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黄山之旅

2015-08-23 21:42 作者:天地飞鸿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严忠贵(2015、8、21)

2015年8月19日

一觉醒来,已是早上5点30。从床上一跃而起,穿衣,整理行装;上楼叫醒女儿,告诉她,马上出发。等我们急匆匆地赶到荞麦岭,旅行社的大巴已等候了一会。我们由婺源而入皖,一路钻隧道,在山岭上穿行,散布在山野间的村庄,都是白墙黑瓦、飞檐上翘的徽派建筑。

两小时之后,我们来到了黄山市。地导在路口上了我们的大巴,他是个年轻的小伙,个子不算高,偏瘦。他自称小王,略显朴实、诚恳,眼神有几分忧郁又有几分犹豫,说话似乎有些乱,不够清爽,但意思我们还算听得明白。

我们在新安江边下了车,导游小王领着我们参观了江边的大型浮雕,像展开的一幅长卷,展示的是黄山市三区四县的绮丽风光、名胜古迹。小王一一向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如徽州古城,依江而建,江上船来帆往,一派繁荣景象,城墙内古建筑林立,基本上保存了原貌。转到背面,浮雕上介绍的是古徽州历史上的名人,有文人,有文臣武将,有徽商的代表人物。如朱熹,其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著称,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讲学于徽州,从其弟子者众,“朱子之学”也就构成了“新安理学”的开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如明代著名数学家、珠算大师程大位,清代大学者,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徽派朴学的创建及领袖人物戴震,如现代的我们耳熟能详的陶行知、黄宾虹、胡适等等。如抗倭名将胡宗宪,如红极一时大起大落的商人胡岩,如“天下最牛的徽商”江,据《清朝野史大观》载:乾隆南巡至瘦西湖时说,此处“似南海(今北海公园)之琼岛春阴,惜元塔耳”。江春闻言,以万金从近侍处茯塔图状,“鸠工庄材,一而成”。次日,乾隆帝再至,见塔巍然,叩之果为砖石所建,叹曰:“盐商之财力伟哉。”江春提倡和奖励戏曲,征聘四方名旦入戏班,使徽腔、京腔和秦腔开始融合。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即江春去世第二年,为乾隆帝庆祝80大寿,春台班和歙县的三庆、四喜、和春三个徽班合称“四大徽班”,一起从扬州进京演出,逐步衍变为国粹——京剧。还有赛金花,这位颇具争议颇具传奇色彩的奇女子,想想,就是她阻止了八国联军进京屠城,使得北京城的建筑免遭焚毁,事后她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令人感慨不已。

我们漫步江边,新安江江面宽阔,水流舒缓,江水碧绿,江水将流向千岛湖,流向富春江,流向钱塘江,流入东海。当年的古徽州交通不便,完全靠这条江与外界交流来往,而正是这条新安江成就了著名的徽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之后,我们去了“老街”。导游小王向我们介绍:老街的核心地段全长832米,呈鱼骨式结构分布,一条正街,三条横街,十八条小巷,正街店铺,后街民居,河街水埠,是具有徽州典型风格的古代商业街遗存。其建筑和布局承袭了徽州特有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是一条商业街,也是一条文化街,传统的徽商文化融化在老街的经营活动中,商家注重“亦商亦儒”的人格修养,店铺主要经营盐、木、茶、漆、中药材、文房四宝等,其中老字号十余家。放眼望去,果然两边的建筑古色古香,店铺琳琅满目:有经营茶叶的,这里的祁门红茶就鼎鼎有名;有经营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这里的徽墨、歙砚,那都是享有盛誉如雷贯耳的;还有经营石头的,卖的是黄山怪石,形态美妙,色彩斑斓。还有各种特色小吃,引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品尝,啧啧称叹。到老街的博物馆转了转,了解到元末明初华山脚下即有店铺数间,以此得名的“八家栈”,即为老街雏形。明中期,老街以新安江水系为依托,自西向东延伸,发展成商业活动十分活跃的贸易集散地,至清中期已成为繁华的街市。

