乎更有味道。狼尾与狗尾,还有一段蒲松龄的轶闻。清代康熙年间,蒲松龄在西舖毕府作塾师。传说当时的诗坛领袖王渔洋一次到毕府过访,久闻蒲松龄才名,便邀蒲松龄陪宴,想借机试试蒲松龄的才思。酒间,毕府养的大黄狗溜到方桌下觅食,王与毕遂以狗为话题,有借机讥诮或者羞辱蒲松龄的意思,好煞一煞蒲的傲气。谈到狗与狼的区别,蒲松龄脱口而出,“狗尾往上竖(谐音王尚书),下垂必是狼(毕侍郎)”,当时王渔洋曾官至刑部尚书,毕府的主人曾做过侍郎,结果反取病焉,两人讪讪而罢。这是民间的传说,自然不见正史。

莠穗儿与其它杂草被通称为稗草,是危害农作物的草。“莠”一般比喻品质陋劣而败坏,成语有良莠不齐。其实莠穗草应该是谷子的祖先,譬之猿猴乃人类的祖先。莠穗草跟谷子相类,它们的血缘很近,特别是幼苗期,莠草跟谷子像是双胞胎。初生时,小小的细细的一两片嫩叶,像蚂蚱眼,远望去几乎看不见。虽然根须浅浅的几乎只是浮在土上,然而只需要一点微雨甚至一的露水,便足以让它生出水根深植土壤,倘若遇到一场雨,它马上就勃然而长,烈火燎原。生命力之强,让人惊叹不已。待到稍大一些,便拔节生出一根细长的梃来,头上是莠穗儿,结满了千百颗籽粒,毛茸茸的,在风里摇曳,仿佛调皮的小狗在抖动着尾巴。

敝乡种谷,多在山岭薄地,因谷子抗旱。清明蜀黍谷雨谷,谷雨取“雨生百谷”的意思,谷雨节气开始断霜,雨水增多,气温升高,有利于谷物生长。种谷都用耩子播种,叫耩地。耩完后还要用石砘子砘地,以保墒情。初夏天气变热,谷苗长到半拃或三、四指高,就该间苗,乡间术语叫“剜苗”。耩播的谷子,一般密度较大,出全了苗会密密麻麻的一溜或一层。剜苗时根据情况,每隔三四指远,挑一棵高大健壮长势好的谷苗留下,其余则统统除去。剜苗用特制的小锄,叫苗锄,长约尺余,木把粗过拇指,或者用弯卷的镰头。剜苗时把别的谷苗和杂草拔掉,留下的这棵谷子的根也显豁裸露出来,幼小的谷苗,根细而稀疏,扎在表层,摇摇晃晃东倒西歪。用小锄 锄去杂草,把周围的土扒到谷苗根部,壅高培实,扶正去邪固本,方能根深而禾茂也。

锄去的杂草当中,莠草最多。莠草与谷苗仿佛,混迹一处,漶漫难辨,弄不好会鲁鱼豕亥。老农则闭着眼也能识其真假,如那些文物鉴定的方家。拔出的莠草摁在垄脊上,让太阳早点晒死它。倘若下了及时雨,它会趁机死里逃生再为草患,农人就事倍功半了。

剜谷苗是累活,朗朗赤日之下,蹲在地上,低头弯腰,长时间蜷在一处,腰颈背头与四肢无处不痛,站起来舒舒腰,又会头晕眼花,金星四冒,其苦难以尽言。青少年时期,每年都干这样的活儿。我剜苗时经常破鼻子,流血难止,用纸或者拔棵小蓟挼成团塞住鼻孔继续干,至今难以忘怀。虽然喜爱莠穗草,剜苗时必须把它拔净锄光,忍痛割爱了。

莠穗儿给我的童年许多的乐趣。上坡里拔菜的时候,常常揪一把莠穗儿,编一些小玩具,有时分赠给小弟小妹,给他们欢乐。夏秋在箔箔台上露营,有时把莠穗儿偷偷地伸进别人的鼻孔、脚心,上课时悄悄塞进前排座的同学的脖领,刺挠他们。最有趣的是在野地里用它钓“玎珰”,几个人凑在一起,把莠穗草探进玎珰洞,一边钓一边唱,“玎珰玎珰开门儿来,毛蚁虫进去了,钓得玎珰红腚了。”偶尔有人钓到一只,欢欣鼓舞,众以为乐。哄蚂蚱的时候,用它来穿蚂蚱,倘逮到一串甚至几串,意气洋洋,赳赳的回家。别人都会歆羡垂涎的。

