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立

2015-06-19 09:07 作者:周怡杏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了1895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日本对台湾开始长达五十年的统治,他们对台湾人民大规模日化,对反抗的台湾人民大肆杀戮。跟其他反映殖民文化的影片一样,《赛德克·巴莱》也无一例外地涉及对“文明”与“野蛮”这两种异质文化的微妙解读。

影片中两个深受日本文明同化的赛德克族人花冈一郎和花冈二郎对自我身份的矛盾与困惑以及他们在两种文化中的游移纠结,恰恰是对两种文化复杂关系的最佳诠释。就是将代表着强势文化的日本文化与代表着弱势文化的台湾本土文化摆上了对立面。日本将教育作为殖民统治的重要手段,在台湾强制推行差别教育和同化政策,其目的在于消除台湾民众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企图使台湾民众成为效忠日本的“顺民”。

日本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对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遗留下了若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其一,基于殖民地时代之法制规范而形成的若干社会关系与现象并未随殖民统治的结束而消散。其二,就台湾殖民地化的历程而言,其另一方面即为台湾“资本主义化”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台湾的社会经济体系.随着资本主义的进展,曾有急剧而重大的改变。所有这些随着殖民枷锁的挣脱仍将继续存留下来。强弱势文化对立。因此产生了不可抗后殖民系列现象。

长达五十年的日本殖民使台湾传统文化与日本文化进行了由激烈的碰撞至缓和的交融,即便是1945年台湾光复,殖民者撤离了台湾,但殖民文化却深深烙在了台湾人民的骨血中,台湾人讲闽南话有时还会参杂着“欧巴桑”“多桑”之类的日语,很多房屋的门都是推拉门铺着木地板榻榻米、寿司成为家常食物、电影里年轻的学生班苦读时还扎着头巾在上面写热血的词……

但两者间的文化差异是无法完全抹平的,随着日据结束,台湾人讲的是汉语闽南语、写的是繁体字、特色美食是蚵仔煎烧肉粽、喝的是本地小米酒,我们现在看到的台湾文化,是来自土著民族的原始文化、来自大陆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来自日本殖民的日本元素的杂糅,它在吸收不同文化、修正自身文化后完成了自身的进化,形成在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一种特殊但和谐的全新文化,也就是我们在《海角七号》中看到的,讲闽南语、台湾腔的普通话又听得懂日语的台湾人,有着土著人的烈性固执、大陆人讲求仁义又混杂着日本人热血的性格。这样的台湾人在向外展示自己的文化时是自信热情的,他们肯定自己的文化,肯定自己文化中杂糅的日本元素,因为这是他们潜意识就吸收为己的东西,是历史刻印在他们世世代代的痕迹,日本元素在他们生活中是实际存在着的,他们的社会、文化就是如此。

《海角七号》这类影片就是其后殖民现象的具体反应。其剧中出现的日本人形象和日本元素,是在制作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的文化杂糅。没有经过可以特殊挑选,更谈不上专门表现某种亲日思想。(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从《赛德克》中的抗日到《海角七号》中日本元素的实际存在,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既造成台湾的伤痕,又带来它复杂的殖民认同。从一开始祖国的抛弃削弱其对祖国认同,日本殖民使其产生对日本的认同,而身份认同问题中关注的主要焦点是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台湾的自我想象必须通过他者来完成,而台湾的他者又具有双重性,母国中国和殖民国日本都同时成为台湾的“他者”。而台湾发展至今,由于台湾在与中、日两者历史上的伤痕及三者间地域上的隔阂,从文化角度来说,台湾已形成愈来愈强的自我意识。

台湾文化不等同于中华文化和日本文化,是两者杂糅之后的全新文化,这也是新时代台湾文化的身份定位。这种文化为台湾人民所专有、主导。这种新的文化,是在后殖民下的台湾人民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新的认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64577/

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立的评论 (共 1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