中午用餐,既吃饱了肚子,又增长了见识。经导游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何为徽州八大碗:石耳炖土鸡、胡适一品锅、黄山烩双石、徽州毛豆腐、屯溪臭桂鱼、天香一品蕨、绩溪炒粉丝。我们吃的比较简单,饱饱耳福也不错嘛。

我们去宾馆休息了两个小时,下午驱车去了“花山谜窟”。大巴在一个空旷的广场上停下,烈日当头,广场上热气蒸腾,走几步汗就出来了。我们往北走过一片草地,两边平坦开阔,有游客在骑马兜风,有游客在坐马车奔驰,那新奇的感受让他们快乐无比,欢笑声传出很远。来到江边,一座桥楼矗立在眼前,门楼二层,台阶旋转而上。上面一块匾额,书写着非常显眼的四个大字:“花山谜窟”。这是一座悬索桥,上得桥去,两边是铁索,脚下是铺垫的木板,悬在半空中,距离又长。桥上的游客川流不息,感觉晃悠悠的,也确实晃晃悠悠,吓得我紧抓边上的铁索。

我们先去了“24号窟”。穿过一片丛林,脚下是蜿蜒的木板过道,老远就看见了大坝,中间一段有水悬挂而下,那水在阳光下尤显清亮。站在坝上,只见山谷间的水库水波微漾,但显得幽深,水面上有几只野鸭,还有一只黑天鹅在惬意的戏水。我们坐机动船穿过水库到达彼岸。又是一段在丛林间穿行的台阶,在林子里,清风徐来,颇觉凉爽。来到一个长亭,又是一片幽深的水。我们穿上红色救生衣,六人一小舟,还得帮忙划动小桨。沿一狭窄的水巷而入,眼前出现了一个石洞,有六根石柱像桥墩一样撑着洞顶,我们的小舟在石柱间穿行,这明显不是天然石洞,而是人工开凿的,这该多大的工程啊。划船的老汉笑着说:“你们只知其一呀,这24号石窟是景区唯一一处水上石窟,洞口呈扁长方形,宽约50米,高约30米,6根3人合抱的方形石柱成两排阵势均匀分布支撑窟顶,如此有四层,故有‘二十四根柱’之名。”原来我们畅游的是四楼,水里还藏着三层,弄得我们惊叹不已。我们绕着石柱在石洞里转悠,想象着它的宽绰高大、气势恢宏。出来时,前面又有几只坐满红色救生衣的小舟迎面而来。

回头,我们去了2号石窟。往下走,愈觉凉爽。到处是石柱撑着石洞,无论是顶部,还是墙面,留下排排整齐的凿痕。明显这是一座石山,而石洞是由人工开凿出来的。有的像石房,略略高出路面;有的像石窖,似乎用来储存粮食什么的;有水池,里面的水冰凉沁骨。可谓规模宏大,曲折幽深,富有意想不到的变化。导游介绍这神秘石窟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游客们纷纷猜测:这绝对是朝廷的绝密工程,私人哪有如此的人力财力;这或许是屯兵藏兵之所;或许是北方豪族南迁时避难之所;或许是皇帝的地陵,像个地下宫殿。后来,我们还去了“35号石窟”。洞口藏得深,却显得宽敞。一路往下,地宫的规模更为宏大。到得深处,可以看见开凿出来的石块垒砌而成的隔墙,以及未清理掉的碎石堆放在路边。我们刚进去时还汗流浃背,到了里面却觉得不胜寒冷。有小孩在欢快的呼喊,却听不见回音,导游小王说,这是因为墙面是凹凸有致的凿痕的缘故,它有吸音的作用。真是太神奇啦,难怪出口对面的山崖上赫然写着“鬼斧神工”及“千古之谜天下奇观”,真是一语道破了我们游览后的心声。

2015年8月20日

在宾馆用早餐,大家互相说:吃饱点。我呢?小菜包、小馒头就着豆浆,就多塞了几个下肚。到黄山脚下,我们换乘了当地的大巴,沿盘山公路回旋而上。两边是笔直耸立的松树、翠竹,空气渐渐湿润,气温渐渐阴凉。

