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街头新景看古董

2015-04-03 16:36 作者:溪水一石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街头新景看古董

文/溪水一石

不知从何时起,小城街道固定的地方——民政局大楼前的街边出现了一连串的“古董摊”,那么惹人眼目,用当下时髦话讲就是“很吸引眼球”。每逢农历双日,这里就呈现出一道独特的风景。不信,你看看,街道哪儿有这么热闹,一圈又一圈地围满了人,听着摊主故弄玄虚的讲述,人群中不时传出啧啧称赞或阵阵笑声,简直比过去街头耍猴儿的还要热闹。

闲暇时来到古董摊,淘宝、捡漏儿,对于好收藏的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县城的收藏古董店铺是有好几家的,只是都开设在比较僻静的背街小巷,除非你手中有了古董文物什么的,拿去求他们给做个鉴定或估个价,否则一般人极少去哪儿闲逛。收藏铺里那些搁置在柜子或博古架上的古董一般是不许人随便拿上观看的,店主也不轻易向人泄露物件的来历、价格,遇到有争议、会引起纠纷的求鉴古董,常常是顾左右而言他,不下结论。这些店铺的主人大多是经营了多年老古董的业内人,相对专业,平常他们极少在大庭广众下卖弄,显得城府深深。可摆在街道地面的古董摊子,那些摊主就没那么多讲究了。常常是摊布拉开,从装古董的箱子里小心翼翼、一件一件拿出摆放。这时候便会围上去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各色人等看稀奇。年老者看到的多是尘封的记忆,像玛瑙石烟嘴、水烟枪、贴了红铜花子的黄铜烟锅头、雕刻了文字的笔筒墨盒、还有竖排版的《毛选》、文革中的“红宝书”以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玉佩、手镯,各种材质的观音菩萨、大肚弥勒佛等,凸出处亮闪闪,凹陷处脏兮兮,像被人把玩了万千次,更像经历了千百年。年轻人看到的则是新鲜稀奇,上世纪中国计划经济年代的那些各种面额、各种颜色的布票、棉票、粮票,第一套到第五套人民币,“飞鸽”、“红旗”、“永久”这些当今年轻人不知为何物的金属牌子。那些掉了釉子斑驳陆离、印有毛泽东头像的搪瓷缸与铜质佛像,放在木箱一边格外显眼。还有各类陶瓷书画、翡翠玉器、钱币木雕、文房臻宝等各类手工艺品及古时的兵器、朝臣用过的笏版、佩戴过的玉带不一而足。而更多的则是那些叫不上名字,看起来非常有趣的物件。

摆在地摊上的古董除了少量改革开放前的票证、“文革”遗物外,大多属于明清到民国时期流传于民间的物件,有一定收藏价值,其价格都不是很高的。每个摊点基本都有民国时期发行的壹圆银币,民间俗称“袁大头”,其年份不同,价格也就不同。过去陇东乡下缔结婚约(订婚),女方家常会索要数枚“袁大头”,就像如今“三金”一样,那是必不可少的。当今乡下订婚嫁娶,仍有部分人家保留着索要“袁大头”的习俗。这就给街头摆古董摊的提供了商机。

在一个摊点前,一个年轻人拿起一对三寸多长、一头粗一头细的褐色圆杆儿,看了好久就是没认出是什么材质,他问这双筷子是啥材料,没等摊主回答,人群中就发出了笑声。原来那不是筷子,是象牙做成的簪子,古人用来束发用的,只是后人把两个连在一起罢了,听了内行的介绍,年轻人也尴尬地笑了起来。有人问那把脏兮兮的黄铜水烟枪卖多少钱,摊主反问道,你说呢?有人说300元左右吧,也有人说那是个超不过五十年时间的物件,值不了多少。也有人说那是老古董至少也得千余元。你一言他一语,可摊主始终微笑着不答话,只是一个劲儿的擦拭着一个蓝花瓷瓶。离开这个摊儿,往前走了几步,总觉得那摊主笑而不答的表情里有什么秘密。出于好奇我又折返回来,这时看到摊主正和那个打问价码者在一张折叠的报纸下边捏手论价,“这个,低了,再加这个;要加,只能加这个数。不行,不行。”交易没成,究竟他们要了多少,出了多少,旁观者谁也不明白。原来这古董在大庭广众下交易,是不能明言的,必须用传统的“通袖儿”。(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毕竟是小县城,比不得大城市里什么的古玩收藏市场或一条街之类的,吸引过往行人和游客。这里的常客多是本地人。乡间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出行不便,也就常常来这里寻找岁月里的记忆,听听有趣的传说,打发时光。一到周末或是节假日,这里就更显热闹。除老年人外中青年人也会聚拢来淘宝或看稀奇。一方面是周末节假日很多人有时间出来碰碰运气,看看能否淘到满意的藏品,另一方面,很多周边地区的小商贩也慕名而来,把四下里张罗来的五花八门的老旧玩意儿往上一摆,在装古董的箱子上一坐,加入到这摆地摊的古董展卖中。偶见有人盯着某物件细看时,便会说,这是康熙年间的或乾隆爷用过的,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也讲过这个东西。那愣头青说,“知道,所以才细看呢”。有人表现出惊讶,也有人会偷偷发笑。可就是这么一说,顿时吸引了不少人过来观看。那摊主左手里拿起那只碗,右手伸出食指,指着说道:“你看这花纹,这包浆,实打实的老物件,你要是送人的话,挑这件绝没错。要是自己收藏,绝对升值。看来你是个识货的,你今天正赶上了,这是我前两天刚收的,今天第一回摆出来。”听这摊主的话就知道,这位四十出头的客人是一个绝对的外行,标准的棒槌一个。也许他是个“托儿”。傍边摆摊儿的同行听见了只是皱一皱眉,转而微微闭目,悠闲地点燃一支香烟吞云吐雾。有人悄悄问那边的货是真是假时,得到的答复往往是“说不准”。但作为外行的我猜测,这十有八九就是当今景德镇生产的工艺品吧,若真是康熙年间的老物件,能摆在这街头地摊儿卖?

淘宝,捡漏儿,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话题。在这个世界上,淹死的人大多都是会游泳的,而对于古玩这行当来说,宰的就是那些对古玩似懂非懂、半生不熟的人,这些人往往买十个物件里面,能有一个是老东西,那就算是运气不错了。行文到此,忽然记起当年宣传部刘涛部长给喜欢收藏的一位部下说的这些话来。

老物件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美质与时代感,随着时代变迁,它们当初的使命早已完成,现在只是充当历史记忆的符号。但由于市场价值在于牟利,因此自古以来古旧物品的仿作历久不衰,再加上时空阻隔,真伪难辨,时代的迷雾更加浓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真假难辨,反而增加了古物收藏的趣味与刺激。经由一件古旧物什,我们除了开阔眼界,增加见识外,还会猜想到它曾经的光鲜和使命,同时也会激起我们对老物件所代表的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

2015年4月3日于灵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44510/

街头新景看古董的评论 (共 1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