莠穗儿的令名,两千年前就为古人写入《诗经》: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卯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诗经•齐风•甫田》)

那莠穗草骄骄桀桀,高大丰挺,满布田野。上古时代,神农氏树蓺五谷,把莠穗草杂交改良,育出了谷子,莠穗草从此被冷落于荒野,可它不择地而生,不择水而栖,不拣沃野膏腴,不弃苦寒山瘠,随遇而安,天地悠悠,一代代繁衍繁盛至今。

1960年天下饥馑之时,人人把莠穗儿掐回家做饭吃,觉得味美胜谷子,那记忆比铸在鼎彝上的铭文还要永久

妈妈酒儿

田野中,地头,堰边,星星散散地长着妈妈酒儿。虽是野菜,却无人食用。大人们说它不中吃,一辈一辈流传下来,从未有人问津。以致受到农人的冷淡、鄙夷甚至敌视。春初遮堰的时候,农人把它连根刨出来,毫不怜惜地扔掉。嫌它争夺了地力,妨碍了庄稼的生长。但它却是孩子们的深爱。与梨梨嘴,扁皮叶,甜秫秸,乌莓,灯笼,天星星,茅根一样,是农村孩童的天然时蔬野果。

妈妈酒儿初生塌地,叶子状似小白菜,叶面深青色,叶脉深紫。叶子比苦菜大,肥硕肉厚,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叶中窜茎,上有细毛,高者尺许,矮者三两寸,茎梢开着一簇红黄色的小筒子花。招惹孩童喜爱的是它的花。他的生命力、繁殖力都很强。春初,妈妈酒儿得风气之先,在朱朱粉粉的野花野菜中独标一帜,靓一簇簇的春光。妈妈酒儿的花苞恰似女性的乳头,开花后呈小筒子喇叭样。揪下花朵,花蒂乳白色,圆圆的柱孔,嘬一口,甜甜的,似糯米酒,因之俗名妈妈酒儿,有的地方又叫婆婆奶。

放学后,星期天,孩子们到坡里打猪草、拔野菜,先要四望搜寻有没有妈妈酒儿。远远的发现一棵或几簇,连蹦带跳地跑过去,揪一枝、一把妈妈酒花儿,坐在地上慢慢品尝。揪一朵花,急切地嘬一口,或者细细地吮吸,甜丝丝儿,香咪咪儿,满口生津。有时故意模仿大人喝酒:端起酒盅,在鼻尖嗅一嗅,咂一口,含在嘴里,卟咂卟咂,缓缓咽下,大叫好酒。揪花的两指顺势一捻由,把花顶的五个瓣儿挼成细团,捏紧,嘴从花蒂孔吹一口气,细花筒胀起鼓肚儿,捏花的手用力向另一手掌上一拍,“啪”的一声响,叫做“放炮”。蓝天下,田野中,春光里,一些顽童,超鸿蒙,混希夷,得大自在,斯乐何极!

有时并不舍得独个享用,采一把送给弟弟妹妹。田中劳作的农民,常常顺便采一些回家,送给孩子。

妈妈酒儿是一种中药,学名叫地黄。用的是根茎,新鲜或干燥的块根为生地,经过炮制加工则为熟地。生地味甘,性寒,长于凉血;熟地味甘,微温,质润,长于补血;因炮制方法不同而药效各异。青少年时期,我常常无端的破鼻子,流血很多,多方求治,后得一偏方:妈妈酒儿的鲜根与生韭菜捣汁饮用,须用青石蒜臼舂捣方可。如法炮制,喝过三四次,苦而凉,难以下咽,有明显的治疗效用,虽然未能根治。农人们并不知道它就是药店里的地黄,它能为人祛病驱邪,妈妈酒儿也并不因次委屈抱怨,依然自在恬淡,春萌秋谢,把生命蓄在根茎,隐于地下。春风一来,便不择地而出,乘化生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看着院子里几棵地黄,脑中连翩着童年的情景。我揪下一朵花,咂一口,细细的品。温润,香气淡淡的,味道依然是那样的童年。哦!妈妈酒儿。