因为我们这个团,妇女孩子多,于是从玉屏索道,乘缆车上山。一台缆车坐六人,四周是透明的玻璃,有广播在播放舒缓优美的轻音乐。我有些恐高,看看上面的缆绳几乎是垂直的,前面的缆车就悬在头顶的半空;再回头看看后面的缆车,似乎在自己的脚底。向下看,是幽深的峡谷,两边是壁立的悬崖,褐黄色的岩石裸露着,一块巨石像个巨大的青蛙趴在峭壁上,似乎就要坠落下去,心里不免咚咚直跳。女儿在拍照窗外奇险的风光,我故作镇定,与同伴说笑着,尽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导游小王说,先去看“迎客松”。此时,山上下起了毛毛细,朦胧的白雾把远处的一切都遮掩起来了。我们套上山脚买来的黄色的薄薄的雨衣,拾阶而上。脚下是褐色的石板台阶,左边是壁立的山崖,右边是深谷,像水汽蒸腾的大锅,看不见里面煮的是什么好吃的。两边的松树很多,树形好看,大的像姑娘撑起的雨伞,小的像盆景,虬枝盘曲,绿色的松针像短发一样直竖,其间夹杂着许多坚硬的松果。“迎客松”已在眼前了,站在平台上,小王指着对面巍峨的只看得见黑色轮廓的山峰说:“你们看像什么?”有小孩说:“像斜躺着一个人。”小王直夸他聪明,他告诉我们:这是黄山睡佛,因为脖子那明显有喉结;又叫睡美人,因为她的胸部高挺。小王又指指两边突起的岩石问大家像什么,我仔细观察了一番,左手边的挺像一只石象,右手边迎客松背后的山岩,却看不出来。小王说:左边是白象,右边是蹲伏的青狮。经他一点拨,愈看愈神似,挺有意思的。迎客松从脚下的深谷里探出身来,背倚岩壁,,那早在画幅上电视里熟悉的身影,真实的出现在眼前,松枝在风中轻轻摇曳。爬上右边突起的观景台,手扶栏杆,极目远眺,只见白雾迷蒙,近处有些模糊的黑色身影,一幅绝佳的水墨画,透着朦胧诗的神韵。

我们回头向莲花峰出发,脚下是石块栈道,挺宽,中间被隔开了,我们靠右沿崖壁行,对面来的游客靠外行。外面有水泥仿制的剖开的松树栏杆,那树皮疙疙瘩瘩、凹凸不平,那节疤的纹理,那树皮树心的颜色,十分逼真。路过一座拱形的小石桥,小王说是幸福桥:桥上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桥上挥挥手,想啥都会有。我们便开心的从小石拱桥上走过,有的同伴还真的俏皮的挥挥手,挺有领导的范。左边山崖下凸出一块岩石,上面分明竖着一根手指,小王说,那是指路石。走过回头看,却又分明像竖在桌上的“大哥大”。上得一处顶来,在右边耸立着一座山峰,一棵松树屹立山巅,它后面凸起一块上面尖尖的岩石,像鱼头,鱼眼鱼鳃依稀可见,顺石壁往下看,有着裂纹的岩壁上,分明藏着一尾侧身的鱼身,此景叫“鲤鱼跳龙门”。松树的前面,分明有一只乌龟在仰头往上爬,似乎要与腾身跃起的鲤鱼争夺那棵松树似的。还有一处,在左手边,虽然白雾弥漫,但因离得近,依然看得见,一块岩石像乌龟,一块岩石像小兔,似乎在赛跑,而不远处的山顶上,似站着一个人,那肯定是裁判。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太奇妙了!