曾经似乎是一个笑话。我性不饮酒,一次在酒桌上,朋友劝我喝酒。我说喝了酒头疼。那就喝红酒。喝了红酒疼头。那就啤酒。又头疼又疼头。那你能喝什么酒?---妈妈酒儿。

灰菜名藜

灰菜味道一般,有一种很难去掉的青气,没有马齿苋的清滑,也没有苋菜的味道美,平时就很少有人吃它了。

灰菜,名字就灰头土脸的。儿时童友门出谜语猜谜,有一则“洗不净的菜”就是它。名灰,因为它的叶子上面是青色,背面是白色,而且茎心、嫩叶上都有粉灰状一层附着物,拔菜后手上沙堎堎的,故名。灰菜别名野灰菜、灰蓼头草、粉仔菜、灰条莱、灰灰菜、灰藋、白藜、涝藜或涝蔺等,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它是我小时候就熟悉的野菜,灰菜是一种生命力强旺的植物,随便什么地方,田间、地头、坡上、沟涧,乃至城市中的荒僻幽落,处处可以见到它们密集丛生摇曳的身影。

在我国古代的《十三经》中,早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尔雅》及其注疏中,名之为釐,蔓华,又名蒙华。《诗经》里,它叫莱。《诗经•小雅•南山有臺》中:“南山有臺,北山有莱。”这个莱即是今天的灰灰菜。《说文》:莱,蔓华也。朱熹在《诗集传》里说:莱,草名。叶香可食者也。这话很值得怀疑,据我的经历,灰菜尤其是生灰菜,只有青气,是没有什么香味的,不知道朱熹说的叶香从何而来。不过朱熹给它的注音读釐,足见汉字语音的变化之大。

灰菜名听起来灰扑遢遢,其实它的大名还是有些雅的,古诗中称作“藜”的便是。关于藜,在古人的诗词中,还常出现一个词,杖藜。如杜甫 《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苏轼《鹧鸪天》一词中更有名句,“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浣溪沙》里有“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宋僧志南有“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后人解释说,藜的老茎“轻而有致”,可以做手杖,上漆后又可耐久,称为藜杖。灰条菜虽然可以长得很高,但它的干并不结实,是否能够做藜杖,是很值得怀疑的。我见到灰菜大的可以高抵人头,一丛丛是生得可怕,但粗不过手指而已,而且疏松柔弱,当柴禾都嫌它不经烧的。莫不是古人的幽默?像民间说的“拄根麦杆子当拐棍儿”。事实上,制作藜杖的“藜”和可吃的灰条菜的藜,并不完全是一码事儿。杖藜之藜,是同属的另一种较为高大的植物,称为杖藜。

灰条菜被称为藜,是明代朱橚在其著作《救荒本草》中给定的名。说起来这位朱橚,真让人敬仰的。他是朱元璋的五儿,封为周王。朱橚作为一个皇族子弟,没有像他的哥哥朱棣那样,为了取得皇权兴兵杀戮,而是潜心研究医药,并且为了帮助穷苦的百姓能够寻找食物渡过灾荒而著书立说,其用心也实在难得。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朱橚便组织王府人力着手调查,得400余种,植于王府园中。俟其生长成熟,召画工摩绘为图,记以文字说明,至明成祖永乐四年成书,名为《救荒本草》。所记植物414种,除以往《本草》所记者外,新增276种。详载各种植物之形态、产地、生境、可食部位与制作方法。此书形态描述多突出植物之叶、茎、花、果实之特征,植物形态图描绘之精确远胜于前代《本草》,为中外学者所赞誉。对含毒植物在“救饥”条专述其食用法。一位王爷,不去争权夺利,却开了一大片菜园,搜弄全国各地的野菜在里面种,并且天天仔细观察它们的长势、样子,尝它们的味道,研究它们的本性,写出了这部使后人大受其益的《救荒本草》,以便荒年时借以充饥。作者对采集的许多植物不但绘了图,而且描述了形态、生长环境,以及加工处理烹调方法等。后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都收入了《救荒本草》的内容,李濂在《〈救荒本草〉序》中说:“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艰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关于灰条菜,徐光启还记载了一首咏灰菜诗,“灰条复灰条,采采何辞劳。野人当年饱藜藿,凶岁得此为佳肴。东家鼎食滋味饶,彻却少牢羹太牢。”对灰条菜在国人食物史上曾经的地位大加歌颂。