雨愈下愈大,还隐隐传来雷声。我把鼓鼓囊囊的背包放在胸前,薄薄的雨衣罩在外面,像一个孕妇一样,挺着个大肚子,在雨中,沿石阶艰难攀爬。皮凉鞋、袜子早已湿透,叽叽咕咕都能踩出水来。因为雨大,上莲花峰的路关闭了,我们只能在半山腰仰望莲花峰。经导游指点,对面石壁上有棵松树,树形象灵芝,而旁边栖息一只兔子,竖着耳朵,似乎在守护着灵芝。往北望去,导游小王说,那是鳌鱼峰,山顶的峭岩,真的像鳌鱼的头,微微张开的嘴,似乎在呼吸着。我们要爬上去,有两条路,一条要钻过鳌鱼洞,比较平缓,一条要穿过一线天,路极陡峭。这时,稍微消停了一下的雨又下大了,我们很想穿过一线天,像之前征服“好汉坡”一样,愈艰险愈有趣味。但考虑到妇女小孩的不易,我们还是舍难就易。面前,路两边两座耸起的岩石对峙着,小王说,一面是千年神龟,一面是吐信的巨蛇,像门神守护下面的百米天梯。那神龟,硕大的龟头,黑乎乎饱满的龟身,真的是形神兼备。我们摸摸龟头,摸摸龟身,那石壁经雨水长期浸润,黑乎乎的,摸去湿漉漉的,且粗糙不平,我们心中暗暗祈求神龟的庇佑。石阶几乎垂直向下,且淌着一层雨水,我们右手紧紧抓住护栏,慢慢探身下去。两边空荡荡的,云雾在翻腾,似乎深不可测,依稀间,有种在天宫的过廊上行走的感觉,云中来雾里去,飘飘欲仙。

开始攀爬鳌鱼峰了,两只脚越来越沉重,抬起腿来,大腿的肌肉拉扯着,似乎要抽筋的感觉,靠在边上休息一会儿,才略微缓过劲来。女儿走得挺轻松,一下子就把我远远抛在后边,年轻真好,记得二十年前,我爬黄山,后山上,前山下,一下子也没坐缆车,连蹦带跳,前呼后唤,真的岁月不饶人。钻进一个石洞,在洞里九十度右转向上,这就是鳌鱼洞。又是一番气喘吁吁的攀爬,看看前后来自各地的游客,有些健壮的谈笑风生,有些老人、女人,甚至年轻小伙,亦是脸色苍白,呼呼直喘,脸上滚落的不知是雨滴还是汗水。

终于到了山顶,幸好自己还没崩溃,近看左边的鳌鱼头栩栩如生,回过头来,蓦然看见一个竖起的大拇指,在云雾中,在松树旁。导游诙谐地说:“你们很勇敢,黄山都为你们竖起了大拇指。”我们全乐了,似乎加了油,精神又为之一振,向光明顶继续进发。雨似乎小了些,白雾更浓了,空气似乎湿湿的、凉凉的,撞击着我们的脸颊。有同伴打趣道:低头看路,抬头看雾,两边是树,还裹着薄雨布,生怕走错了路。不知不觉,我们已站在峰顶的小广场上,望着那矗立山顶的建筑物上镶嵌着一颗巨大的白色圆珠。如果是晴天,远处望去,肯定会像一颗星星在熠熠闪光。我想,那应该是黄山的气象监测站吧?雨又下大了,脚在湿透了的皮凉鞋里,黏糊糊的,难受之极。

我们下山了,下山的路平缓多了,在丛林里穿梭,两边的景色已平淡无奇了,但也看到不少稀有的树种,不免驻足观察一番。我们到了云谷索道入口,雨就停了,云端似乎还露出了几丝太阳花。我们纷纷把已扯破的雨衣脱掉,有种如释重负,挣脱桎梏的感觉。回望峭壁上云雾中的奇松,像撑着的太阳伞,小的像一朵朵蘑菇,心生留恋不舍,又以此为背景,留了一张影。

坐缆车下山时,亦是云中来雾里去,窗外全是浓得化不开的白雾云烟,把黄山神奇的容颜遮得严严实实。说实话,心里很觉遗憾:为什么拣了这样一个好日子?不能在远眺中饱览黄山的奇松怪石,神奇的“庐山真面目”。因为,二十年前的那次邂逅,下的雨比这次还大。或许,留有遗憾,这种感觉更妙,离去之后,对黄山更有一种牵挂,更有一种意犹未尽的神往,更有无限的想象。黄山那未能了然于心不过略知一二就足以让自己叹为观止的神奇魅力,将永驻心间,这就是人们所谓的朦胧产生绝美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78721/

黄山之旅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