藜和藿、蒿,常被作为是一种“恶菜”,指下层民众吃的食物或者饥荒之年用来充饥的野菜。《战国策•韩策一》就说,“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历朝历代,藜藿之类的食物常常是贫穷者果腹的食物。宋代黄庶在《和刘卿材十咏•耕者》中说,“四海兵今息,耕夫未得知。黄梁不敢吃,碗尚半蒿藜。”中国文人历来就有怪脾气,喜欢用这些粗陋之物表示自己不是“肉食者鄙”。在《韩非子•五蠹》里,就说过“尧王天下••••••粝粢之食,藜藿之羹”之类的话。历代诗人也有很多诗句,用吃藜藿之羹来表明自己的高洁贫寒,穷且益坚。杜甫在《太子张舍人人遗织成褥段》中则有诗句:“振我粗席尘,愧客茹藜羹。”陆游有“扫园收槲叶,掊地甃塼炉。幸有藜烹粥,何惭纸作襦”,表明自己安于贫穷,不追逐名利之心。宋代诗人张舜民诗曰:“多谢村人亮素贫,墙垣虽设不关门。一杯藜粥茅亭上,卧看南山飞白云。”好一幅山村归隐逍遥图。灰菜这东西,贫病的诗人也许真的吃过也未可知,但对于杜甫陆游张舜民们来说,决不是一种常用食物,而只是一个表明心迹的意象罢了。

此外,吃惯了大鱼大肉的富贵之家,偶尔吃些野菜作为调剂,也是很经常的事。《红楼》第四十二回,刘姥姥要从大观园回家去了,平儿吩咐她说,“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干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 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看,富贵如贾府人,不也喜欢吃这个吗?

现代的人嗜锦衣玉食,必厌膏粱,已无凶荒之虞,毋须藜藿之食了。故而灰菜之类越来越多,人们不太喜食,就那样蓬蓬勃勃地寂寞着,倒也难得。

然而,人们又追求健康长寿了,都看养生堂,便常常来一些“粝粢之食,藜藿之羹”,这才明白食用灰灰菜能够预防贫血,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对中老年缺钙者也有一定保健功能。另外,全草还含有挥发油、藜碱等特有物质,能够防止消化道寄生虫,消除口臭。因此,灰灰菜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保健食品,不仅为寻常百姓采食,而且堂而皇之地登上宾馆饭店的餐桌。人们毋须“藜羹被褐环堵中,岁晚将贻故人耻”了。

“藜羹被褐环堵中,岁晚将贻故人耻”,唐代大诗人李颀在《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诗里如是说,有些耻恶衣恶食的味道,这与他那边塞诗中的“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意境迥异,心志不侔。怎么去读他的边塞风呢?鲁迅说,陶渊明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有金刚怒目似的“刑天舞干戚。”

蒺藜

童年的家乡,蒺藜遍及田野。河堤上,小路旁,沟壕边,都是蒺藜生长的旺地。那时候孩子多有光脚下地,大人很自然就会嘱咐孩子:小心蒺藜。

蒺藜的幼苗还是挺有丰神的,淡褐色的茎,从根部生出很多分枝,匍匐于地面,绿色的蔓叶略倾斜上升,披稍卷曲的绢丝状长柔毛或长硬毛,柔软而强韧地伸展开去。春夏之交开出黄色的明丽小花,约略似梅。此前的幼苗可以采来喂猪,但人们不喜欢它。花后长出果实,五角形,角上长针似的尖刺,最初是绿色,很嫩,手一捏就烂了。秋后成熟,渐黄渐褐,干后为土褐色,五角形的果子自然分裂,每个果瓣呈斧形,两端都有硬细短刺,极其锋利。蒺藜随风乱跑,四处为家,隐身于卉草尘土间,默然以待来年再生。

那是人民公社时期,农人少衣缺食,夏秋之时大多光脚赤膊下田,少年孩童更其如此。即使穿鞋,鞋也破旧不堪,经常踩到蒺藜,扎破脚。用手抓摸柴草稼禾,也常常遭受蒺藜直刺,每每啊呀呼疼。虽然知道小心,但挨蒺藜的扎也已经不计其数了。走到蒺藜多的地方,会变得肃然而恐,迈步如猫行,往往是在你没有警觉不经意的时候,一脚踩下去,实实地中招,便有一股钻心的疼痛袭来。蒺藜的尖刺大约有半厘米甚至两三毫米长的样子,一个瓣儿上有三到四个刺儿,无论怎样放置,尖刺都会朝上,扎进你脚底的时候,虽然不深,因为刚透皮肤,所以也足够疼,咬牙拔出来的时候,会有一滴血珠儿冒出来。 老人说蒺藜含毒,挨刺后要隐隐疼半天。

因了这,顽童们常常用它恶作剧。把他撒在女孩的头发上,别人的衣服里,鞋里,欣赏别人遭受意外的袭击。有一伙顽童夜间去瓜田偷瓜,先摸到瓜屋下,把蒺藜放进看瓜人的鞋里,再去摘瓜。看瓜人发现有偷瓜者,急忙去撵,却遭了蒺藜的袭击,偷瓜者逍遥而笑。

古代战事中有人制造了铁蒺藜,用以御敌,设陷阱,固守城池,冷兵器时代威力极大。

蒺藜生命力极强,是处乱长,有的秧蔓竟至三数米长。有个笑话讲:一个农人在田里锄草,耪出一棵蒺藜,中午用锄头挑着蒺藜秧回家,搁在了墙头上,两天后秧蔓不见蔫蔫,莫名所以。到地里看了看,原来蒺藜的根没有锄断。

蒺藜,别名白蒺藜、名茨、旁通、屈人、止行、休羽、,升推。李时珍说:“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屈人’、‘止行’,皆因其伤人也。”几个名字都是与果实刺人有关。小时都知道除了喂猪别无它用,后来方晓蒺藜亦是药材。果实入药叫“刺蒺藜”,根入药叫“蒺藜根”,茎叶入药叫“蒺藜苗”,花入药叫“蒺藜花”。性味苦、辛,温。可以散风,明目,下气,行血。本经本草里都有记载。

“墙有茨,不可埽也••••••墙有茨,不可襄也••••••墙有茨,不可束也••••••”(《鄘风•墙有茨》)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离骚》)

“江离弃于穷巷兮,蒺藜蔓乎东厢。”(《楚辞•七谏•怨思》)

《诗经》里的“茨”,《楚辞》里的“薋 ”,即是蒺藜。虽然后代学者对“薋 ”有异议,然而王逸是这么注释的。在《诗经》《楚辞》的古人眼里,蒺藜是恶草,比喻谗佞盈满于侧者。这是楚辞的香草美人传统。

诗经楚辞时代的语音,迄今已发生了很大的流转嬗变,然而《诗经》《楚辞》里面的植物却独立不徙,依然故我,没有与时俱进。

蚂蚱菜

蚂蚱菜我特别喜欢吃。在滚水里煠烂,凉水淘净,把水攥出,切细,用蒜泥拌食,味道颇佳。烂叶如泥,浸出黏黏的液汁,酸酸的,辣乎乎的,既是美味佳肴,又可以治疗痢疾,实在难得。

蚂蚱菜茎杆儿平卧或斜倚,伏地铺散,分出许多杈枝,圆柱形,满地游走,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别名“五行草”,真标致;有的粗茎侧立起来,闲散旷达。茎叶光滑厚实,泽润里有点晶莹,比较秀丽,手感也好。叶片像是蚂蚱的眼,因得此名。

蚂蚱菜随处可见,菜园里最多亦最丰腴鲜嫩。生命力极强,耐寒耐旱耐涝耐瘠薄。一个童话:蚂蚱菜和葱比赛耐晒。他们两人比邻而居,都具有耐干旱的性能,他们谁也不服谁。一天,两人讲好都不喝水,看谁不怕太阳晒。骄阳似火,他们静静地站着,谁也不示弱。几天后,葱外边的皮干透了,它便扒下一层来。干了之后再扒一层。蚂蚱菜看见了,心想你能扒我也扒,怕你不成。扒了皮的蚂蚱菜第二天就晒死了,葱却一层又一层的扒不尽。

蚂蚱菜学名马齿苋,也有很多的别名,长命草、瓜子菜、地马菜、马齿菜、长寿菜、马勺菜等等。

蓬蓬苢

或写为蓬蓬尾(尾,方音古音读yi),它的形状像绵羊尾巴,故名。蓬蓬尾得于俗语,蓬蓬苢之苢得自诗经“采采芣苢”。蓬蓬苢叶子似针,小的时候像是可笑的三毛。田野里到处都有蓬蓬苢,干旱时猬缩不长,黄毛毛的可怜。潮润之地或遇上雨水就滋润鲜嫩,勃然蓬蓬,生长极快。采嫩叶煠熟,可炒可拌,尤其是用芝麻盐拌食,别有风味。有时用它擀菜饼,更会让人开胃。

蓬蓬苢渐大渐老,硬如猬针,不可食矣。一般长的半米高左右,大的可至一米高,拢成一大团,干为白色,叶刺扎手。秋风起时,刮得蓬蓬乱滚,呼其为“羊嘎嘎”,意为一只小羊。诗经里“飞蓬”者是也,“自君之东,首如飞蓬”。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81287/

院子里的草的评论 (共 7 条)

  • 心静如水
  • 沐子
  • 春暖花开
  • 荷塘月色
  • 雪灵
  • 晓晓
  • 河东散人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